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拉魂腔」,唱響沂蒙情!柳琴戲為啥越來越「City」?

一曲「拉魂腔」,傳唱兩百多年。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琴戲在臨沂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並煥發出新生機。如今,柳琴戲的劇本創作更符合觀眾審美、年輕演員開始挑大樑、舞台表現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

9月4日晚,在臨沂人民廣場上,來自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演員為市民帶來了情懷滿滿的視聽盛宴。

把剪紙手藝搬上舞台

當晚,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為觀眾帶來了《一門三英烈》《拾棉花》《白蓮紅魚》等劇目。其中,《拾棉花》曾獲2022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白蓮紅魚》則是首次與廣大觀眾見面。

《白蓮紅魚》講述是當下大學生在創業的浪潮中,主人公林自蓮和魚小飛選擇回到自己家鄉沂蒙山自主創業,創辦了「白蓮紅魚」剪紙工作室,經過種種考驗,一對情侶義無反顧投入到「非遺傳承和發展」事業當中。

據了解,這部戲前後排練了一個多月,恰好是天氣最熱的時候。為了演好戲,一個動作、一句台詞,演員們要重複幾十遍,一遍遍找感覺和定位。每次排練,即便在開着空調的室內,他們衣服上也都被汗水浸透,臉龐和脖子上泛着油光,清晰可見。

但比起枯燥的練習,在新劇的排練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剪紙動作,帶到舞台表演中,上升為美感,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享受。

該劇中的剪紙藝人林自蓮由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90後」青年演員郭琦飾演。她在接到劇本後不僅搜集了大量資料,反覆觀看視頻,琢磨動作細節,還思考如何把剪紙運用到唱腔裏面,如何用美的動作、美的語言,展現給觀眾。

「在剪紙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是右手拿剪刀,左手拿紙。右手不動,左手的紙隨着剪刀動。」郭琦說,他們和同事們先後多次走訪不同剪紙老師的工作室,虛心學習請教,然後他們把這些細微的變化融入表演中,激發觀眾對柳琴戲的熱情。

「拉魂腔」有了現代魂

柳琴戲起源於清朝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發源於山東省臨沂、棗莊一帶,後流傳到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區。因其唱腔有拉魂、動魄的魅力,故民間一直稱之為「拉魂腔」。

婉轉悠長的強調,深深吸引着郭琦。「小時候有一出《走娘家》的戲,從這齣戲開始,我真真正正愛上了柳琴戲。」郭琦說,八歲就開始學戲,從小練功就沒有偷過懶,她甚至做夢也在唱柳琴戲的唱腔。如今,郭琦已經成為一名專業的柳琴戲演員。

在小戲小劇活動展演期間,郭琦與其他演員用精湛的演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把觀眾帶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情境中,真切地感受柳琴戲的獨特魅力。「沒想到現在的柳琴戲這麼好看了,演員們都唱得太好了。」有年輕人在現場不禁發出感慨:為啥柳琴戲也開始「city」了?

「柳琴戲分為傳統戲、新編歷史劇、現代戲三種形式。」臨沂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孫啟忠介紹,傳統戲保留了柳琴戲原汁原味的聲腔,是一代代老藝人傳承下來的,應該保留下來,「在保留藝術本體的前提下,我們也對原有的傳統戲進行了一些改革,增加劇情、豐富聲腔、滿足審美,適應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

全年300多場演出任務

最近一段時間,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國家非遺資金扶持項目柳琴戲《狀元打更》。該劇即將搬上蘇魯豫皖四省的舞台,為觀眾帶來精彩絕倫的戲曲視聽盛宴。

「大青衣要穩,氣場拿足。」為確保演出質量,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特別邀請河南省豫劇團青年團傑出導演白雪峰到場指導,白雪峰以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執導經驗,為《狀元打更》的復排工作注入了新的靈感與活力。

在白雪峰的悉心指導下,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全體演職人員技藝精進,劇目整體藝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為即將到來的巡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滿足本地廣大戲迷朋友的文化需求,傳統柳琴戲《狀元打更》將於9月8日晚在蒙山沂水大劇院舉行復排後首場演出。「希望廣大戲迷朋友共同見證這場文化盛宴的開啟,讓更多人喜歡這門古老的戲曲文化。」孫啟忠說。

據了解,柳琴戲具有「小生」「小旦」「小丑」等特點,演的多是發生在周圍的人和事,很接地氣,觀眾非常願意看。孫啟忠介紹,他們每年到基層演出慰問大概300場次。

在小戲小劇展演過程中,現場觀眾中有很多稚嫩的臉龐。舞台下,很多小朋友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舞台上的演員。「讓孩子在觀看錶演中,提高戲曲興趣和審美。」有家長表示,孩子可以學習演員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也是一種鍛煉和學習。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姜曼實習生康聚愷)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