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防暴隊》:當紅流量明星也剎不住這要翻的車

插圖 | 鑒片工場 © 電影劇照
作者 | 唐樂

當八十年代的香港個人英雄主義,遇到了五十年代亞非拉大團結的海報時

開門見山的講,這部電影我並不欣賞,上一部讓我這麼直言不諱的,是《志願軍:雄兵出擊》。

愛之深,責之切。兩部有很大潛力的主旋律商業片,在我看來都因為相同的問題造成了一個可惜的結果——用二十年前的宣傳手法和思路,來吸引90後們的眼球。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兩年前的《萬里歸途》和《維和防暴隊》在題材角度看是比較一致的。

饒曉志用里歸途證明了他並非類型片導演,從黑色喜劇到這種正劇題材,他都能遊刃有餘

在異國他鄉、身處戰亂時期最大的阻力都是當地勢力,主角都具備國家背景和光環。

但是前者所表現出來的感染力和故事性,則要比後者強出一個量級。

可能大家不知道,還有一個頗為相似的影片也值得再次做一些比較——2017年檀冰執導的《中國推銷員》,這部電影如何,大家可以去看看。

《中國推銷員》里最大賣點是泰森演的反派

同樣是非洲、戰亂、軍閥,中國人的高光時刻…..

可以說,《維和防暴隊》是把《萬里歸途》里所有的亮點都扔掉了,然後一遍又一遍的學習了《中國推銷員》的尿性。
我們不談演員的表演,我必須說,甚至本片的群演,眾多非裔群演們,也在台詞的加持下,貢獻了他們群演生涯最糟糕演技的高光時刻。
將來真是可以拿來當和自己兒孫們在飯後談笑時的資本的。
對於異國人的刻畫,是最能說明本片和《萬里歸途》差距的一方面。
我們先來談談人物的刻畫,不是演員的演技。
首先,影片中展現了當地人如何對於中國維和隊員從敵視不理解,到成為朋友的變化。但很遺憾,本片對於這種變化的過程,幾乎是用一個從天而降的轉變來實現的,雙方缺少真正心靈上的溝通,何來相互理解,也就無法讓觀眾感受到這種感情變化的真實。
比如裏面的一名當地警察,名字我忘了,就簡稱他加戈吧,他的初始台詞是不歡迎外國人,感覺這些人是來佔據自己家鄉的。
然後在經過了二十分鐘左右的片長後,加戈覺得這些中國人是大救星、大英雄,中間經歷了什麼?
維和防暴隊》在義診、上課、修路燈、分發餅乾,這些畫面我們曾經在報紙、新聞聯播里看到過很多次了。

大家載歌載舞,發發餅乾,教幾個單詞就把當地人給折服了?面對現在的觀眾,這太缺少說服力了

如何把日復一日的交流和接觸,展現在100分鐘的電影里才是真正見功力的。

歐豪和加戈的幾句對話,我們只是普通人、我們為了和平而來。然後,就轉變了?

如果我們要表達的是救世主降世,拯救這個國度,那就可以讓加戈像對待神降世一樣去崇拜維和警察,可惜我們要講的是二者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如何達成的,這就差點意思了。

在電影里如果要把人和人的關係做出成功的描寫,首先應該是能將他們的矛盾做出有力描寫,給予觀眾足夠印象,只有這樣隨後任何一個融冰的小舉動都能讓我們發現二者關係的顯著變化,隨後雙方要對個體讓觀眾有一個了解,即真正認識一個人,最後用一個突發事件去升華關係。

這一點《萬里歸途》里宗大偉和邊境官員哈桑的關係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一開始因為處境手續問題而爆發的矛盾和衝突,然後是哈桑將宗大偉的執着和對於僑民的責任心看在眼裡,認同這個人的 品質,而後哈桑在於宗大偉的對話里講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對於這個國家的看法,讓觀眾認識了哈桑這個人,給予了他正直、好人的人設,最後哈桑在幫助僑民出境後也死在了叛軍手上,實現了人物的升華,也給予了觀眾震撼。

里歸途》里,對四個外國人物的刻畫都非常成功,普通老百姓、官員、叛軍頭領、叛軍信徒,每個人的立場、性格都有很鮮明的表達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本片里最關鍵的就是缺少主人公團隊和加戈的交流戲份,無法讓觀眾對於加戈這個人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值得加戈作為代表的當地人在觀眾眼中也就缺少了一個清晰認知,因此也就無法做到真正實現兩個群體在影片中有什麼真正的能夠感動觀眾的共鳴。

這一點上,片長也預示了一些東西,本片實際內容也就90分鐘左右,而《萬里歸途》有137分鐘的時長,自然能容納的東西也多。

本片中另一個人物,大屠殺的倖存者,一個母親,名字我還是忘了,她在影片里的問題可能更簡單一些,純粹是業餘演技造成了,加上略帶肉麻而又還無感情的台詞。

非專業演員當群演就夠了,給這麼多的台詞,反而讓這個角色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

她的高潮體現在影片最後——丁慧犧牲時,她聲嘶力竭的大喊「丁」,這裡我說的聲嘶力竭可能不形象,更準確的描述是——她用比說話更大一點的聲音說著:「丁!丁!

這裡我忍不住吐槽,你一個當媽的,離着自己女兒十萬八千里遠,從加戈到丁慧,不是摟着你女兒,就是抱着,你倒好,鏡頭裡都看不到你,不知道躲哪去了。

是親媽嗎?

然後,王一博扮演的楊震被叛軍抓到以後,想讓維和隊員們用母女換人質。

隊員們猶豫了,要不要回去,是不是大家都忘了,你們目前的任務是護送這些大屠殺的證人?

如果是合格的劇情體現,也許應該是一邊紅着眼,一邊罵著叛軍,然後稍有一個隊員猶豫,隊長就應該一聲大喝!——「我們是警察,隨時準備着犧牲。

而影片的刻畫呢?隊長猶豫不決,隊員起鬨回去吧。

最後一錘定音的,是這位母親。——「回去救他,就像你們救我一樣。

偉正光吧,像個政委。

可惜,說這話最尷尬的人就是您啊。

於是滿屏幕都寫着一個字「尬」。然後,大家乖乖的掉頭了,回去了……

說到維和隊員們,我能看出導演的矛盾來,想把楊震和余衛東這兩個人往《英雄本色》的路子上走,尤其是最後的槍戰面對着滿屏的ak,兩個人,一把步槍、兩把手槍,一槍一個,直到打光了彈夾,滿身是傷,然後在黑洞洞的槍口面前,開着慢動作,站起來,揚着高傲的頭。

一個屢傳「劈腿」「出軌」「家暴」等行為的流量明星去學什麼小馬哥,不自量力

是不是有點港片《英雄本色》的感覺。

作者也沒忘了,這不是江湖,真是亞非拉大團結啊,這是維和警察,是個集體。

所以他又一再強調,服從命令,這是一個團隊,安排楊震和余衛東的矛盾都放在個人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衝突上。

但是一打起來,就摟不住了,給孤膽英雄加buff,上聚光燈,開啟了走秀場模式。

說起走秀,這電影里別管是訓練,還是抓賊,一眾隊員跑起來,都是這麼美,這麼帥,熙熙攘攘的街頭成了他們的秀場,一旁黑非洲的兄弟姐妹們還會打着拍子鼓着掌,就像粉絲一樣。

導演在製作劇本之前不知道是聽馬季的《友誼頌》聽多了,還是翻了翻七十年代的人民日報。,總之,他在製作這個本的時候,主題基調就是——貧苦的非洲兄弟們太窮了,等着我們去拯救他們,教化他們,而那些白人,不是幫助叛軍的僱傭兵,就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聯合國官僚們。

放到30年前,這張海報還算貼切,現在嘛......李達超大導演您不該當真啊

於是我們看到了我們中國分隊的頂頭上司是個傲慢的法國人,除了一股子官僚味,連他帶領的維和部隊也被叛軍打得抱頭鼠竄,結果還是要我們才能把這幫子叛軍團滅。

用米哈伊爾羅姆的話講,這哥們一看就長着一張反動的臉

我們也看到了一個看似很厲害的僱傭軍白人頭子,前期喝着威士忌,籌劃這陰謀那陰謀的,最後只想出一個強攻損兵折將的法子,然後就是最後一點水花都沒有的被輕鬆亂槍掃死,一般反派boss的最後強勢期,絲毫沒有。

而我們再看一下《萬里歸途》對於反派,叛軍頭子穆夫塔的刻畫,他的外在氣質和真實本質從兩次俄羅斯輪盤賭的劇情中被刻畫的淋漓盡致,第一次俄羅斯輪盤賭,他殘忍的殺害了一直幫助大使館眾人的當地老人,同時也在從心理上折磨宗大偉等人,展現了他殘忍而又瘋狂的一面,而第二次輪盤賭時,當他的戲法敗露,就能看到所謂的瘋狂,其實是虛偽的外殼,這個人其實只是一個膽小、卑鄙的小人。

雖然也有些矯揉造作,但是內地導演刻畫一個說外語的反派,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一個性格複雜多變的人物躍動於銀幕之上,足以見證導演的功力。

《維和防暴隊》是一個非常令人惋惜的項目,題材上即有《萬里歸途》這樣較高程度涉及異國政治文化的獵奇性,同時也有着《紅海行動》這樣有相當動作元素潛力的故事背景,再加上具備大流量的明星陣容,它本應能夠創作出一部既讓人感到緊張知悉,又讓國內觀眾了解異域風情的大作。結果我認為是導演的功力不足,最終導致了這一鍋上好的食材,只給觀眾送上了一道清湯寡淡的大鍋菜。

從《萬里歸途》再到《維和防暴隊》,這兩年涉外題材由於其獨特的異域文化特色,成了業界的香餑餑,雖然結果可能不盡相同,但是這個題材是擁有巨大潛力的,尤其是隨着這兩年我國的政經勢力向全球的擴展,內地觀眾對於這類話題的觀眾度也更大了,明年還有同樣類型的大作,由文牧野導演,沈騰主演的《歡迎來到龍餐館》等待着和大家見面。

最後我想吐槽的就是,當一個演員連眼淚都得用cg做上去,要她何用?




校對 | 張力卜
轉載請註明版權 | 鑒片工場
我們只鑒賞有溫度的電影

一部好電影,一定是刨去娛樂後,還能具備教育意義和社會責任。——@張力卜se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