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承記憶|一家影院,拉住流年

中國電影史從北京開始:前門大柵欄的大觀樓影院記錄了中國電影的萌芽,一部《定軍山》讓中國有了自己的電影。

而新中國的第一家國營電影院也誕生在北京,長安街上肇始於民國的首都電影院,經歷過更名、改制、拆除、重建等風風雨雨,見證了中國電影的沉浮發展,更承載了一代代觀眾的光影記憶。

涅槃重生

首都電影院的歷史,從民國時期開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長安街東西兩側商業繁盛,遊人增多,形成熱鬧街市,影劇院等娛樂場所紛紛在街頭、市場里興辦起來,僅長安街東西兩側就有十餘家。

1937年3月7日晚,由著名京劇老生演員馬連良與友人集資興建的新新大戲院開幕首演,馬連良、張君秋、葉盛蘭、馬富祿等名角獻上各自絕活。新新大戲院就是首都電影院的前身。

1937年,馬連良投資的新新大戲院開張,這是首都電影院前身。馬龍供圖

新新大戲院坐落在西長安街西單與六部口之間的路南。整棟建築設計仿照天津的中國大戲院,兩層鐘樓造型,樓下為池座,能容納1000人,樓上有包廂和散座,能容納400人。戲院設有暗燈光、隔音層。台前有黑絨大幕;台後為黃緞子大幕,上綉藍色古代車、馬、人,醒目美觀。民國時期,京劇空前鼎盛,尚小雲、程硯秋、言菊朋、孟小冬等梨園名家都曾在新新大戲院登台表演,大師風采,令人追憶。

1946年,新新大戲院先改名為北京大戲院,年底更名為國民大戲院。

新中國成立後,為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政府有關部門對舊有的劇場、影院加以改建修繕。1950年,周恩來總理為國民大戲院定名「首都電影院」,自此,這家飽經戰亂的影院成為全國第一家國營電影院。郭沫若為影院親筆題名,這塊招牌,一直沿用至今。在周恩來總理的力邀下,電影家、導演史東山夫人華旦妮從香港北上,成為首都電影院首任總經理。

「首都電影院之所以地位重要,一是它有一定的歷史厚重感,另外它也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首都電影院第六任總經理官志斌說,「新中國剛剛成立那幾年,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首都電影院看過電影、戲劇。」

火爆清晨

改革開放前,觀眾在國內影院看到的影片並不多,除了八個樣板戲,就是「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有時也放點兒紀錄片,其中最為廣大觀眾熟悉的「明星」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因為電影院里時常會放映毛主席接見他的紀錄片。進口片則多是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

改革開放之初,新老影片齊出,電影院迎來了第一個爆點。首都電影院在長安街上,又是「老字號」,自然成為不少北京人看電影的首選。

「多少年了,沒見過那麼多片子一起上的場面!舊片子一大堆,許多大家都沒看過,再加上還有新片不斷上映……以前電影院中午才開門,一天演五場,這一下不得不提前到早上八九點就開門。」首都電影院第五任總經理劉洪鵬至今清晰地記得,當時王曉棠主演的《海鷹》《英雄虎膽》《野火春風斗古城》,票賣得很好。

1982年李連杰的《少林寺》風靡全國,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首都電影院居然早上五點多就開始放映該片,依舊場場爆滿。

1993年12月4日,北京西城區力學小學學生在首都電影院觀看《閃閃的紅星》。來源:《北京日報》

1994年,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第一次讓中國觀眾見識到好萊塢大片,4000多萬元的總票房正式開啟了進口大片在中國內地的「掘金之路」。同年上映《真實的謊言》時,首都電影院30元的票被炒到了100多元。

片方搞首映式、見面會活動,首都電影院是首選。官志斌回憶,當時首都電影院基本每星期都有活動,電影界的大導演、大明星幾乎都曾光臨「首都」,也讓首都電影院人氣爆棚。

199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首都電影院進行改造,關閉了原有的售票窗口,在前廳設置開放式售票台,讓觀眾與售票員可以直接交流,服務質量也不斷提高。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市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各種文體娛樂活動興起,電視、ktv、迪廳、桌球、保齡球各領風騷,分流了大量觀眾。

從1993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進入長達十多年的低迷期。電影產量萎縮,高質量商業片稀缺,觀影人數持續低迷。來影院的觀眾銳減,首都電影院開始撤場,早場時間越來越晚,以至於又恢復到中午12點後才開業的狀態,員工的心氣兒也比較低落。即使這樣,首都電影院在同行中仍然算日子好過的,尚能維持收支平衡,有的電影院扛不住,就關門了。

隨着北京城市發展,2003年,經營了66年的首都電影院到了搬遷的時期。

當時,由於首都電影院等單位的存在,長安街六部口路段南側有一條明顯的道路曲線,這一路段一下由6車道變成了4車道,成為市中心的一個老「堵點」。為了給長安街「疏通血管」,首都電影院進行了搬遷。

老影院最後的日子裏,不少觀眾帶着相機到影院門前留影,紀念這座曾為無數人留下難忘時光的老建築。影院在前廳拉開一張大大的白布讓觀眾留言,不到兩天,白布上寫滿了影迷們深情的祝福。許多老觀眾還寄來極為感人的信件。官志斌記得,一位名叫宋鈞的影迷在信中說自己出生於1939年,從記事起就開始隨父親來「首都」看電影,首都電影院經歷了歷史滄桑,見證了不同時期的影片。

2003年6月17日,首都電影院舉行遷建告別儀式。在全體工作人員的注目下,被一塊紅布蓋着的影院院徽從正門牆面上緩緩卸下。一位老影迷手持影院上世紀60年代的票根,深情回憶起年少時來這兒看電影的時光:「那時在首都電影院花幾毛錢看場電影,就已經是特別好的享受了,它要搬走了,我真捨不得。」

2003年6月,首都電影院舉行拆遷告別儀式。攝/北京日報記者 孫戉

重新開業

2008年2月,闊別五年的首都電影院在西單大悅城10層與觀眾重逢。新首都電影院有14個廳,2008個座位,當時是北京廳數最多的影院,放映設備也都是最先進的。

新首都電影院選址考慮過阜成門、西直門,最後還是定在西單大悅城的10層。影院第七任總經理鄧永紅說,經過前期的市場調研,大家認為影院能與商場形成「噴洒效應」——「先把人都拔上來,然後再讓他們一層一層往下走,給商場帶來客流。」果不其然,憑電影票吃飯就能打八折的活動,讓大悅城裡的餐飲企業首先獲利。影院和大悅城也助力了西單商圈的火爆。

新首都電影院的裝修找了好幾家設計公司,最後請來國家廣電總局設計院的設計師操刀,清華美院的專家幫忙參謀。電影院的基本色調定為中國紅搭配灰色,既高端大氣,也有文化底蘊。大廳天花板營造出隱隱閃爍的滿天星效果。 

開業第二年,電影院年票房便突破6000萬元,位列全國單體影院第一。這些年來,其排名一直沒跌出過全國影院的前五名,是京城最火的影院之一。在線購票出現之前,只要碰上「五一」「十一」等節假日,都會出現人山人海排隊的盛況。

2018年夏天,首都電影院人頭攢動,十分火爆。攝/北京日報記者 和冠欣

從新中國第一家寬銀幕影院到北京第一家光學立體聲影院,再到北京第一家票房超百萬、千萬元影院……87年來,首都電影院始終走在中國放映行業的前列。如今,連鎖化道路將「首都電影院」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24年,首都電影院城市副中心店店內懸掛着郭沫若題字的招牌。首都電影院供圖

繼金融街店、昌平店、中華店等陸續開張營業後,2024年1月3日,位於通州北運河畔的首都電影院城市副中心店正式啟動,成為北京率先進行複合型創新的影院。

這個7243平方米的空間集觀影、藝術、手作、科技於一體,既是電影院,又是美術館、繪本館,還能看演出、體驗手作工藝,首都電影院現任總經理石銳說,希望將其打造成文化娛樂消費綜合空間的標杆,為國內影院行業的創新經營做出嘗試。

從老館到新址,從核心區到副中心,首都電影院一直是首都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長安街上不可磨滅的記憶。

明日預告

短紙慰平生|「共和國第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