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性是影視作品的靈魂

影視創作與文學創作二者既成敘事藝術的競爭關係,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據統計數字顯示,世界各國每年生產的影片一半以上來自文學改編。文學改編影視作品也早就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現象。可以說,文學性是影視作品的靈魂,是影視創作的「詩與遠方」。因此,文學的介入和文學性的存在,可謂影視作品的「第一車間」。

影視作品的文學性,是一個綜合、全面的概念,包括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目前,部分國產影視作品仍存在着文學性匱乏的痼疾,尤其是思想性匱乏:思想蒼白、想像力羸弱,滿足於對已知的重複,缺乏對未知的發現;孤詣於刺激元素的堆積,藐視了靈魂重鑄的苦求;醉心於票房與收視率,遠離了內心的感動。好的影視作品不能只是觀眾眼球的聚合器,更是思想發現的探照燈。

劇本乃一劇之本。好的影視劇本,往往以文學作為底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性。由孫儷、鄧超出演的電視劇《幸福像花兒一樣》就是改編自一部頗具文學性的中篇小說,加之演員的出色演繹,使得作品一炮打響。成功的案例提示影視創作者們,影視創作要堅守文化定力,堅守「劇本意識」「文學意識」,不能將精力都放在「大IP」「大流量」上。這樣的文化定力源自文化自信,我們應該堅信觀眾的欣賞水平,堅信文學性帶給影視作品的長久生命力。

文學性不光為影視劇奠定了價值觀,還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視角和理解方式。拍攝出無數經典影片的謝晉導演就對文學深懷敬意。他深知,對影視作品來說,文學的審美多樣性和特殊性,是保證影視創作原創性和獨特性的資源,因此,他十分重視並提升影視創作的文學性。這一舉動對於推動國產影視創作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

新世紀以來,網絡成為重要的影視文化陣地。但是,影視行業的准入門檻變低,致使一些粗製濫造的影視作品佔據了大眾視野。我們無法用既往的經驗來判斷當下的審美,以討好觀眾、獻媚市場為目的的影視創作,也許能夠得利於一時,但絕不可能長久。影視作品想要走得遠,還要憑藉深刻的內涵和精湛的技藝,這是它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否重視和尊重文學性,是影視作品能否獲得永恆魅力的關鍵要素。換句話說,拯救中國影視,必然要從重視和尊重文學性開始。

電影導演張藝謀曾表示:「研究中國當代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因為中國電影永遠沒有離開文學這根拐杖。看中國電影繁榮與否,首先要看中國文學繁榮與否。」國產影視創作者要充分發揮自我的想像力、創造力,不斷增強影視藝術的美學特色;大膽借鑒西方好萊塢的處理方式,讓故事性、文學性更好地服務於影視藝術本身,而不是讓影視藝術成為文學的演繹和附庸,甚至打着「忠於原著」的幌子照搬原著,變成文學的影視版,從而喪失了影視藝術的主體性。在借力文學的同時,獨立思考,自由創作,重視文學性,突出視聽性,使國產影視創作真正進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境界。(周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