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楊冪發表學術文章,為何「舉動皆錯」?

不妨多理解輿論場上那些「挑刺」的聲音:人們的鋒芒未必是衝著演員去的,着眼點其實還是公共資源

日前,引發眾多網絡關注的「楊冪論文」,終於讓人看到了全貌。微博@環球時報文娛6月24日發佈了楊冪署名文章《淺談影視劇中演員創作習慣——以電視劇為例》的全文。毫無意外,這篇發表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的文章,再度引發了爭議。

這次的爭議點在於「查重率太低」。據澎湃新聞報道,有網友稱將上述文章進行論文查重後發現,楊冪這篇文章的查重率「只有0.9%」。有查重軟件提示,查重率低,論文的引用文獻和參考資料不足,這將使得讀者對論文的可信度產生懷疑。有人質疑楊冪的文章是否達到發刊標準,對此,@中國新聞周刊從中廣聯合會學術部獲悉,已關注到網友質疑,目前正商議,「因為是一個熱點問題,中廣聯合會會有一個統一意見」。

就楊冪這篇文章引發的熱議來看,幾乎到了「舉動皆錯」的地步。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查重率太高,大概率又會陷入「抄襲」的爭議。而在此前,關於該文會不會是代筆、標題里的「淺談」二字是否符合學術規範、全文只有三千字、疑似使用ai云云,也曾引發過討論。這篇文章,得到了堪稱論文答辯一般的審視,也似乎漏出了一個個破綻。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此文其實當不起嚴苛的學術審視?從文章內容看,就是篇以自己所演作品為主題的創作經驗之談,「查重率」「學術深度」等或許本來也談不上,拿嚴格的學術規範逐一去衡量,未免有點刻舟求劍了。

回頭來看此番楊冪的刊文風波,與其說這篇文章本身有什麼,倒不如說是一種身份的錯位。演員發表學術文章,看似是個跨界的「美談」,但也觸及了一根敏感的神經——這是不是一種贏者通吃?諸如「知名度高的演員可以輕易跨過學術門檻,連普通學者心心念念的『核心期刊』都輕鬆拿下了」。

這也是為什麼楊冪的文章受到了這種高密度的審核,可以想像,其背後有一批「學術中人」,在以學術角度仔細檢查該文。這或許是一種執念,即對學術門檻的捍衛,也讓該文在互聯網上的討論始終充滿了一種張力。

當然,演員本人未見得有「爭搶學術資源」的意識,標題里的「淺談」二字本身也反映了一種謙虛的姿態:只是借一個場合,和公眾以文字的方式對話。但這不妨礙這件事有一種符號意義,就像此消息剛一發佈,被着重圈出來的反而是這家刊物的「級別」。原本一件簡單的事,被放在了資源、階層的語境里。

這種討論肯定存在某種錯位,無論文章本身或是事件性質,相信都不會那麼複雜。但也提了一個醒:演員的跨界不是那麼容易的,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門檻,當公眾人物想要跨過這些門檻時,他/她是否遵守本領域的規範和邏輯,又是否動用了超常規的資源,這些方面一定會受到格外嚴格的審視。

負面案例在以往確實也發生過,所以藝人及其粉絲,也不妨多理解輿論場上那些「挑刺」的聲音:人們的鋒芒未必是衝著演員去的,着眼點其實還是公共資源。

對演藝人員來說,這也並不意味着不該在知識上求進步,或者就該放棄對學術的興趣。只是自己也應當有心理準備,身為公眾人物,遇到更嚴苛的評判是無可避免的事。自己能做的,大概只能是通過學術產出、言談舉止來證明自己,來展現自己的貨真價實。

而對於一篇發表在「交流之窗」欄目的文章,公眾不妨寬容以待,無論學術水平幾何,這至少代表了一名藝人願意以一種學理化的表達去反思梳理自己的職業。而對於藝人來說,也不妨當作一個勉勵:這篇文章可能還達不到證明學術水平的程度,社會不會因為藝人身份而降低對學術的要求,自己如果有學術意願,那麼真的需要格外努力,屆時相信輿論也不會吝嗇真誠的讚美。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