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深漂」「滬漂」……現在火的是「科漂」

「來安徽,值!」來安徽一年後,短短四個字道出呂川的心聲。

這是他時隔24年後又一次「戀」上安徽。上一次,他還是一名15歲少年,從浙江東陽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去年,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則與團隊懷揣科技成果奔赴合肥「科大硅谷」。

不同於學生時代對科學求知的追尋,這次安徽感召他的,是蓬勃起勢的科創能量。

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加快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加速向科創「高地」集結……置於安徽科技創新「金字招牌」下,呂川入皖,並非少數案例,而是一個群體選擇的縮影。

如果說,北上、南下的逐夢人是為「北漂」「深漂」;那麼,類似呂川這般踏足江淮的科創逐夢人,就為「科漂」。在「科漂」的視域中,安徽堪稱「科漂樂園」。

何以言之?誕生於2022年6月的科創載體——科大硅谷,便是樂園一「脊」,過去一年,平台落地科技項目超800個,布局海內外創新中心9家,服務對接人才超萬人……

安徽何以吸引「科漂」?「這裡富有『科創土壤』,集聚要素匹配『陽光雨露』,積蓄創新『源頭活水』。」這已是多位來皖科技創業者的共識。

科大硅谷核心區。科大硅谷供圖

01
「科創土壤」
一個「值」字,看似即興直言,呂川卻非隨口一說。
呂川是合肥微觀紀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這是一家從事量子計算的企業。作為企業掌舵人,其深諳地域良好的產業基礎之於一家初創型公司的重要性。
「我們周邊2公里內集聚一批從事量子技術生產企業,平台資源多,能加速企業產品落地。」事實上,呂川看中未來產業的希望,更蘊藏了安徽科創土壤的「含金量」。
「含金量」表現之一是科創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就以呂川所青睞的合肥量子信息產業觀之:量子科研能力上,合肥躍居全球前列;產業鏈上,合肥彙集上下游企業60餘家,居全國首位,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量子芯片……一批批量子應用從此落地,展現硬實力。
當然,「含金量」缺不了「真金白銀」投入。以合肥為例。「最近3年,合肥平均每年約1/6的財政投入花在科創上。」合肥市發改委場景創新處處長張傑表示,只要值得,合肥一定捨得。
不只「含金量」,安徽科創土壤還富有「含新量」。
「含新量」首先新在創新活力。2023的一組數據即可印證:這年,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28%,總量超1.9萬家,位於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54%、總量居全國第7位。
創新活力生成創新能力。2023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7位,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同時,「含新量」還新於科創載體的創新。其中,科大硅谷首屈一指。
作為安徽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科大硅谷在體制機制創新突破上屢創新舉:建立「撥轉股、股轉債」轉化新模式,推動設立科技成果轉化持股平台,服務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賦權改革最後一公里,助力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目前,中國科大賦權項目90%落地科大硅谷。
得益於這份賦權政策,合肥乘翎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科大程林教授正帶領團隊加快將前沿芯片技術進行產業化落地,並與算力硬件、光伏、儲能、智能汽車領域的龍頭企業合作,解決高端電源芯片的卡脖子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這種科創改革上的活力蝶變為人才上吸引力。
此前,該公司聯合創始人許偉偉博士表示,自己之所以放棄美國硅谷的優渥條件,舉家遷到科大硅谷,正是看中了安徽多方位的海外引才支持政策及完備的產業配套環境。
「科大硅谷好比一個巨大的連通器,一方面鏈接諸如資金、人才等外部資源,另一方面連接內部的生產要素,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讓它們高效配置,發生化學變化。」張傑這樣形容科大硅谷的創新意義。
2023年科大硅谷從全球300多個團隊中遴選創新單元合伙人,採用「團隊+基金+載體」的模式,構建創新聯合體與樓棟產業鏈,變單個項目招商到批量化項目引落,變單個企業的落地服務到產業鏈的整合與培育,「科大硅谷多主體全鏈條創新聯合體機制」成功揭榜2023年國家全創改任務。
數據是這份意義的註腳。截至目前,科大硅谷已彙集合肥全市近43%的量子企業、55%的空天信息企業、50%的生物製造企業集聚在科大硅谷。
02
「陽光雨露」
一顆顆科創夢想落入樂園,如同一粒粒種子埋進土壤,如何讓其發芽,茁壯成長,要素匹配的「陽光雨露」不可或缺。
然而,「陽光雨露」只是外因。外因何以能加速轉化為助推科技企業成長的內因?科創載體的「園丁」智慧,至關重要。
這一點陳健感受頗深。
「短短一周內,科大硅谷就為我們完成了工商註冊,牽線了我們的第一個國內雲服務頭部企業客戶,並且在短短一天內成功落實了銀行貸款,以購買我們項目所需的設備。」談及科大硅谷的高效服務,這位合肥升成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一連說了「三個一」。
高效服務只是手段,暢通要素才是目的。為此,從人才到投融資,從場景應用到空間打造,科大硅谷一一創新出招。

鯤鵬大廈。科大硅谷供圖

人才方面,探索人才預認定機制,建立柔性引才機制,開展企業人才自主評價,為高層次人才開闢「綠色通道」,讓科創人才更快、更好享受入「谷」政策。
投融資方面,構建「投早投小投科技」基金生態,尤其為針對初創企業融資難題,開發初創貸、創業貸等20餘款金融產品,讓初創企業走好第一步。
場景應用方面,在全國率先組建運行合肥場景創新公司,發佈270項市級場景清單,讓科技成果轉化有地落,落好地。
空間方面,建設高品質空間載體,打造細分領域創新單元,整合高水平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各類高能級創新研究院,實現「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鏈」。
科大硅谷要素創新的背後,是安徽協同創新的深度落子。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推動「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等平台相互賦能,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形成富有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過去一年,科大硅谷與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建立了「高端人才+創業項目」帶土移植新模式,共同推進人才引進和項目招引,挖掘數字照明智慧型驅動系統項目、優邁科思智慧航空運營項目、智燴遠錦數字化餐廚系統項目等一批科技水平高、核心團隊強的優質科創項目。

科大硅谷平台服務公司。科大硅谷供圖
在省市校的大力支持下,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平台以新路徑、新方式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匯聚耦合,初步形成了以源頭創新為引領、成果轉化為特色、科產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
「作為科大硅谷建設的核心區,合肥高新區通過成立工作專班,力求以更大的力度對接尖端科技創新成果,以更新的做法創新項目跟蹤管理調度機制,以更快的效率配置要素資源,推動高端人才和高質量項目落地。」合肥高新區科技局副局長盧晨晨介紹,工作專班由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創新創業載體、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人員組成,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03
「源頭活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激活科創「一池春水」的,是基礎創新、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
這也成為安徽「科漂樂園」的魅力所在。安徽一方面有以中科大為代表的大院大所,另一方面還聚集了一批觀照全球頂尖科技的重點實驗室。作為國家級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以一座城市承載「國之大者」,這裡,是全國大科學裝置最密集地區之一。墨子號、祖沖之號、九章、動態隨機存儲芯片、製造eda軟件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湧現於安徽。
要引「源頭活水」,需打通創新之「渠」。
此前,由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辦,合肥市發改委和科大硅谷服務平台公司承辦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果推介會上,一批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研成果集中亮相。
一定意義上,此次推介會也是科大硅谷作為安徽科創載體引入「源頭活水」的一次生動實踐。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果推介大會。科大硅谷供圖
事實上,暢通創新之「渠」,以「源頭活水」澆灌安徽科創「高產田」,科大硅谷「內接」「外引」雙管齊下。
「內接」方面,一是對接大平台大裝置。優化前沿科技「沿途下蛋」轉化機制,深度對接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綜合性科學中心研究院等機構,建立專利先期許可、適時轉讓的長效機制,科大硅谷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級創新平台孵化高價值科技企業。
2023年4月,落戶科大硅谷的合肥中科優材科技有限公司則成為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的典範。該公司孵化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李良斌教授領銜的合肥中科優材項目,公司研發生產的高端pet光學膜,攻克了新型顯示上游材料的關鍵難題。
「借科大硅谷蜀山園東風,蜀山區正加快實施『全域科創』戰略,以體制機制創新引領科技和產業創新,穩步推進前沿科技『沿途下蛋』。」蜀山區政府辦公室主任但孝飛表示,到2027年,科大硅谷蜀山園力爭達到「3030」目標,即建成30棟30層科創載體,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戶。

科大硅谷 科里科氣科創驛站—科學島站。蜀山區宣傳部提供
二是對接人。常態化開展「推介會+登門入室」,走訪高校院所及校友組織,招募「校園大使」,挖掘校友項目落地和轉化機會。
「外引」方面,目前設立9家海內外創新中心實施「異地孵化」,通過「異地孵化+本地註冊」形式,將全球創新資源導入科大硅谷。「科大硅谷填補了合肥外向型科創平台的空白。」張傑補充道。
「只要你有好的創意和技術,就一定能夠在這找到用武之地,實現創業夢想。」今年3月,雪湖科技落戶科大硅谷,建設生命科學超算總部項目,創始人張強對企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開放的市場、寬鬆的環境、自由的天空……在這裡感受到與北上廣完全不一樣的氛圍。」張強如是說。

四季花海。陳三虎攝
企業在追夢,科大硅谷亦在圓夢。「我們希望利用市場化的運營機制,打造一個匯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的強磁場,努力建設成為享譽全球的卓越創新中心。」科大硅谷平台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海龍如是說。而這與其說是科大硅谷的夢想,不如說是「安徽科漂樂園」的一大願景。
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安徽,科創夢想又一次種下。待到花開滿園之日,便是科技強省綻放之時。
來源:聊時局  作者: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