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博納影業的一份年報在互聯網上曝光,一時間引發了網友們的興趣,並且也引發了業內關注。這份年報內容顯示:
博納影業2023年電影投資及發行收入4.60億元。其中,《無名》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分別為2.58億元和1.39億元,毛利率為46.12%。
博納影業為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公開透明,不能造假。所以,這則年報內容,非常值得注意與分析一下。這則內容意味着,文藝片《無名》幫助博納影業實現了1.19億元的毛利潤。這似乎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證明,青年實力派演員王一博,是具備強大的市場號召力的,確實扛得起院線電影的票房。
對於文藝片能夠盈利這件事情,可能很多網友還沒有概念。我們不妨以《無名》導演程耳的其它幾部作品,做一個數據上的對比。我這裡先強調一下,程耳導演是中國當下最有才華的導演之一,它的作品,當然不能完全以票房來論英雄。他的幾部文藝片作品,即便是票房數字不夠理想,依舊具備非常好的文藝價值。
程耳導演第一次「大面積」進入到影迷視野當中來,是憑藉2012年的院線電影《邊境風雲》。這部影片由孫紅雷、王珞丹主演。最終,該片獲得了2922.5萬元的票房。該片風格凌厲,也奠定了程耳導演以後的影片類型特徵。也是通過這部電影,讓程耳導演成為業內新寵。
程耳導演第二次大面積和影迷見面的作品,是《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電影由葛優、章子怡等十幾位知名演員主演。它的最終票房是1.22億元。葛優老師和章子怡老師,到底是多大的知名度,影迷們都知道。他們兩位,都是中國電影圈最頂級的演員了,屬於塔尖上的。
那為什麼《羅曼蒂克消亡史》最終票房只有1.22億呢?因為程耳導演的敘事、影像風格,對普通影迷確實構成了挑戰,很多影迷,根本看不懂。這就是爽片和文藝片的區別。爽片賣幾十個億,其實都不如文藝片這一個億震撼。葛優和章子怡這樣的頂級演員,助力起來的程耳導演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票房1.22億,是一個值得對比的數值。
來到2023年的《無名》,梁朝偉和王一博主演,最終票房是9.31億元。梁朝偉、周迅等《無名》的主演,當然是真正的業內頂級演員,和葛優、章子怡的知名度不相上下的。但是,有程耳導演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的票房基本盤在那裡,這意味着,如果《無名》只有梁朝偉、周迅來扛票房的話,那最終可能也是1.22億前後的數值。
但是,這一次,《無名》當中出現了新的「變量」,那便是青年實力派演員王一博。這裡,我為什麼沒有用「流量明星王一博」而是用「青年實力派演員王一博」呢?因為也是從電影《無名》之後,我才認為,王一博不應該簡單視為流量明星,而應該看到其在演技魅力上的獨特性,他是有實力成長為葛優、梁朝偉那樣的業內頂級演員的。
正是王一博這個「變量」的存在,讓文藝片《無名》獲得了9.31億元的票房,並且實現了1.19億元的盈利。還是那句話,如果是一部商業片,賣10個億前後的票房,真的沒啥,爽片嘛,肯定票房高。但是,一部審美水平極高的文藝片,也照樣賣出了近10億元的票房,這其實是現象級的,是可以進入到中國電影史當中的一個內容。
顯然,王一博這個「變量」在憑藉自身強大的票房號召能力,實現對文藝片的巨大助力。目前來講,還沒有任何一位演員可以說,自己主演的文藝片,能夠實現9.31億元的票房。這個戰績,可能在短期內,沒有演員可以打破。
那麼,我們不妨也看一下王一博其它幾部電影的票房數字。2023年4月28日,王一博、胡軍主演的電影《長空之王》賣出8.5億元的票房。同年7月28日上映的《熱烈》,黃渤、王一博主演,最終賣出9.13億元的票房。2024年五一檔期的《維和防暴隊》則賣出5.11億元的票房。
尤其是《維和防暴隊》的5.11億元的票房,其實是很不容易的。2024年以來,院線電影票房進入到了一下相對低迷的狀態當中,很多實力派演員、流量巨大的明星主演的院線電影,最終的票房都是千萬級別的。比如說,同樣是在電影《長空之王》當中出演角色的於適,在2024年的新片《歡迎來到我身邊》當中,只獲得了4001.7萬元的分賬票房(截至文章發佈時間)。
我曾在聊《歡迎來到我身邊》票房成績的文章當中提到過,衡量一位演員有沒有號召力,院線電影票房是最好的數據參考,因為這個院線票房,造假的成本太高,它需要影迷們一個一個地買票才能實現。換言之,得有真人買票,才能實現多少票房數據。光有鍵盤,就不好使喚了。
當然,王一博有票房號召力,是一個雙向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他主演的電影,確實對得起影迷,沒糊弄事兒。很多影迷,在《無名》之前,對王一博的看法應該和我類似,一個流量明星嘛,能有啥厲害的地方呢。等到《無名》看過了之後才發現,這可不僅僅是流量,而是有實力的青年演員,應該在口碑上保護一下的。王一博後續的幾部電影,本身質量都相對較高,都是給力的。所以,其票房成績以億為單位,也是必然。
此外,王一博的粉絲支持,也確實是實打實的。粉絲和粉絲還不太一樣,鍵盤粉絲,和影院粉絲,就更是兩碼事了。王一博的粉絲群體,則屬於典型的影院型粉絲,不僅有影院的真實消費能力,而且有相對較高的電影美學基礎。後者是更為關鍵的。我想,這位青年演員有電影美學基礎層次比較高的粉絲群體,應該也是其作品選拔出來的吧。
好作品,成就好演員,從而,讓好演員找到自己的忠實影迷。而轉過來,好演員,又通過自己的票房號召力,助力好作品。這就是一個良性的電影循環過程。(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