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向「死」振臂,是誰導演的這場「戲」?

當地時間7月13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舉行競選集會演講時遭遇槍擊事件,右耳部流血不止。在聽到槍聲後,特勤局人員迅速將特朗普包圍保護,並迅速將之帶離舞台。特朗普隨後在其社交媒體平台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表示,自己目前處於安全狀態,只是「右耳被子彈擊中」,正在接受醫療機構檢查。目前,據美國特勤局最新消息,現場的槍手已被擊斃,集會觀眾中1人死亡、2人受傷,事件正在以刺殺案的案件定性進行調查。

在特朗普突然再次佔據媒體頭條的時刻,拜登總統一方的反應也同樣得到關注。白宮方面先是對這一事件發表了聲明,隨後拜登的競選團隊宣布暫停拜登所有接下來的外出活動,並儘快撤下所有的電視競選廣告。現在來看,今日的「流血事件」似乎正在成就着特朗普,再次將他推向「高光時刻」,而民主黨則更加黯然神傷,甚至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今日的事件為拜登提供了「退選的台階」。

▲ 事發時刻,現場一片混亂

拜登的回應顯得「無處安放」

在槍擊事件發生後不久,拜登可以說是第一時間在白宮緊急召開了記者發佈會。他對於事件的回應總結下來包含三點:第一,對特朗普安然無恙表示欣慰並對他的家人表示慰問;第二,表明事件的原因暫不明朗,並對特勤隊致以謝意;第三,對暴力行為進行譴責並表示美國不應擁有一個「充滿暴力的社會」。

無論是發表聲明行為本身,還是該聲明中的具體內容,拜登的回應都算是無功無過的。儘管與特朗普的對決正步入「白熱化」,但身為美國總統,在像危及社會安全的暴力行為這樣的大是大非面前,總是要將美國全體的利益居於首位,黨派之爭和大選勝負總是要排在後面。因此,這是拜登該有的姿態。

▲ 拜登總統對槍擊事件作出回應

但這一「官方色彩」鮮明的回應多少顯得有些無處安放,也透露出拜登和民主黨的「哀傷」。他們非常清楚,這場只令特朗普流血但未致死的「意外」對這位對手而言就像是天助他也,一定會被特朗普和共和黨用來大造聲勢。很明顯,從特朗普遇襲時的「臨場發揮」來看,他是非常懂得應變和順勢的。他先是本能的跌倒並面露痛苦,隨後在特勤局人員的護送中,他從被安保包圍的「人牆」中心凸起,鮮血在風的作用下流得滿臉都是,甚至刮進嘴裏,他握緊拳頭並振臂高呼三聲「fight」(戰鬥)。

正是如下這張照片,被大眾戲稱「比槍法瞄得更准」的鏡頭記錄下來。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看,這張照片堪稱完美,它寓意了美國人在面臨生死時分,即使身負重傷,都要像雄獅一樣咆哮吶喊並堅持頑強戰鬥完成「使命」——可以說,這張照片足以成為特朗普這次「大難不死」後其未來競選的宣傳「海報」。這也在無形之中順便再次羞辱了拜登在平和狀態下都顫顫巍巍、無力無神的羸弱模樣。

▲ 一張「太過完美」的「競選宣傳照」

果然,對於以真人秀明星為出身的特朗普來說,其卓越的「鏡頭感」很為他加分,也達到了他想要的效果。「流血事件」發生後,不僅美國國內民眾深切關注這位候選人的情況,而且國際社會也紛紛將目光聚焦於他。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殊、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都在第一時間對特朗普予以關心。

而拜登發佈的聲明不溫不火,一方面是其職務所需,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希望儘可能避免此事升級發酵。從競選者的角度來說,他現在有必要想辦法為此事降溫。不過與此同時,拜登團隊中止其後續需要外出現身的活動,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拜登人身安全的擔憂。在特朗普狂熱火爆的maga支持者眼中,此次事件的嫌疑對象即使不是拜登,也很可能是拜登的支持者。這樣想也不足為奇,畢竟賓夕法尼亞州(也是本次事故發生的地方)現在是個搖擺州,又是拜登本人的老家。因此,為了避免拜登之後遭遇可能的報復,其團隊遵循「哪怕輸勢也不能捨命」的原則選擇求穩。

▲ 賓夕法尼亞州事發現場的觀眾們

事件不太可能是特朗普或民主黨的計

一些分析認為,此次槍擊事件或是特朗普自導自演的一出「苦肉計」。從理論上來說,這似乎並不是完全沒可能,這從目前大選的白熱化走勢、本次事件的性質和結果、特朗普的臨場反應及帶給其後續影響等諸多方面可以說明。然而,如果仔細思考,促使這一假設成立的一些條件是不具備的。首先,自1963年時任總統肯尼迪遇刺以來,隨着科技的發展和流程的完善,美國對重要人物的安保措施已經逐漸系統化,不是單純一個變量想要左右或打破就能輕易達成的。

更重要的是,假設這是一場戲,那麼一個關鍵的決定性因素是槍手的槍法必須毫無差池。現在實際結果的「理想之處」在於,特朗普被擊中的部位是右耳,達到了流血能夠引起的不小震蕩的效果,但又沒因直接死亡而結束一切。假如「受雇」槍手的瞄準鏡偏左或偏右任何一毫,那將造成兩種結果——要麼特朗普毫髮無損,或者像事實發生的一樣殃及池魚,直接擊中了他身後的觀眾,那麼這將被視作是在美國發生的又一起槍擊事件,只是會因為發生於總統候選人演講現場而在媒體中激起一陣小水花;要麼特朗普將沒有後續,直接「名垂青史」。

這兩種結果,前者將無法達到現在發生的效果,後者將直接結束一切——對特朗普來說,一個沒有意義,一個風險極高。這樣來看,特朗普自導自演的概率是不大的。同樣的道理,民主黨主導此事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真正的刺殺身亡不僅將更大烈度地激化特朗普支持者本就高亢的狂熱情緒,並且會再次印證特朗普堅稱的自己被頑固政治勢力迫害的論調。也有不少分析表示,假如特朗普真的遇了難,共和黨或將順勢推出一個新人選繼承特朗普的衣缽,以「延續特朗普的理念與靈魂」的口號繼續發展選情,這對民主黨來說同樣不利。當然,這一切會不會發生,都是沒必要再深究的事了。

拋開所有猜測,可以確定的是,現在的局面是特朗普因禍得福,民主黨至少在勢頭上又被碾壓了一次。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正在加大——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獲勝的概率正在擴大;但另一方面,民調卻顯示拜登和特朗普的差距有所縮小,以彭博社最新數據為例,拜登對陣特朗普支持率為45%與47%,在如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等一些搖擺州,拜登的支持率甚至超過了特朗普。

▲ 以彭博社最新數據為例,拜登對陣特朗普支持率為45%與47%,在如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等一些搖擺州,拜登的支持率甚至超過了特朗普。圖中,藍色線代表拜登支持率,紅色線代表特朗普支持率。數據來源:彭博社

正因如此,任何一些細微的變動都容易被認為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也就被放大化,讓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猜想「這會對大選的未來走向產生什麼影響」,更何況是刺殺這樣戲劇性、波動性如此強勁的事。然而一成不變的回答是,幾周前令拜登幾乎「丟臉到全球」的總統辯論沒有「鎖定」特朗普的勝局,今日的刺殺事件同樣不會。

一個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為什麼刺殺正在現代政治文明中「復蘇」。在此次的特朗普之前,近年來一些熟悉的名字還歷歷在目,比如李在明和安倍。對於美國來說,政黨對立的加劇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令偏見與不公堵塞了理性與法治的渠道,使得極端勢力不得不採取野蠻與暴力實現仇恨情緒與自身政治理念的表達。未來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退化。

作者:王加特,民智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倫敦國王學院碩士,研習興趣為新媒體與政治傳播、戰略敘事及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