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追「光」| 記者眼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之城 魅力無限

央廣網上海6月24日消息(記者林馥榆 總台記者楊靜)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環球資訊廣播《記者視界》報道,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於1993年創辦中國首個競賽型非專門類國際電影節。

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6月23落下帷幕。

經過三十多年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以影為媒,再一次向全球展現和傳播上海的魅力與活力。

今天,讓我們來和總台記者聊一聊,聽聽她眼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什麼樣的?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電影又為上海這座城市帶來了什麼?

上海影城(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以下為總台記者講述:

多年來參與上海國際電影節報道最大的感受是越來越開放、多元,它和上海這座海納百川的國際化大都市更加交融在一起。這不僅是每年一度中外電影人的盛會,也是影迷們的節日。

在五月中旬,上海國際電影節發佈金爵獎評委會名單和主海報之後,「過節」的氣氛就越來越濃厚。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與上海市民文化節、美琪大戲院等聯合舉辦系列講座,為市民提供更多了解電影歷史,拓展電影知識的機會。

搭起世界各地文明互鑒的橋樑

電影是世界各地文明互鑒的一個最好的橋樑。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的電影節徵集到了來自涵蓋五大洲105個國家和地區的報名參賽、參展作品超3700部。經過遴選,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50部參賽作品進入金爵獎五大單元的評選,其中世界首映38部,國際首映6部,亞洲首映6部,首映率再創新高。 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位海內外嘉賓齊聚本屆電影節,他們在電影節的不同主題的論壇上,在電影市場交易會現場進行廣泛交流,來推動整個電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電影文化圓桌論壇現場(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發起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創辦「一帶一路」電影周。截至目前,聯盟從首批29個國家的31家電影機構,發展為48個國家55家機構。六年來,電影周共展映115部由「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成員推薦的沿線國家影片。今年的電影周展映收到報名影片100多部,其中18部影片將在電影節進行65場展映。18部展映片中,來自墨西哥、巴西、哥倫比亞、智利的4部影片,以各自獨特的電影美學和敘事風格,將屬於拉美土地上的故事帶到中國觀眾眼前。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遊年。本屆電影節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上海國際影視節共同策劃的「法國電影周」也在「中國影視之夜」上啟動。有38部最新法國電影和30餘部法國經典電影或法國參與合拍的電影,在各展映單元里與中國影迷集中見面,包括了15部剛從戛納電影節新鮮出爐的影片,讓影迷們「零時差」觀看到其他國際電影節展映的影片。

一直以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多元性不僅體現在展映的影片不僅來自多個國家,也覆蓋了不同類型的影片。提到影片類型,我想重點說說今年的開幕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是一部舞劇電影。我們都知道,《永不消逝的電波》是1958年由孫道臨主演的同名電影,也是影響了幾代人。它傳達的是一種精神和正能量,是我們對革命先烈的致敬和緬懷。2018年,上海歌舞團創排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突破性的編導創意和優秀的表現力,演出至今依然受到觀眾的追捧。如今,又採用了部分電影敘事手法將其變成了舞劇電影,讓我們看到了電影創新發展的可能性,也是ip開發非常成功的範例之一。

ip意識強化推動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的電影節,不少業內人士都提到了強化ip的作用,《永不消逝的電波》就是紅色文化ip的突破。ip具有跨界、整合和合作的能力,可以破除電影產業,或者整個文創產業的壁壘。現在觀眾的選擇很多,影片內容也很豐富,同時,創作者一代接一代,視野也越來越開闊。在這樣一個形勢下面,對ip系統性的開發,從理念到操作、到價值評估,逐步完善一套好的規劃,才能引領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

動畫電影《小妖怪的夏天:從前有座浪浪山》發佈會現場(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去年初,動畫短片《中國奇譚》成為現象級爆款。在今年電影節開幕前,「奇譚宇宙」首部動畫電影《小妖怪的夏天:從前有座浪浪山》正式官宣,將在2025年暑期登陸大銀幕。影片自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宣布啟動以來備受矚目。另一部討論度很高的就是《三體》電影了。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創作的長篇小說《三體》三部曲,以恢弘的筆觸描繪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體文明」,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近年來,《三體》三部曲多語種版本在全球出版發行。

《三體》小說本身就擁有數量龐大的書迷,再加上周邊產品的開發也受到熱捧。目前,《三體》正在打磨劇本,將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同時在全球範圍內篩選導演和編劇之外的其他主創。影視作品ip的傳播效果放大器先行後,為商業衍生開發打開了廣闊的潛在市場。在市場高度關注下,ip全球化開發不僅成為文化產業的一種新趨勢,也是無限創造力和商業潛力的源泉。

擁抱新質生產力 洞見行業未來

今年電影節被提到最多的關鍵詞是ai。今年年初,文生視頻工具sora震撼登場,有電影製作人用sora製作了不同主題短片,其品質令人驚嘆,電影行業再次被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潛力所震撼。如今,「ai動畫」「ai短劇」已經亮相市場,有望在解放影視行業生產力的同時,也給創作者們提供了更多的創意種子。

在今年的科幻電影周金爵論壇上,多位電影人圍繞「ai+電影:科幻新視野與新質生產力」這一主題,展開了精彩紛呈的討論。導演黃建新認為電影可能是最早受益於ai技術的領域之一。電影人要以擁抱和開放的態度,去迎接人類的未來、去迎接電影行業的未來。

也有不少專家覺得,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重塑電影行業,尤其是為電影方面提供新的創作角度。

現在,「5分鐘生成ai動畫電影」「ai製作動畫一學就會」等教程在網上隨處可見。對此,金爵獎動畫片單元評委會主席、法國動畫導演本傑明·雷內認為應該把ai當作工具,而不能由機械人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而他也並不想看到一部完全由ai製作而成的電影,因為他覺得裏面沒有靈魂,沒有真實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電影節期間啟動的「未來影院」引入了26部來自國內外的沉浸式體驗佳作,包括5部全球首映、5部亞洲首映、6部中國首映。這些影片利用ar、vr、xr技術拍攝的影像佳作。與傳統的觀影體驗不同,影片將藉助賽車模擬器、vr眼鏡、ar眼鏡等前沿設備,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電影市場的「晴雨表」「風向標」

多年來,上海連續領跑全國城市電影票房,去年以27.97億元再次登頂。票房保持高位,也給足了電影產業發展的底氣,電影市場的交易就是表現形式之一。

每年電影節的電影市場板塊覆蓋影視產業全鏈條,除了帶來前沿的影視作品和技術交流,同期還開展一系列視角豐富、內核專業、觀點前沿的市場活動,多家國內外知名影視出品、製作公司、影視拍攝基地,還有影視類專業院校、技術、後期公司、ip公司,甚至還有投融資機構在這裡彙集,為行業打通「全鏈路」賦能。

影迷觀看排片表(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每年的暑期檔是電影市場的黃金檔期,各大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都會在這一時期推出眾多重量級影片,以吸引廣大觀眾的目光。2023年我國暑期檔總票房超過206億,總觀影人次超過5億,創下中國影史新紀錄,也極大振奮了行業信心。

今年電影節期間舉行的特別活動「暑期檔院線影片交易會」就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製片人、發行商、院線代表、導演、編劇以及媒體代表,提供了一個高端、專業的交流平台。通過推介最新的暑期檔影片,展示電影產業的最新動向和發展趨勢,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助力全球電影市場的繁榮與發展。

電影之城 魅力無限

數據顯示,在本屆電影節的觀眾中,約七成是上海本地影迷,近三成的影迷來自江蘇、浙江、北京、廣東等地。我覺得,吸引他們來到上海,除了對電影的摯愛,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也是其中之一。

上海是不少影視作品的拍攝地。不久之前在戛納電影節首映的電影《醬園弄》今年初在上海開拍。電影開拍前,「醬園弄」連帶周邊的勝利電影院成了上海的熱門文旅打卡地。不少市民在這裡沉浸式地享受電影文化空間,還有住在附近的老居民自豪地和路人講起虹口「電影金三角」的歷史。

除了有影視特色的文旅打卡地,從特色影院集中排片,到配套服務完善細節,再到影片導賞和電影主題城市漫步推介,也讓影迷們直呼過癮。

影迷打卡蓋章(央廣網記者 林馥榆 攝)

今年的電影節的影片在上海的47家影院以及長三角地區5個城市的6家影院進行展映,展映影院全部換上了新字幕機。為方便對某個主題或某位大師情有獨鐘的影迷「安營紮寨」,今年電影節首次在部分影院完整放映一個單元。被影迷親昵地稱為「觀影寶典」的市民觀影手冊重新回歸,在47家影院與影迷見面。

觀影之餘,場次之間的間歇如何打發,轉場時午餐、晚餐如何解決,行李如何存放……往年,總有自製的影迷版上海影院攻略在社交媒體流傳。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推出「官方攻略」。互聯網平台的加入,讓上海國際電影節有了n種「打開方式」。「攜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線、「電影院跑圖」,還有各種社交平台的打卡活動。

為方便五湖四海的「拉杆箱影迷」,也就是攜帶行李短期到訪電影節的觀眾,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大光明、美琪等30多家展映影院首次推出行李寄存服務。為了方便「骨灰級」影迷趕場,部分影院還首次推齣電影節快餐。進一步解決影迷的新需求。

還有,今年電影節的一大亮點是首次推出的「電影節專線」,該專線為公交車賦予了全新面貌和路線,巧妙串聯起上海影城、國泰影院、衡山電影院、大光明影院、蘭心大戲院、美琪大劇院等多家知名影院,為影迷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