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周五晚,女中音歌唱家吳虹霓攜手鋼琴家謝爾蓋·雷賓,於積架上海交響音樂廳成功舉辦「卡門的面紗——吳虹霓演唱吉普賽之歌」音樂會,為2024上海夏季音樂節增添了濃郁的異域民族風情。整場音樂會猶如一幅幅豐富多彩的吉普賽主題畫卷,令觀眾陶醉其中。音樂會以歌聲為引,隨吉普賽人的足跡「揭開了來自法國卡門的神秘面紗」。
90後國際歌劇新星吳虹霓早已登上了許多歌唱家夢寐以求的舞台。她曾獲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國際聲樂大賽金獎,併入選「英皇」杰特·帕克青年藝術家項目。當晚,吳虹霓的音色濃郁且不失光澤、音質如珠寶般飽滿而純凈、聲線流暢舒展且不失婉轉靈巧。她對吉普賽之歌有着自身的理解與處理,此次音樂會演唱也有別於她以往控制有格的獨唱風格。她追求以飽滿的氣息支持大膽直接、酣暢淋漓且富有異域節奏韻律的聲音,其獨特的發聲審美展現了吉普賽人淳樸樂觀、自由豪放的生活畫卷。
謝爾蓋·雷賓作為鋼琴獨奏家,曾在利茲德國藝術歌曲音樂節、梅洛特音樂節、貝明斯特音樂節及其他英國音樂場館中演奏。此次音樂會他不僅展現了精湛的獨奏技巧,還以合作者的身份展現藝術歌曲中鋼琴與人聲的融合,以及歌劇中模擬富有戲劇性交響樂隊的鋼琴伴奏。
音樂會主題鮮明、曲目設計巧妙新穎、寓意深刻且涉及多種語言。「吉普賽人及其生活方式」一直是藝術家們鍾愛的題材。當晚的「吉普賽之歌」在各方面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特徵,這使觀眾感受到了不同的人文藝術氣息。它不僅緣於「吉普賽之歌」的異域風情,還緣於來自不同國家的作曲家對於「吉普賽之歌」的獨特認知與創作審美,歸根結底,它是源於吉普賽人自身的歷史發展。
音樂會上半場以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一套民歌《吉普賽之歌》(op.103)開場,整套作品共8首民歌,用德語演唱。早在海頓時代之前,被冠名「吉普賽」的匈牙利風格作品就已深入人心,加之作曲家對匈牙利風格的熱愛,使得這些作品蘊含著匈牙利的風格韻味。1891年出版的《吉普賽之歌》原為四位獨唱與鋼琴伴奏的表演形式,而當晚的演出形式則是勃拉姆斯後來改編的獨唱與鋼伴合作的形式。從鋼琴奏響前奏的第一個音符開始,觀眾瞬間置身於匈牙利風格的吉普賽生活畫卷。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聲樂套曲《吉普賽之歌》(op.55)原為德語文本創作,共7首歌曲,而當晚的歌唱家是以捷克語演唱。匈牙利風格的印記雖然淡化了,但這些歌曲結合了富有表現力的聲音和豐富多彩、猶如舞蹈一樣的鋼琴伴奏。音樂時而敘述、時而模仿着吉普賽人慣用的羅馬尼亞揚琴音響。其中,優美且熟悉的第四首《母親教我的歌》,以人聲2/4拍與鋼琴伴奏6/8拍的節奏形成獨特的對比。節奏對位交錯的音響瞬間喚起了觀眾們對母親的深情。德沃夏克在這時期的創作已達到音樂與詩歌的緊密結合,呼應了德國古典美學史中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音樂會下半場吉普賽畫卷從中歐轉入西南歐的西班牙,以鋼琴獨奏阿爾貝尼茲的《第一西班牙組曲》中的第一曲《拉格納達》為引。這首浪漫雅緻的小夜曲運用了大量如吉他掃弦般的琶音與撥弦般的三連音等,勾勒出迷人的伊比利亞半島美景,如夢如畫。
《讚歌:三首歌曲》由馬丁內斯·塞拉作詞,瑪麗亞·羅德里格作曲,用西班牙語演唱。作為在西班牙首演歌劇的第一位女性,她深受德國音樂教育和瓦格納主義在內的影響。這三首作品都具有強烈的西班牙旋律特徵,如樂句音域變化較窄、半音色彩變化、快速三連音等。音樂與詩詞共同抒發了吉普賽女子愛而不得的內心焦灼。
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由於受到現代法國流派的影響,他的作品兼具西班牙民族的熱烈奔放和法國印象派的朦朧唯美的特徵,同時,他追求將藝術音樂與吉普賽音樂的精神相結合。音樂會演唱了安達魯西亞歌曲《圓形麵包》《前奏曲》和《7首西班牙民歌》,共9首作品,其中,《圓形麵包》(1915)是最後創作的,表達了歌者在旅途中藉以麵包和景色抒發情感。《前奏曲》(1900)是最早創作的,歌詞中少女以對母親敘述的口吻,講述了自己面對情人追求的內心矛盾。聲樂套曲《7首西班牙民歌》(1914)是最受歡迎的,以愛為主題貫穿始終。音樂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旋律進行幅度較小、力度明暗對比強烈且集中,富有節奏感,多為舞曲風格,且來自不同地區,如弗拉明戈舞曲、阿拉貢的《霍塔舞曲》、穆爾西亞的《塞吉迪亞舞曲》《阿斯圖里亞斯》等。
吳虹霓對這套作品也做了一定處理,如在第七首《波洛》中,原本在小字一組的第一樂句被翻高八度演唱,長持續音在這個音域中更富爆發力。這種處理使歌者在這首安達魯西亞小調中開門見山,直接表達了對不忠情人的強烈情緒。套曲雖源於西班牙民歌素材,具有西班牙藝術固有的美學價值,但其細膩的技術性與高度的藝術性,使之突破了民歌與藝術歌曲之間的界限。其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在藝術家的詮釋中將音樂會推向高潮。
最後,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卡門的面紗終被揭開。吳虹霓身着白色性感緊身亮片禮服,攜手謝爾蓋·雷賓返場表演了2首曲目,卡門詠嘆調《愛情像一隻小鳥》,又名《哈巴涅拉》,選自法國比才的喜歌劇(也有學者根據題材內容將其歸為半正歌劇)《卡門》中的第一幕第5曲,以及法雅的《波洛》。在富有交響性和戲劇性的鋼琴伴奏中,狂野濃郁的女中音色彩配合著大小調的旋律變化與音型重複,描繪了吉普賽民族特有的明暗對比的美學色彩,生動地刻畫了吉普賽女郎卡門的熱情奔放和魅惑妖嬈的形象。煙草女工卡門的美,不僅令軍官唐霍塞和鬥牛士埃斯卡米都諾都墜入了情網而無法自拔,還使作為以吉普賽女郎為女主形象的法國歌劇走向世界、深入人心。
整場音樂會充分體現了由女中音與鋼琴共同詮釋的吉普賽主題的詩意與戲劇美。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為上海之夜賦予了豐富多彩的異域風情。
作者:陳莉
文:陳莉圖:演出方編輯:姜方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