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劇口碑分化,《甄嬛傳》向左,《如懿傳》向右

文丨橙子

「拿起放大鏡看《甄嬛傳》,提高聲音罵《如懿傳》」已經成為當前互聯網上的常態。一部是播出十年依然可以被解讀、摳出各種細節的宮斗劇範本,一部是播出六年的「反向長尾劇」,同樣是流漣紫所作,為何走上了截然相反的兩面?

遲來的「審判」

在《如懿傳》相關的短視頻評論區,總會刷到「第一個吐槽《如懿傳》的人是個天才」這樣的評論,與劇集熱播之初「牆頭馬上」「蘭因絮果」等劇情向剪輯的觀眾正面評價形成鮮明的對比。而真正讓《如懿傳》吐槽視頻走紅的推手,還是聚集各類亞文化的b站。

18年《延禧攻略》播出期間,「魏瓔珞」一角憑藉「爽文女主」人設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隨後《如懿傳》開播,被網友評論為「正面對抗」。

有《甄嬛傳》珠玉在前,也因同為流漣紫筆下講述後宮生活的作品,因此《如懿傳》自籌備之初便備受期待,集齊了眾多知名演員,如霍建華、周迅、張鈞甯、童瑤等。儘管後來《如懿傳》被下架,但b站、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剪輯的該劇唯美長鏡頭與空鏡宣傳賦予其更多藝術觀感,很多劇粉對該劇的濾鏡也愈加深厚。

時間來到2023年,b站遊戲up主「沒事卡了」在做遊戲《模擬人生4》內還原《如懿傳》場景的視頻時吐槽了劇中如懿「雙標」,劇情不合理,被眾多劇粉稱其「不懂欣賞」。該up主隨後又發幾十條視頻逐集吐槽《如懿傳》,熱度逐漸上升。越來越多的博主抓住這波流量,開始重新審視《如懿傳》這部劇並製作吐槽視頻,發現其中很多劇情經不起推敲。今年2月,有up主稱自己吐槽《如懿傳》的視頻疑似被周迅本人親自舉報下架了,眾多網友隨之迅速攻陷周迅工作室評論區,《如懿傳》乃至周迅本人都被全網吐槽。

例如文化層面,《甄嬛傳》中「嬛嬛一裊楚宮腰」「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等詩句不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非常貼合劇中人物的身份、心境、性格,使其形象更加豐富且立體。《如懿傳》中「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一句雖映襯人物心境,但劇中被反覆提及反而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被惡搞為「牆頭馬上搖香菇,一見知君雞蛋腸」。

就封號而言,《甄嬛傳》中「莞」有「莞爾一笑」之意,「熹」則有「光明燦爛」之意,往事暗沉不可追,來日之路光明燦爛。《如懿傳》中舒心就賜舒妃,心情愉悅就賜愉妃,過於蒼白直接,人物台詞與時代之間存在較重的割裂感。

此外,與《延禧攻略》「爽劇」文化相照應的,《如懿傳》女主如懿的「人淡如菊」人設的崩塌,以及整部劇的「喪感」,才是罵聲最集中之處。

在底層宮女魏嬿婉想方設法擺脫命運向上求生存時,如懿無法理解她的不易,而是以上位者的姿態評價其「手段卑劣」,堅持「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等級分明」的處事原則。而縱觀整個劇情,《如懿傳》的初心是想在清宮背景下探討婚姻、人性的共性,講述愛情消亡、中年危機,反而落入了無腦宮斗和大女主劇的窠臼,淪為古風中年疼痛文學。

從「配角掀桌」看影視劇價值觀的錯位

在《如懿傳》中魏嬿婉的人設無疑是與女主如懿相對應的,一個出身底層卻依然嚮往愛情,也能摒棄「戀愛腦」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個則是將「淡人」發揮到極致,面對質疑和詰難只道「百口莫辯」。

由此可見,《如懿傳》中的諸多人物其實是臉譜化、扁平化的。如懿的「好」,建立在其不願爭、不屑爭的性格基礎上,因此不會主動參與後宮爭鬥當中,在劇情宣發中也重點強調「如懿的一生溫暖了整個後宮」,而魏嬿婉的「壞」則體現在背棄初戀、無底線爭寵、眾叛親離等方面。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沒有什麼比當眾譴責作惡的人更容易,也沒有什麼比理解他更難。」無論是文學作品也好,影視作品也好,「只見人惡,不見人苦」的方式終究是片面的。因而觀眾在審判如懿的同時,逐漸有一批人高舉「奇蹟婉婉」的旗幟,讀到了她一步步向上的不易,讀懂了她黑化道路上的無奈和苦楚,實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配角掀桌」。

細數近年來的影視作品,配角強勢出圈話題已經屢見不鮮。如《長月燼明》中的陳都靈、《我的人間煙火》中的魏大勛、《花間令》中的鄭合惠子等等,他們在演繹正面或負面角色的時候並沒有單純地將其進行善惡劃分,而是看到了人物命運的悲劇動因和複雜情感,賦予了角色生命力和強大的內核,其背後亦是觀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反戀愛腦」事業心的建立。

事實上,從「配角上桌」到「配角掀桌」都稱不上是一個好的現象。對於群像劇,應當實現的是「美美與共」,倘若配角身上聚焦了過多觀眾的目光,恰是從側面說明劇本對於主角塑造的立體感不足,演員對於角色的演繹不夠豐富。

對於《如懿傳》而言,觀眾並非不認可其講述的「至親至疏夫妻」之道,而是除了斷髮、綠梅等高光名場面之外,劇中很多人物的行為都是為了襯托主角「良善」的光環,從邏輯上是立不住的。而伴隨着價值觀的轉變,觀眾對於劇中人物進行再解讀時,反而更能共情反派角色魏嬿婉。因為比起傳統意義上集「善良」「忍耐」等品質於一身的主角,身為「社畜」的觀眾更願意將自己代入npc的角色,在他們身上看到同樣惶惑又內耗的自己。

宮斗劇的內核僅僅是「斗」嗎?

從觀眾對《如懿傳》的審判,到影視劇中「配角掀桌」的熱議,其核心都離不開「比較」二字,「爭鬥」則是將「比較」行為影視化後的表現形態之一。

但宮斗劇的內核僅僅是「斗」嗎?

其實不然。鄭曉龍導演在採訪中曾提到,《甄嬛傳》的主要思想在於批判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年世蘭的悲劇起因是她是年羹堯的妹妹,皇帝對她寵愛之餘更多的是忌憚。甄嬛被廢黜出宮除了誤穿純元舊衣這一導火索之外,也有她將皇帝視為「夫君」僭越的原因。因而華妃自戕、甄嬛失去愛侶等情節皆是着眼於宮斗劇的不同面向,將封建皇權對人性的碾壓和異化闡釋得鞭辟入裡、淋漓盡致,唱響的是人性的悲歌。

歷史上的如懿是宮斗的「失敗者」,而《如懿傳》將鏡頭聚焦在她身上,本意是在悲劇的情節走向中闡述愛和自由,講「一生一次心意動」的消散。這樣的立意看起來似乎更高級、更文學,卻與如懿的「淡人」形象無法形成邏輯自洽,也是該劇最受人詬病的部分。在一個權謀、爭鬥的環境中講淡泊,相當於脫離了最基本的物質需求而去追求精神層面的虛無,當然是不現實的。

如懿當然可以「斗」,因為皇權之下、後宮之中,女子的爭鬥或是為了個人地位,或是為了家族榮辱,她們不是「為斗而斗」,而是「不得不鬥」。但想要通過宮斗來講述女子的命運之悲、專制之下的人性壓迫等故事,《如懿傳》顯然無法建立出一個新的範本。

宮斗劇中不應只有宮斗,正如重闈之內不應只有愛情一樣。對於《如懿傳》受批判一事,不妨多一點包容的態度和審慎的目光,讓其在成為大眾情緒宣洩口的同時,引導更多的創作者們不斷提升創作水平,穩定輸出優質內容。

鏡象娛樂(id:jingxiangyuler)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署名,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