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發C刊、楊超越演話劇,「長期主義」的風正刮向娛樂圈?

作者| 赤木瓶子

編輯| 李尋歡

學霸人設或成娛樂圈新的「時尚單品」,難不成明星進組也要看學歷了?

林更新考博上岸,網友驚訝之餘感慨「怪不得他懟人從來不帶髒字」;張靜初全程無交流版直播考研讀研、冥想讀書引不少網友圍觀,一不小心闖進了「學習搭子」的新賽道;白玉蘭最佳男配寧理翻譯了一本科普書籍《宇航員的終結:誰將飛往無人星際》坐實學霸身份,有網友發言,「高收入群體去做收入極低的翻譯工作,這是真愛」;另有楊冪發c刊,引發業界討論不斷。

明星成名後選擇深造來自我提升,並非什麼稀罕事,只是近年來出現得越發頻繁,而明星這一與「造夢」強關聯的職業,在靠近學術圈之際,圍觀群眾很難不使用放大鏡技能進行「逐幀審判」。

除卻個人追求,從市場角度來看,學歷,作為一種最直觀的「成果」量化方式,正在成為明星們的「優選」,這也反映了行業近幾年來的大趨勢。娛樂獨角獸不得不問一句:是這屆觀眾越來越熱愛精英敘事,還是這屆明星越來越有追求了?

是真才是人設?明星「學霸」不好當

某種角度而言,學霸是明星們最難坐實的人設之一。加繆曾說:「壞名聲比好名聲容易承擔多了。後者背負起來更沉重,你必須表現得名副其實,任何偏差都會被看成像是你犯了罪。」

在明星與學術圈產生的諸多交集事件里,這一現象總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明星作為與普通人在顏值與氣質上均有「壁」的物種,鏡頭裡的故事感,聚光燈下的光鮮亮麗,真人秀里的討喜真性情,總能使圍觀群眾陷入一個個「圈粉」時刻。鏡頭外,擁有高學歷、臨場發揮能力強等稀缺屬性的明星,能讓觀眾感到意外的同時,進一步加持其偶像光環。

一方面,放眼整個圈子,高學歷明星在娛樂圈的佔比畢竟是少數,而越是稀缺就越具吸引力,擁有真才實學的明星,也往往不會讓觀眾失望。比如高考621分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陳都靈,出道後用《左耳》險些終結了其演藝生涯,卻在此後幾年參演了多部高熱度劇集,圈內稱之為「題海戰術」,完成了由木頭美人到魅力女配的進階。

再比如去年由《乘風2023》再次回到公眾視野的朱珠,今年宣布從巴黎高等商學院畢業,拿到了媒體、藝術與創意專業碩士學位。前段時間在《乘風2024》里做法語翻譯,與法國隊友溝通的尚雯婕,讓更多觀眾知道了她曾就讀於復旦法語專業。

與學術圈沾邊,顯然是能拉升明星美譽度的好方式,更時常成為其工作室或粉絲宣傳的亮點。

今年5月,復旦大學的一位教授在講授「學術論文的一般結構」時,以王一博作為案例。相關內容被學生分享到網絡後,被不少粉絲作為其「闖進學術圈」、「被學術界認可」的象徵。

不僅是明星,此前因獨樹一幟的文化帶貨方式走紅的董宇輝,各類職場綜藝內名校畢業的實習生們的高關注度,都反映出公眾對精英敘事的熱愛與嚮往。

根據過往經驗,大部分時候,對於這類擁有真才實學的高知明星,公眾天然帶有好感,即便偶然出現「翻車」事件,圍觀群眾開罵前也要先緩個三分鐘。

而另一方面,明星與學術圈產生交集,圍觀者總是帶有天然審判色彩的。因其作為公眾人物,不可避免地被各方高密度審視,其中不乏明星在取得了某項成就後遭受觀眾質疑。

比如前段時間,楊冪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上發表了一篇《淺談影視劇中演員創作習慣——以電視劇為例》論文,媒體報道後,楊冪卻遭受一眾網友質疑。一方面是其9%的查重率,另一方面是電視劇《哈爾濱一九四四》的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

更有甚者,翟天臨等明星實打實的「前車之鑒」,更讓公眾不再輕信於單一維度的學歷評判。過往有學歷造假之嫌的明星不在少數, 翟天臨作為北大博士後,不知道知網,直接引發全國大學降低論文查重率,這也被網友們命名為「天臨元年」。歌手仝卓在直播中自曝運用「某些手段」,將自己往屆生的身份改成應屆生,最終考上心儀大學。

正因這些前車之鑒,不僅是成名後深造的明星被無數雙眼睛瞄準,以學霸人設出道的藝人也被密切關。

近段時間,李雪琴在節目採訪里透露自己不會游泳,後有網友爆料她是游泳二級運動員,引發「加分造假上北大」質疑和游泳證事件「大調查」。隨後同班同學「稀泥巴和達撲爬」曬出李雪琴入學成績單,稱李雪琴高考成績中的20分自主招生考試加分和體育特長無關,但多多少少給李雪琴帶去了負面影響。

種種事件雖然一次次拖拽了明星與學術圈的固有印象,但也因其公眾人物身份,引發了相關部門的高度注意。

「長期主義」的風,正刮向娛樂圈?

有趣的是,隨着高學歷的明星越來越多,娛樂圈的新風向似乎已經進入next level了。

什麼武打不用替身親自上陣、刻苦訓練三個月、為了一部戲瘦身、學習一門新語言、新技術等等,觀眾早已司空見慣,於是,如今的娛樂圈正在上演一些「長期主義」的震撼。

任何大勢所趨都脫不開時代的浪潮走向,明星集體入學術圈自然也與時代背景強相關。

近年來,普通人的人生規劃與就業路徑都迎來不小的變化。2023年,一條「閃送員陳師傅」的視頻,讓主人公陳濤的「哲學系研究生、前記者、公關、新媒體」等過往經歷與「外賣員」的當下身份產生激烈對撞,腦力勞動到體力勞動的轉變,引起年輕群體關於「孔乙己長衫」的大討論,不少公眾人物也頻頻現身生活化場景,成為體力勞動的踐行者。

普通人是如此,明星偶像也不例外。明星愛豆「轉型」演話劇,「轉行」擺攤、賣包子等新聞不斷。此前便有劉昊然董子健擺攤調酒、前愛豆徐炳超轉行賣包子、陳翔夜市賣烤腸等案例,引發業界關注。今年,楊超越、辛芷蕾等明星演話劇消息不斷。

近年來,短視頻、短劇為主的內容,模糊了傳統娛樂內容與網生內容的界限,更弱化了明星與網紅之間的「次元壁」。

一方面,不少能人異士藉由互聯網的便利闖入公眾的視野,為觀眾提供了更多元、有趣的觀感。更有不少網絡紅人因此拿到娛樂圈入場券,比如因一組原始感影像而風靡一時的丁真。儘管明星的競爭力固然仍在,但隨着屏障逐漸弱化,能否提供給觀眾更新鮮的觀感與價值,自然成為其需要思考的論題。

另一方面,作為娛樂圈原生內容的重要構成,娛樂明星正在從多個維度受到挑戰。

此前被資本強行包裝投入市場的「流量」手法已經不再靈驗,整個團隊努力的虛擬偶像、人工ai偶像也來分享文娛行業這一杯羹。而學歷作為最方便量化智識成果的方式,不能說有多麼「正確」或「實用」,但卻能實打實拉到一波觀眾好感,更何況,專業硬實力的強化也能助其演藝生涯越走越遠。

明星修鍊內功的同時,亦能對大眾圈層起到正向表率作用。目前來看,成功上岸的明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林更新考博成功後,有網友表示等不及看講座了,立志要效仿其每日跑步、學習。張靜初直播讀研,分享自己直播學習的目的「登山的目的就在於登山,讀書的目的就在於讀書」,分享健康飲食引得,幾十萬網友圍觀打卡。

不過,仍然有不少網友在相關新聞下方留言,認為「作為明星,花費大量功夫去競爭一紙文憑多不划算」。對於不少人而言,這樣看似並不「划算」的投資背後,似乎能用一句名言作為總結:最好的選擇,卻未必是選擇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