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德語原版音樂劇《伊麗莎白》曾作為上海文化廣場的年末大戲首次來到中國,連演40場,為中國觀眾推開了德語音樂劇的大門。闊別十年之後,《伊麗莎白》以全新製作的音樂劇版音樂會形式回歸,於日前再度登陸文化廣場的舞台,為翹首企盼的上海觀眾獻上21場音樂與戲劇的盛宴。
這部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為成功的德語音樂劇,以巴伐利亞公主、奧地利皇后與匈牙利王后伊麗莎白·阿瑪莉·歐根妮為藍本創作,講述了真實的茜茜公主的人生——一位自我意識強烈的皇后,一位為了個人自由與宮廷不懈抗爭的女性。該劇以多時空敘事的方式,將視角由時代凝聚於個人:15歲的茜茜與弗蘭茨皇帝一見鍾情,陰差陽錯地步入皇室婚姻。可婚後的她卻被束縛在宮廷禮儀中,皇太后的管教也使她痛苦不已。幾年後,她終於意識到自己最有力的武器,並逐漸開始涉足政事。此時,從年幼起就與她如影相隨的死神再度現身,渴望着她的生命力與愛,不斷誘惑她走向黑暗世界、尋求永恆的自由……
盛演32年來,德語音樂劇《伊麗莎白》在全球吸引了1200萬觀眾,演出場次超過9000場,足跡遍布匈牙利、荷蘭、瑞典、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芬蘭、中國等14個國家,被翻譯成10種不同的語言上演,不僅創下票房歷史紀錄,更被譽為「重振維也納戲劇藝術的輝煌」。
而此次來華演出的音樂劇版音樂會,由原版音樂劇製作方奧地利維也納聯合劇院與丹麥獅子娛樂公司聯手打造出品,承襲《伊麗莎白》美泉宮音樂會傳統版本,不僅有濃縮精練的舞美呈現,更帶來了原汁原味的華麗造型與精美服裝;演出陣容力邀歐洲一線主演,並在歐洲特邀管弦樂隊的烘托下,由近30名演員與優秀舞者共同完成劇中39首金曲的現場演繹和劇情表演。
「我們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整劇演出和交響音樂會的雙重視聽體驗,和音樂劇演出唯一的區別在於我們把歐洲頂級樂手搬上了舞台,以及舞台上用巨大的led屏,以詩意化、寫意化的視頻來呈現劇中的一些布景。」年逾八旬的作曲家西爾維斯特·里維說道。
為回饋德劇觀眾的十年等待,經過文化廣場與製作方的不懈努力,此次中國巡演力邀2014年音樂劇《伊麗莎白》的海報「女神」安妮米可·凡·丹傾情加盟。作為曾在5個國家的18個城市用3種語言演繹《伊麗莎白》的「伊麗莎白」頂配演員,安妮米可告訴記者:「在出演《伊麗莎白》的20多年裡,我自己的身份也從豆蔻少女變成母親,這也讓我感覺自己能更深刻地理解『伊麗莎白』這個角色。」
曾於2014年及2016年來滬分別在《伊麗莎白》和《莫扎特!》中扮演死神以及大主教的德語音樂劇明星馬克·賽博特,此次也驚喜回歸,特別出演9月部分場次,闊別十年再度為上海觀眾帶來「死神」的精彩演繹。盧卡斯·邁爾則以歷史上最年輕的「死神」扮演者的身份,在文化廣場完成了這一角色的世界首演。
對於兩位「死神」的扮演者,西爾維斯特·里維說:「馬克·賽博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死神』形象,而盧卡斯·邁爾則可以在舞台上呈現一個中性的『死神』,這兩種感覺中國觀眾應該都會喜歡。在《伊麗莎白》的演出中,『伊麗莎白』永遠是同一個女性演員出演,但『死神』會挑選不同的演員,因為『死神』身上有種魔幻性,可以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
從2014年到2024年,十年時光,見證了文化廣場與德語音樂劇的不解之緣,也彰顯着文化廣場在傳統英語音樂劇譜系之外,不斷拓展上海觀眾觀劇視野和審美體驗的初心。正如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所言,「我們希望能夠為上海,呈現更多不同種類的、不同風格的、不同國別的——精彩的音樂劇。」
作者:
來源:上海黃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