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曆丨7000歲的河姆渡小豬長啥樣?

檐下有豬便是「家」

早在7000年前

豬就在河姆渡人的日常生活中

貢獻「神助攻」了

三個看點 帶你認識

豬紋陶缽

中學課本里的小豬長這樣

陶缽是古代盛放食物和水的日用器具

上面的一隻小豬有些吸睛

它腦袋向前伸

瞪着圓圓的眼睛往下看

緩慢地行走着

生怕錯過任何發現食物的機會

從又長又尖的嘴巴來看

應該是一隻沒被完全馴化的野豬

鬃毛簇立,根根分明

短而粗地排列在背上

帶着一些桀驁不羈的氣質

彷彿在昭告旁人「生人勿近」

和常見的家豬相比

除了長條形的腹部有些發福

整體形態靈活矯健

顯露出一種低調的戰鬥欲

身上的斜短線代表雨絲

肩部和臀部的雙葉紋代表植物

旁邊的重圈紋象徵水滴

有水深入土中植物才能枝繁葉茂

河姆渡先民在陶缽上塗鴉此景

想必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

金黃稻穗遍沃野吧

無豬不成「家」

豬在人類面前一直很有存在感

它是日常生活的物質基礎,是財富的象徵

也是儀式中祭祀祖靈的見證

在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

豬排位在河姆渡人最早馴化動物的前列

在河姆渡人的觀念中

豬象徵著水

認為雷公的臉長得像豬

能庇佑作物豐收

豬還兼職當天氣預報員

若發現「豬隊友」出現在泥里打滾兒或者拱窩

那就是要下雨了

漢字的「家」由

「宀」和「豕」組成

屋中有豬便是「家」

為啥這麼說?

河姆渡人擺上了證據

他們蓋的房子是最早的干欄式建築

不僅可以適應濕熱多雨的自然環境

還可以防止野獸侵襲和飼養動物

可以說是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家」字

豬紋陶缽的野豬形象

是河姆渡人原始畜牧業的縮影

證明當時動物的馴化和家畜的飼養

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跟老祖宗學點老手藝

如果說馴豬算能力的話

河姆渡人的能力可不止於此

他們燒制的陶器就是改造自然的有力物證

看看人家這手藝有多絕

泥條盤築法是陶器成形的原始方法之一

先把陶泥搓成長條

一圈一圈地從下往上盤築

做出想要的形狀

再用手沾水抹平一棱一棱的泥條痕迹

造型搞定了,那色號呢?

考古人員發現

豬紋陶缽胎體內夾有大量炭化了的植物莖葉的碎末

經過滲炭工藝

形成獨特的色澤和質地

被稱作「夾炭黑陶」

「夾炭」的功效除了可以給器物「美黑」

還便於器物成形

避免在乾燥和燒制過程中「裂開」

生存技巧、改造能力、藝術天賦

沒一項是河姆渡人駕馭不了的

從一件豬紋陶缽

便看見遠古先民眼中的奇趣世界

監製丨唐怡

製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王楠

視覺丨喻偌洢

技術丨方舟

審校丨左中明

統籌丨劉瑩 帥鐘琴

特別鳴謝丨浙江省博物館 總台浙江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