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前浪》總導演:老年人的狀態比較洒脫,下一季聚焦中年人

紀錄片《前浪》通過長時間的跟蹤拍攝,用7集內容展現了老年人真實的生活圖景——《不老愛神》記錄在宜家相親的老年群體對愛情的追求;《明天會更好》持續跟蹤一位96歲老人的駕考之路;《順水行舟》講了一位老人的網購生活,混雜着悲情和幽默;《洗澡》拍了五位老人洗澡的群像,講述人生的疼痛、生命的尊嚴……

該片在騰訊視頻、東方衛視播出後引發了各方熱議,得到不少年輕和中年觀眾群體的關注和認可。《前浪》日前收官,總導演范士廣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分享他長期跟拍老年群體的感慨:老年生活過得好不好和自身性格的關係很大。他透露,《前浪》的下一季已在籌備中,攝製組計劃把鏡頭對準比老年人更難拍的中年人,拍攝地域不再限於上海,希望打破方言的限制,觸達更廣闊的觀眾群體。

《前浪》第6集《順水行舟》不僅是王敏華的故事,也是當代老年人生活的縮影。

老了過得好不好,跟性格有大關係

《前浪》攝製組從2022年11月開始調研、拍攝,用了一年時間拍下了近二十位當代上海老年人的故事。范士廣表示,《前浪》希望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去改變公眾對於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想讓年輕人和中年人從中了解老年生活是什麼樣的,因為那是大家的未來。「人生途中是會有很多迷思和執念的,這些老年人的生活會讓大家看破這些迷思。『風物長宜放眼量』,時間跨度變長了之後,很多特別執着想要得到的東西,你會覺得也沒那麼重要。」范士廣和他的團隊觀察到,老年生活里最重要的不見得是鈔票,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氛圍才是真正的「硬通貨」。

在跟蹤拍攝老年人的過程中,《前浪》攝製團隊深入地看見了他們的悲與喜,對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深有感觸。「老了過得好不好,跟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從年輕時一直都怨天尤人,很玻璃心,總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那大概率到老了也過得不好。」《前浪》第6集的主角——75歲的王敏華老人給了攝製組很大啟發。原本他們想拍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如何跟疾病做鬥爭,卻意外發現王敏華並沒把這個病看得很重,還是在開開心心地網購,「這集原本的名字叫『逆水行舟』,片子做完我覺得不合適了。因為王敏華女士教育了我們,順水行舟的人生態度也很好,所以改成了《順水行舟》。」

拍紀錄片克制不煽情,真實最重要

《前浪》既呈現了老年人的真實生活,也折射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生活的複雜性。例如第3集《明天會更好》跟拍一個96歲老人考駕照,故事聽上去非常勵志,但這一集沒有停留在美好的一面,反而讓觀眾看到了更多生活複雜的面相——依然嚮往着詩與遠方的靈魂和「明天不會更好」的身體的矛盾;伴侶身體衰老狀況不同步所帶來的衝突;照看年老的父母給重負在身的中年子女帶來的壓力等……范士廣說,紀錄片大家之所以能夠看得下去,一定在於它的真實性,「真實的一定也是複雜的。但無論文學也好,紀錄片也好,它們呈現真實的複雜性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地了解生活,並過好生活。」

老年人的生活有溫馨浪漫的一面。

范士廣是高分紀錄片《人間世》的導演之一。這次的《前浪》在敘事風格上比《人間世》更為克制,幾乎沒有旁白解說詞,音樂的使用也頗為謹慎。范士廣表示:「我跟作曲董曉嬌專門說過,在這部紀錄片里音樂不應該是煽情的,而是一個陪伴。」不過,剋制的形式之下,創作者敏銳的觸角、充沛的情感並未改變。范士廣坦言,自己因為拍《前浪》對老年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認為衰老是上天賜予人類的禮物,「它讓生命有了終點,不再是曠野,而是有起點也有終點的軌道,那這個過程就變得有了意義。」

下一季已在籌備,以中年人為主角

《前浪》的拍攝對象都是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他們日常多數時候都使用滬語對話。播出後也有觀眾表示,必須要配合字幕才能搞清楚爺爺奶奶們在說什麼,看起來有點累。范士廣承認,《前浪》的方言的確給觀眾觀看帶來了一些難度。因此,攝製組考慮下一季節目在更廣闊的地域尋找拍攝對象。不僅為了語言上更好懂,也是希望節目能夠有更多的落點,拍攝的人物更具有代表性。范士廣透露,下一季節目將以中年人為拍攝對象,目前已在籌備中。

每個時代都有重要的社會議題。范士廣認為「中年」是當下中國社會重要的議題,就如同「青年」是20世紀80年代非常重要的社會議題一樣。范士廣透露,攝製組目前已經開始尋找和接觸拍攝潛在的拍攝對象。「拍中年人也需要提前規劃一些維度,比如生育、婚姻、職場等,每一個都不是小問題,我們就從這些方面入手去尋找。」初步接觸下來,他和團隊的感受是拍中年人會比拍老年人更難。因為老年人的狀態是比較洒脫的,中年人還處在社會的規矩之中,會有很多的顧慮,會很在意自己的體面和形象感。難也要去做,因為——「我們想拍的是每種人的困境。中年人的痛感是很現實的,不比老年人差。」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