10月30日,歐盟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在原有10%關稅的基礎上,比亞迪被徵收17.0%、吉利被徵收18.8%、上汽則面臨35.3%的關稅。其他合作公司將被徵收20.7%的關稅,而特斯拉在提出單獨審查請求後,將被徵收7.8%的稅率。對於所有其他不合作的公司,則需承擔35.3%的關稅。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歐盟要保護本土汽車產業,但實則可能引發一系列惡性連鎖反應,最終結果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站不住腳的荒謬借口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那就是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實施制裁的借口,完全站不住腳。歐盟委員會所拋出的論調,竟然是中國車企在政府「非法」補貼的庇護下,打造出「廉價」的電動汽車,以此來衝擊歐洲汽車市場,構成了所謂的不公平競爭。他們據此宣稱,為了維護市場公平,有必要通過加征關稅,對中國汽車進行制裁。
然而,這種論調完全忽視了市場的客觀規律和消費者的真實選擇。中國電動車能夠成功進入歐洲市場,並非依靠什麼「非法」補貼,而是完全遵循了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這是歐洲消費者在經過仔細比較和深思熟慮後,用他們實實在在的購買行為,所做出的選擇。
歐洲民眾為什麼不青睞歐洲本土電動車?
答案很簡單,中國電動汽車憑藉其出色的高性價比和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正在逐步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和信賴。在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興領域,中國不僅在電池技術、電控與充電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更在智能網聯技術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與國外同行相比,中國在這些關鍵技術領域已經實現了「遙遙領先」。
據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高達958.7萬輛,同比增長35.8%;銷量更是達到了949.5萬輛,同比增長37.9%。而在海外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也達到了120.3萬輛,同比增長77.2%。這一系列數據不僅展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勁增長動力,也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和話語權。
因此,歐盟對中國汽車徵收的所謂「反補貼稅」,不過是為歐洲開「倒車」、搞「貿易保護主義」而精心編織的借口罷了。
損人害己的貿易陷阱
歐盟這種貿易保護的做法,無疑是對市場規律的公然挑戰,更是對經濟發展的巨大阻礙。世界銀行最新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以權威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惡劣影響。報告指出,預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連續第三年放緩,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正是導致這一趨勢的重要因素之一。貿易壁壘的增加,使得國際貿易成本不斷攀升,貿易量隨之下降,進而對各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當然,也有人試圖為貿易保護主義辯護,認為它是保護本土產業、維護國家利益的必要手段。然而,歷史和現實都一再證明,這種觀點是多麼的短視和錯誤。貿易保護主義不僅無法帶來預期的利益,反而是一個損人害己、貽害世界的陷阱。
以2018年的美國為例,為了所謂的「保護國內產業和國家安全」,美國政府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了高達25%和10%的關稅。當時,美國政府給出的理由是,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嚴重損害了美國國內產業,甚至威脅到了國家安全。然而,這一政策的實際效果卻與初衷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關稅的加征,並沒有如美國政府所期望的那樣,挽救美國鋼鐵和鋁產業的頹勢。相反,它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反擊。中國、歐盟、日本等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紛紛表示反對,並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這些反制措施,導致美國鋼鐵進口成本驟增,國內鋼鐵和鋁產品價格也隨之上漲。下游製造業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壓力,許多企業不得不削減生產規模,甚至裁員以應對成本上升的壓力。
這樣一來,原本希望通過關稅保護國內產業的政策,反而對美國經濟造成了更大的傷害。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下滑、消費者購買力減弱……這一系列連鎖反應,讓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貿易政策。然而,貿易保護主義的惡果已經顯現無疑,此時要挽回損失就很難了。
被斷前路的歐洲車企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從燃油驅動向新能源轉型,這一趨勢既受經濟利益推動,更源於對環保的深切關注,它為我們提供了擺脫能源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要知道,電動汽車相比傳統燃油車,使用成本可降低50%以上,且對環境的污染大幅降低。
因此,在環保意識強烈的歐洲,新能源汽車無疑成為了最佳選擇。然而在此之前,歐洲電動汽車的價格往往比同等燃油汽車高出數萬元,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科技產品」,且性價比在中國汽車面前也相形見絀。
所以說,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崛起,並非偶然,我們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在此基礎上,中國研發生產的汽車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很難替代,原因不僅是技術領先,更因為中國對成本的有效控制,以比亞迪秦為例,其9.98萬元的價格讓國外同行望塵莫及!
而新能源汽車發展狀況堪憂的歐洲,現在卻選擇與中國築起了貿易壁壘,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拒之門外,這意味着歐洲的電動汽車價格與燃油汽車相比將毫無競爭力,消費者又怎會買單?沒有消費者購買,車企又如何回籠資金進行發展?這將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此外,一個封閉的市場環境會因缺乏外國競爭者的壓力,導致本土車企極大可能「固步自封」,歐洲企業將繼續沉溺在傳統燃油汽車的「輝煌」中無法自拔,減少通過技術創新或提高生產效率來保持新能源汽車競爭力,進而造成整個行業的創新力下降。這將阻礙產業的升級迭代,使歐洲在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中徹底掉隊。
顯而易見,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制裁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只會讓各方都陷入困境。正如德國總理朔爾茨所言,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是大勢所趨,與其試圖阻擋,不如主動擁抱。還是奉勸歐盟儘早摒棄貿易保護主義的短視做法,早日結束這場「搬石砸腳」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