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在雲南|打造「象」往家園,這裡有「象爸爸」的陪伴式守護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寶庫,近年來,雲南在全國率先提出「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理念,不斷推進野生動植物的拯救與保護工作,其中,被國家列入「十四五」搶救性保護的極度瀕危物種——亞洲象,曾因為2021年北移南歸事件而引發全球關注。

修復和保護野生亞洲象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就是拯救極小種群物種的關鍵之舉。一起走進熱帶雨林,看與象為鄰的雲南,如何探索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樣本」。

在西雙版納野象谷,這群遊客沒有想到,他們短暫的觀光時間竟然真可以和亞洲象近距離偶遇。「象爸爸」陳繼銘一邊維護現場秩序,一邊密切關注着正在進行野外放歸訓練的三頭大象的動態。

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主管 陳繼銘:如果像這種範圍,我們一般不管,它該吃吃,該喝喝,來到雨林它主導我們,它去哪裡我們跟着它去哪裡就可以了。

野化訓練的對象,主要是這些因受傷離群或輔助繁育,暫時還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的亞洲象。羊妞,羊年出生、羊年救助、喝羊奶長大;然然,生了女兒卻沒啥經驗,是個經常要找同伴幫忙帶孩子的母親。在這個臨時的大象家園,每頭亞洲象的身份信息和經歷都會被在冊記錄。

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主管 陳繼銘:我記得當年它只有76公斤,瘦得皮包骨頭。但是大象非常聰明,它意識到自己的小象有疾病,它可能帶不活,把它帶到人為活動的區域或者村寨周邊遺棄,尋求人類的幫助。

人類最直接的幫助,首先就來自這些「象爸爸」們的陪伴式守護。救治和保護是一項既複雜又科學的任務,從最初的分散救助到2009年,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曾先後參與了20多次野外營救。截止到目前,已經成功救助了18頭野生亞洲象。

西雙版納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主任 王斌:這麼多年的救護,我們保護水平也越來越高,讓救助大象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健康,也是為以後讓它更接近放歸的條件。

作為中國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亞洲象也是亞洲最具代表性的陸生脊椎動物。近年來,國家對亞洲象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僅「十四五」以來,投入的保護管理資金已經達到2億多元。隨着對亞洲象保護管理措施的不斷健全,雲南的亞洲象種群數量穩定增長,30年間,野生種群數量由150頭增長到現在的300多頭。

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 陳飛:從生態學的角度,旗艦物種或者叫傘護種就像一把傘一樣,只有足夠的庇護場所、足夠的食物和生長的環境,它種群數量增長了,就表明它作為一把大傘保護整個地區的生存環境。從這個角度來說大象的種群數量增長,可以體現出國家生態環境的日趨向好。

象來象往 提升智慧化保護新高度

以亞洲象和熱帶雨林為主要保護對象,如何通過不同維度,科學規劃亞洲象的棲息空間,做到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同時推進?雲南正在依託豐富嚴謹的科學數據,為長期以來積累的亞洲象保護經驗,提供着更加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正在被記錄蹤跡的阿寶,是中國首次將收容救助的野象放歸自然的亞洲象。根據阿寶放歸後兩個多月的行為軌跡來判斷,目前它正在遠離救護和繁育中心周邊的雨林,甚至還和其它象群有過初步的交流和接觸,這說明放歸試驗的可行性已見成效。

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 陳飛: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更科學保護、更合理保護,而不是很死板的保護狀態。

2021年,一場歷時100多天、迂迴行進距離超過1000多公里的亞洲象北上南歸之旅,既向世界真實生動地展示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舉措和成效,也讓保護背後科技支撐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亞洲象監測中心主任 譚栩吉:我們首先把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到物種識別基礎上,對亞洲象進行物種識別。隨着人工智能不斷對相關的圖影資料進行分析匯總,識別成功率已經達到99%,對亞洲象在夜間監測難度大,殘缺影像監測等問題實現了攻克。在實時監測、實時預警,這一方面得到了很大體現。

緩解人象衝突,首先要確保通過及時預警,物理隔離人象之間的安全距離。護象隊監測員楊軍,現在每天的任務就是追象、找象,確保隨時掌握亞洲象各家族的活動路線。2022年,政府通過以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組建了以亞洲象主要活動區域為管理範圍的護象隊,保護大象更要守護群眾的周全。

護象隊監測員 楊軍:因為有些村民已經下載了app,這個也是我們預警信息的推送群,他們就會往每個村寨里推,用語音在裏面喊,象在什麼位置,讓他們周邊勞動的、做農活的趕快回來。

緩解衝突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障人象平安是基礎,促進人象和諧共處是方向。而如何緩解大象種群數量的持續增長,和棲息地環境容量矛盾所帶來的人象衝突,是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

正在回歸野外的「阿寶」曾是第一頭進城閑逛的亞洲象。2018年4月7日,2噸多重的阿寶溜溜達達地闖入普洱鬧市區,人象衝突的風險等級驟然升高。在城市遭遇野象,也讓大家意識到,亞洲象的生存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開始與人類社區重疊。

7月下旬開始,活躍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內的部分象群,開始往普洱方向遷徙。

為了緩解人象衝突,雲南在全國率先推行《雲南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補償辦法》。截至目前,雲南已為這項保險制度累計投入7.1億元、兌付保險金6.56億元。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隨着全社會生態保護力度的持續加強,雲南熱帶雨林尤其是亞洲象保護區內的植被越來越茂密。鬱閉度大於0.75的密林內,亞洲象喜歡的林下植被也在減少。因為不利於覓食,更多的亞洲象活動範圍其實已經離開了保護區。

普洱市三國莊園負責人 李日煌:讓監測員指導,帶領他們安全撿大象糞。老百姓撿,每袋有45塊錢的工錢,小袋是30塊,在江城那邊,有的村民一天能夠撿到四五百塊錢。大象監測員他們有監測,象來我讓,象走我撿。

一頭成年大象平均每天的進食量有180—200公斤左右,因為消化能力弱,排出的糞便就有五六十公斤。江城縣與越南和老撾接壤,這個位於三國交界的4萬畝森林有機莊園,就是大象糞最好的去處。

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 楊宇明:瀾滄江河谷是茶屬的分佈中心,也正好是亞洲象分佈的區域。糞便本身也是茶園的肥料來源,因此它在整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當中也是重要的一環。

亞洲象不吃茶葉,沿途卻留下了豐富的有機肥料。在雲南省林科院、茶科所,西南林業大學等專業力量和社會公益組織的幫扶下,李日煌經過10多年大規模荒山造林和對原始生態持之以恆的保護,這片山地雨林已經重點完成了1.2萬畝西南樺、1.1萬畝思茅松的種植,林下生態茶園達到了2萬多畝的規模。如今,這片莊園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帶動老百姓回歸天然林下種植,讓收入來源更加豐富。

生態環保公益組織項目負責人 蕭今:我們重點把農科院、林科院專家的科學技術發明,迅速轉化到保護當中來、轉化到生計的替代和發展當中,包括有養蜂、茶葉、中藥草等。保護了他們的自然資源,保護了大象,同時讓他們在保護中受益。

來源 央視新聞(總台央視記者 徐平 劉剛 馬姍 雲南台)

責任校對 郭毅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副總編輯 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