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收藏家汪世林:「收藏不能光放在自家倉庫,好東西要展示給大家」

近日,國家大劇院「走進唱片里的世界」特色藝術教育品牌邀請到收藏家汪世林舉辦了一場「時光沖不淡懷舊·歲月不辜負經典」講座活動。活動現場,汪世林不僅向觀眾講述了黑膠唱片的歷史與發展,還向國家大劇院捐贈了40張珍貴老唱片。

這並不是汪世林首次捐贈唱片:2008年進入收藏領域以來,他曾在國家大劇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傳媒博物館、中國音樂學院等機構舉辦唱片展,藏品被國家大劇院、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香山革命紀念館、中國傳媒博物館等機構收藏。2018年,他向國家大劇院捐贈了400多張珍貴老唱片;2019年新中國建國70周年前夕,他向國家博物館捐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首版樣片、《歌唱祖國》等33張珍貴黑膠唱片,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在汪世林看來,收藏是有魔力的。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汪世林表示,「那些老物件都是帶着感情的,需要我們好好對待。」談及為何將自己苦心收集的心愛藏品無償捐獻出來,汪世林表示,「收藏這個事兒不能光放在自家倉庫,好東西要展示給大家,分享給大家。這些藏品本身是社會價值和公眾資源的一部分,把它們捐獻出去,也回歸了它們本來的屬性。」

收藏唱片已有1萬多張

汪世林早年在政府機關工作,2002年進入北京奧組委國際聯絡部負責聯絡工作。2008年奧運會結束後,他到一個文化公司當總經理。這一年,一個特別偶然的機會,朋友帶汪世林去了北京知名收藏家趙慶偉的家。那充滿年代感的老照片、畫稿、信札和唱片,讓汪世林油然而生一種感動。「我本身是一個挺懷舊的人,從小到大特別喜歡那些老的東西。這麼多老物件放在一起,對我的觸動很大。」

讓汪世林沒想到的是,那次經歷讓他從此愛上了收藏。只要有空,他就去找趙慶偉探討收藏。「剛開始挺盲目的,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收。後來覺得這麼也不太對,應該有個方向。」最終他選定了音樂這個方向。「我父親拉大提琴,母親跳舞。在父母的影響下,我一直對音樂很感興趣,從小就學大提琴,學了10年。」對音樂的熱愛沒有讓汪世林走上藝術家的道路,卻為他的收藏打開了一扇窗。只要是跟音樂相關的——黑膠唱片、手搖留聲機、電子管收音機、畫稿及音樂資料等,都在汪世林的收藏之列。汪世林粗略統計,他現在收藏了唱片1萬多張,電子管收音機150個,留聲機20台,還有音樂書籍、手稿以及音樂檔案等眾多藏品。

關於「第一」的執念

搞收藏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執念,汪世林當然也逃不過這個規律。曾經有一段時間,他熱衷於搜集各種跟「第一」有關的唱片:新中國第一張唱片、第一張人民唱片、新中國第一張密紋唱片、第一張薄膜唱片、第一張立體聲唱片……。

對汪世林來說,特別有紀念意義的藏品是那張編號為m001的《黃河大合唱》的老唱片。2010年,趙慶偉手裡有一批唱片要出手,大概1300張。汪世林知道之後就跑到趙慶偉家裡,「我隨便從上面抽出一張,品相特別好,全新的,就是這張《黃河大合唱》。1300張唱片一共幾十箱呢,我一下子就抽到了這張,真是和這張唱片緣分很深。」

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小時候學音樂非常了解這部作品的地位,而且這個作品我也特別喜歡。而這張唱片是中國的第一張密紋唱片。密紋唱片紋路比較密集,儲存的音樂量大。普通的唱片只能播4分鐘左右,而密紋唱片能播17到20分鐘。當時我先把這張唱片拿回去研究了一個星期,覺得很好,就決定把這1300張唱片全都收走。」最終,汪世林花了25萬收藏了這1300張唱片。從此,他的收藏庫里開始有了唱片這一項。

另一張讓汪世林印象深刻的唱片是編號為38206的唱片,「38就是民國38年,也就是1949年,206是它的編號。這張唱片的名字叫《你是燈塔》,又名《跟着共產黨走》,是咱們新中國的第一張唱片,在收藏圈裡非常有名。」 汪世林說起自己收藏的心愛之物滔滔不絕,「1949年6月,新中國第一個唱片廠——大中華唱片廠恢復生產。第一批生產了6張唱片,38206是第一張,非常有意義,主題也好,所以價格非常貴。當時我也是輾轉從福建的一個藏家手裡買的,咬咬牙花了9萬塊。」

55歲生日第一次因捐贈上熱搜

隨着藏品越來越多,汪世林開個展的願望愈發強烈。2017年,他給中國傳媒博物館捐贈了200多張唱片,做了一次個展。「當時我算是帶了個頭,因為國內黑膠的收藏還沒搞過個展。」那一次,有很多人來看汪世林的展覽,這讓他非常欣慰:沒想到自己的收藏給那麼多人帶來了快樂。

自此,汪世林一發不可收拾,接連在2018年、2019年分別向國家大劇院和國家博物館捐贈了藏品。2019年8月5日,汪世林向國家博物館捐贈首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歌唱祖國》等33張黑膠唱片及發行時的文獻資料。「捐贈給國博的這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唱片是1949年首版樣片,當年只做了10張。第一張是我買的。」汪世林把它捐贈給了國家博物館。後來,國博把它放在了一號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枚禮炮,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第一塊牌匾,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張日報報紙等文物放在一起。」

捐贈的當天,正巧是汪世林的生日。「那個日子是我自己選的,特別有意義。」汪世林說,「活動當天恰好國博在搞一個非常重要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展覽,很多記者都來了。他們參加完那個活動,就轉到我這裡了。所以那次記者特別多,我還上了熱搜。可以說給我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55歲生日。」

國家博物館非常重視汪世林的捐贈,表示此次捐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博在唱片類館藏方面的不足,豐富了相關展陳內容與形式。這也讓汪世林很欣慰,「由國家留存這些珍貴的文物,才能使它們長久留存。這是我作為北京市的公民應該做的。」

不能什麼都要,多了就愛不過來了

收藏圈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據汪世林透露,「這個圈子不大,也就千兒八百人。有些人專門收唱片賣唱片,但有些藏家是只進不出,像我有的時候會把一些不重要的出讓、分享出去,留一些精品的。」

汪世林的藏品基本都是自己花真金白銀買回來的,「因為在收藏圈不會有人贈送你東西。」但也有例外,隨着汪世林在收藏圈小有名氣,身邊的人也都知道他搞收藏,所以有很多朋友會把家裡的唱片留給他,「這些量很小,都是價值不太高的。人家好心送我,我都笑納。」

而那些不錯的藏品,來源就比較廣。「我們有個收藏群,有時候有些不錯的藏品一出來,大家就聞風而動。我還有下線,有時候為了拿到一件好東西,還讓自己的下線去幫忙找。不過這裏面也有實力的原因:一張唱片上萬就已經很貴了,一般人拿不動。藏品經常會冒出來,老這麼買的話,一般人的錢都跟不上。所以收藏不能什麼都要,東西多了以後就愛不過來了。」

如今,汪世林一方面是北京時代環球國旅的負責人,一方面做着自己熱愛的收藏。「搞收藏的人手裡都沒什麼錢,有錢就買東西了。平時自己都是省吃儉用的,但只要是見到好東西,有的時候借錢也要買。沒辦法,對這個東西有一種莫名的感情。幸運的是,家裡人都非常支持我。」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