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訪談 | 林尚立:遵循天下國家道理是關鍵所在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深入研究、科學解答這一重大課題,對於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講道:「人中間有三歲小孩子,三歲小孩子有許多道理都是對的,但是不能使他們管天下國家的大事,因為他們還不明白天下國家的道理。」探尋中國共產黨把握天下國家道理、不斷團結帶領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成功之道,構成了著名政治學學者林尚立教授近年來政治學思考的共同基點,這些思想結晶匯聚成新著《天下國家道理——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新書以「天下國家」為核心範疇和基礎理論,探討了中國共產黨如何把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成功帶入人類現代文明的新天地,使自己的創造實踐變成一種有根、有源、符合人類發展前進方向和時代要求的新型文明。            

今年4月,這本著作入選2023年度「中國好書」。作者在序言中說:「本書最大的願望就是,為人們讀懂中國共產黨這本大書起到入門引導作用。」其實,這本著作具有非常強的政治性、學理性、創新性,為我們宣傳黨的創新理論、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提供了學術支撐。日前,林尚立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林尚立 法學博士,中共黨員,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2001年獲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學理論、中國政治、比較政治學。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執政體系研究」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國內政府間關係》《政黨政治與現代化》《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合著)《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展》等多部學術著作,發表數百篇學術論文。   

【秉持天下為公,是把握天下國家道理的價值前提;立足天下國家,是踐行天下為公的現實基礎】    

文匯報:您在新書《天下國家道理——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的序言中強調,遵循天下國家道理,為實現人民幸福而奮鬥,為保障國泰民安而奔走,是中國共產黨得以成功的關鍵所在。如何理解「天下國家道理就是人間正道」?            

林尚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秉持天下為公,是把握天下國家道理的價值前提;立足天下國家,是踐行天下為公的現實基礎。人立天地之間,人與天地交互作用、人與人交往活動所開闢的天地,即是天下。在中華文化中,天下是人的世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公的世界;人為其主體,民為其基礎,家為其單位,國為其架構,正如孟子所言:「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見,天下國家是天地人、國家民共生共存的共同體,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統一體。所謂天下國家道理,就是為人世間營造天時、地利、人和的共生共存共同體的人間正道,就是為天下百姓打造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國泰民安統一體的天下大道。            

簡單來說,天下國家道理,就是利於人民的利益,利用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天下為公的情懷來關注國家和民族的最基本問題,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基本難題,從而實現我們奮鬥的目標。1935年底毛澤東剛率領黨和中央紅軍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為後來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這其中所遵循的道理正是天下國家的道理。四年後,毛澤東在1939年10月發表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三大法寶遵循的就是天下國家道理。            

天下國家道理實際上是基於對科學理論的把握,基於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基於對整個發展的時與勢的科學判斷而形成的。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把科學的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與中國文化和中國智慧相結合,從而把握住在中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有效路徑、科學方法和合理戰略。但更為重要的是,它立於很高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基於人類的發展、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獨立、國家的進步。有了最高的價值、科學的理論、實事求是的態度,然後形成合理的戰略,凝聚整個社會的力量,去開拓一條新路,打出一番天地,創造一番偉業,這就是天下國家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致力於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致力於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天下為公,人間正道,這是我們黨具有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在中國執政並長期執政的歷史自信,也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的歷史自信。」縱觀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多年奮鬥史,這種歷史自信離不開黨對天下發展之道和治國安邦之理所具有的深刻歷史洞察力、高超戰略判斷力和強大政治執行力,而這一切的基礎都在於黨對天下國家道理的深刻理解、系統把握和有效運用。            

【自信的底氣,改革的勇氣,發展的志氣,這三者融聚,構成推動中國未來發展不可估量的力量】     

文匯報:在書中,您指出中國共產黨「以改天換地大氣象點燃中華民族精神世界」,這不僅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通過喚醒民眾以救亡圖存的革命時代;也體現在通過改革開放使得國家的精氣神始終保持在充滿生機活力的狀態,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在現代世界安身立命的精神和氣質」。在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時,您為什麼特彆強調這樣一種精神力量?            

林尚立:我從一個簡單的例子說起。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說中國社會「一盤散沙」。但40多年之後,我們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靠的是什麼?美國之敗,敗在「鋼多氣少」,而中國之勝,勝在「鋼少氣多」。所以毛澤東的一句話很重要:「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一盤散沙的民族在短短40多年時間裏變成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民族,靠的正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和國家陷入嚴重精神危機之時,用科學理論成功喚醒中國人民,重新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作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關鍵力量,並以持續不斷的社會進步和發展來充實和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和內在力量。伴隨着革命、建設、改革的不斷勝利,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也經歷了覺醒、覺悟、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發展歷程,在不斷激活五千多年文明塑造的中華民族精神力量的同時,又不斷從黨和人民奮鬥所鑄就的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中獲得新的更強大力量。這種精神力量的不斷壯大,既是中國崛起的具體彰顯,也是中國崛起的內在支撐。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為什麼我們能夠不斷創造歷史性成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革開放將整個中國人民的活力和創造力釋放了出來,個人奮鬥與社會進步、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融為一個整體。中國共產黨沒有把自己的任何東西神聖化、教條化,而是立足於在發展中完善,在完善中發展,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自信,同時又能直面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主動變革和完善。有自信的底氣,有改革的勇氣,還有發展的志氣,這三者融聚在一起,構成了推動中國未來發展不可估量的力量。 

本報記者 陳龍 攝

【基於自為契合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際上成為中華文化現代發展的特性、內容和形式】          

文匯報: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您在書中指出,以這四大理論特性比照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可以發現其中有三大理論特性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性是高度契合的,即「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三大「內在契合性」?            

林尚立:首先來看「人民性」。在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中,「人」和「民」是兩個概念,「人」相對於天地而言,「民」相對於國家而言。在天地之間,老子認為,人高於物,與天地相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儒家認為「人者,天地之心也」。在國家之中,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強調「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無論是「人」還是「民」,在中國的思想體系中都被高度肯定,不僅決定國家社稷,也決定天地萬物。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泰」和「民安」是一體的,國家發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為民造福、安身立命的問題上來。整個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起點是從人民開始,在這一點上與馬克思主義有着高度契合性。馬克思的整個理論也是從現實的人的生活出發,整個歷史的目的是讓人們真正獲得充分的發展,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第二是「實踐性」。中國人的一生是立足於實踐而展開的,將一生的奮鬥立足於與天地互動的世間,立足於自我完善的人生實踐,立足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為什麼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它與馬克思主義立足於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相契合。第三是「開放性」,它與「實踐性」密切相連。開放性體現了文化的自主性,中國文化是獨立且自成體系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開放性也是淬鍊文化自主性的重要路徑。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則在於其科學性,能夠批判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使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不僅沒有太多的文化障礙和意識形態隔閡,而且在許多方面能夠相互對應,甚至直接相通,例如實事求是、天下大同、以人為本等等。今天,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立足文化自信,有能力從文化自覺的高度來反思和把握中華文明同馬克思主義內在契合性的時候,這種契合性也就逐漸從原先的自在契合性上升為自為契合性。基於自為契合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不僅僅有理論創新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它同時也具有推進中華文化創造性發展的價值和意義,並在實際上成為中華文化現代發展的特性、內容和形式。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共同構建了現代意義上中華民族的精神結構和思維體系】

文匯報:在書中,您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與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相併列,並認為「這兩大思想體系在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一個首尾相接的思想和理想之環,使中國人的現代思想和精神聯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為什麼這樣說?            

林尚立: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先後形成兩大思想體系:一是把握中國原生態社會生存、生產、生活而形成了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二是把握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和國家而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從根本上講,這兩套思想體系都是內生於中國歷史、社會和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是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天下的認識和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是中華民族對現代中國、現代世界、現代人類的認識和把握。前者是思想對過去的把握,憧憬的是最自然的理想生活;後者是思想對現在和未來的把握,憧憬的是最自由的理想生活。雖然取向不同,但基於對人的共同關懷,這兩大思想體系在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一個首尾相接的思想和理想之環,打通了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在現代社會持續繁榮發展的血脈。            

為什麼我要強調這種「聯通」?從一定意義上講,通過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中國人的思想走向了現代,與整個人類文明成就相聯通,同時又把中國人所秉持的精神氣質和基本的價值觀念與現代的科學理論融為整體,使得中國人的思維更加全面、更加科學、更加具有戰略性。我始終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鑄就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馬克思主義鑄就了中國人的現代思維體系,兩者的結合共同構建了現代意義上中華民族的精神結構和思維體系。            

而在這兩者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帶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是一個宏大、開放且需要自主創造和實踐的思想體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不是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改造中國,而是用中國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從而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探索中國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道路、實踐和理論,並形成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全面進步和發展,根本解決了近代以來長期困擾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價值危機和認同衝突,消解了因為大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和中國社會大幅度轉型而帶來的思想和精神的內在張力,有了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創造、接續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成就、積極因應時代發展和世界變化而進行思想和文化創造的歷史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匯報:「中國之治」的偉大成就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民主密碼」。如何把握「中國式民主」之於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意義?            

林尚立:無論是中國發展出來的人民民主還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社會主義新型民主,都是基於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的核心是什麼?它指的是人民能不能掌握國家權力,成為勞動和生產的主人。對於中國人來說,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是人民掌握國家權力,這與自由主義民主在本質上截然不同。自由主義民主基於個人自由,強調限制國家權力,將國家與社會相分離。而我們的民主是基於實現人民的解放和人民當家作主,國家權力為人民所用,國家必須服務人民。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今天,其主體就是包括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在內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以人民為本體、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社會發展,相較於以個體為本體、以自由為核心的西方社會發展,具有西方社會難以比擬的四大優勢:一是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的力量,包括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包括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二是能夠確保國家始終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不被少數人或少數利益集團所掌握;三是能夠確保國家始終為廣大人民服務、保障廣大人民利益;四是能夠確保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一體,奠定了國家一體化和穩定性的堅實社會基礎。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實踐的,並以「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中國成功發展向世界證明:相較以個體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能力更強、速度更快、效益更廣、後勁更足。  

本報記者 袁婧 攝

【塑造一個新的文明力量,發展狀態、發展形態和發展心態對改革開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文匯報:今年7月將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這必將是我國改革開放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就此而言,塑造一個新的文明力量,是否也意味着對改革開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            

林尚立:社會主義的使命和共產主義的理想,決定了始終保持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的內在屬性。對於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來說,改革開放不是一時之策,它已升華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表現形態,是全體人民的基本信念和共同認同,是全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之道——通過自我改革形成國家制度體系的自我完善,通過自我改革使得發展所產生的力量始終有與之相匹配的體制政策,從而使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始終保持動態的平衡。改革在根本上是要保持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活力的不斷釋放。這兩個力的不斷釋放,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平穩前進的保障。因此,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迎來一次重大的發展;倒過來講,為了實現重大的發展目標,都要進行一次深度的改革,這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機制。            

中國發展的下一步,必須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開放,塑造一個新的文明力量。為此,我們應在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抓住三個關鍵性問題:第一,發展狀態,就是通過改革開放,始終把國家的精氣神調整和保持在充滿生機活力的狀態。其中包括自強不息、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使命擔當、天下為公。只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實現民族復興為使命和以促進人類進步為責任,塑造發展大格局、大境界,才能達到並保持這種發展狀態。            

第二,發展形態,就是通過改革開放,形成時間、空間和資源高度集約化利用的發展形態,即創造綜合、集約、可持續、可聯通、可共享的新型發展形態。這就需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更廣領域、更高層面上,綜合開發和有效配置價值、組織、制度和技術等各方面資源,創造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國家治理,形成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新型發展形態和中國式現代化,鑄就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三,發展心態,就是通過改革和發展,塑造文明古國、社會主義大國引領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健康心態。其中既包括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也包括中國人的為人之道、處世之道、創業之道、合作之道。中國人民展現給世界的,不僅僅是一個強大國家,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偉大民族,一個歷史上有貢獻、現實中有擔當的偉大民族。            

上述三點,對改革開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中國唯有改革開放,才能真正強大,才能成為不斷對歷史、對世界、對人類作出貢獻的偉大國家。

  作者:楊逸淇 陳瑜

文:本報記者 楊逸淇 陳瑜編輯:陳瑜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