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友情、致音樂,中日韓國音樂家帶來不眠之夜

對「友情三重奏」的觀眾來說,4月20日無疑是個不平凡的夜晚。在這個微涼的春夜,來自中日韓的三位音樂家,鄭明勛、竹澤恭子和王健,這三位認識多年的老友用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在上海音樂廳奏響勃拉姆斯與柴可夫斯基的樂章。

「友情三重奏」現場 主辦方供圖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三位當代音樂大師對經典的致敬,更是對友情、對觀眾、對音樂,乃至對世界的致敬。

王健、竹澤恭子與鄭明勛 澎湃新聞記者 李思潔圖

鄭明勛再度化身鋼琴家,三位大師首次三重奏「合體」

問及為何來看「友情三重奏」,不少觀眾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們十分好奇以鋼琴家身份登場的鄭明勛。

來自韓國的指揮家、鋼琴家鄭明勛,是被各國樂迷和頂尖名團公認的一位亞洲指揮家,但他在鋼琴領域的造詣常被忽視。事實上,鄭明勛的音樂生涯始於鋼琴演奏,於1974年獲得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銀牌。2016年,他也曾以「指揮加獨奏」的雙重身份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獨奏。

「他們(王健與竹澤恭子)演奏的都非常好,所以我一點都不擔心,我就是躲在他們後面,這是我的真心話。」鄭明勛在接受採訪時謙虛地說道。

日本「元老級」小提琴家竹澤恭子笑着說,這次跟鋼琴家鄭明勛合作「有一種在演奏大樂隊的效果」,「他可以看到樂曲樂譜當中的很多重要的問題,然後把這些點傳遞出來。」

竹澤恭子與鄭明勛 主辦方供圖

雖然三人兩兩合作過多次,但本次「友情三重奏」卻是三位老友首次以三重奏形式,登台合作室內樂。

室內樂演出有何特色?鄭明勛認為,室內樂是演奏古典樂的一種非常寶貴(precious)的形式,它能夠探索個人之間最深、最真實的情感。「傾聽對方,互相欣賞,這是我認為在室內樂當中最重要的。」

音樂會分為上下半場,三位樂者帶來勃拉姆斯的《b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op.8)(修訂版)與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op.50)「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這次的選曲無疑是頗為巧妙的,兩首曲目不僅是作曲家經典之作,其背後的故事更是暗合「友情」主題。

勃拉姆斯的《b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op.8)創作於1853—1854年。這一年中,他與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相遇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又與舒曼一家結識,得到了舒曼的賞識與不遺餘力的推介。在這樣的境遇下,勃拉姆斯一氣呵成《b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這是他創作的第一首鋼琴三重奏,也是首部發表的室內樂作品。

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op.50)作於1882年,副標題中「偉大的藝術家」是致敬作曲家的良師益友,19世紀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尼古拉·魯賓斯坦。這部三重奏以罕見的兩樂章形式來布局,第一樂章抒發哀悼、尊敬、感恩等複雜情緒;第二樂章的十二個變奏以俄羅斯民歌為主題,追憶了二人共度的美好時光。

「這個作品味道很濃,可以說是三重奏味道最濃的作品。他歡樂的讚美和心碎的悲哀產生了非常極端的對比。」大提琴家王健對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有很高的評價。在王健看來,這個作品不光是對朋友的哀悼,也是對他生命的慶祝,比如其中許多鋼琴旋律,都是可以在俄羅斯的慶祝儀式上聽到的。「雖然他的朋友離開了,但是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值得我們慶祝的,值得我們去熱情讚美。」

一位觀眾對記者說,室內樂通常是幾位好友一起組合演奏,大抵是好友間能互通心意。演出時,三位音樂家常常進行眼神溝通,對視一眼,會心一笑,便知下一步如何配合。

演奏過程中,三人常有眼神交流 澎湃新聞記者 李思潔圖

「藝術的生命就在於每一次都是再生。」早在1996年大提琴家王健便演奏過《b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但於他而言,跟不同音樂家一起,會激發不一樣的想像力,他們的個性與演奏風格都會造成自己的變化。哪怕是同一個組合,每每演奏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所以古典樂它可以長久地被演奏,它的生命力很強。」

最打動人的,是音樂,也是互動

crystal來自蘇州,這個月初去韓國觀看了不少演出,她也是全場一樓唯一攜望遠鏡來觀看錶演的觀眾,她幾乎全程通過望遠鏡看完近2個小時的演出,「我在想,他們一定是關係很好,才會在這個年齡又組合在一起。」

當然,作為鄭明勛的樂迷,crystal也很直白地點出了自家「偶像」的小問題,相較兩位常年練琴的提琴家,作為指揮家的鄭明勛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練琴,與他主職的指揮方向不同,鋼琴更需要精準的肌肉控制能力。「稍微有一些快的地方,我覺得他是跟不上這位小提琴家(竹澤恭子)的。」但是最後的返場加演讓crystal十分感動,「我覺得他可能也是在找回初心,和朋友一起開心地演奏。」

鄭明勛 主辦方供圖

在採訪過程中,有鋼琴專業的同學主動對記者表示了對今晚音樂會的喜愛,興奮與仰慕之情溢於言表,「尤其是到老柴終曲的時候,鋼琴低音的聲音一出來,跟整體配合得很好,讓我對他(鄭明勛)的鋼琴演奏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借攝影記者職務之便,記者能夠多方位觀看舞台,也因此看到了許多細節——令人感動的不僅是三位音樂家的互動,更有觀眾對音樂的反響。

音樂會不僅有幼童,也有白髮老者,有學生也有「社畜」,有樂迷也有外行。近2個小時的演出中,每位觀眾都表示了對音樂的敬重——沒有人在演奏時出入場,甚至連咳嗽聲都是等完整的章節結束才響起。全場沒有雜音,以免擾動藝術的誕生。

當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奏至緊湊激昂的章節,全場觀眾的情緒幾乎都被琴聲打動,不少觀眾身體隨着音樂節奏起伏,手指下意識地揮舞。

當終章在鋼琴低沉漸緩的音符中結束,幾個呼吸的沉默後,隨即迸發猛烈的掌聲,更是有零星觀眾直接站起來鼓掌(當然,馬上被身後觀眾制止),以示最崇高的讚賞。

場外久未散去的觀眾 澎湃新聞記者 李思潔圖

音樂,是跨越國界的力量

音樂的無界與交流,是三位大師想通過本次國內三場演出(杭州、上海、北京)傳遞給觀眾的精神。

鄭明勛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場「友情三重奏」是充斥着人文精神的一場深度音樂會。雖然三位音樂家分別來自中日韓三國,語言互不相通,但是三位音樂家可以通過音樂進行交流,因為音樂、音樂家,或者是音樂作品本身,是無界的,是超越了國界的,「這是沒有任何的語言文字或者視覺藝術可以來比擬的,只有音樂可以做得到。」

「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一個超越國界的音樂,那麼王健老師就只能演奏中國音樂,竹澤女士就只能演奏日本音樂,而我本人就只能演奏韓國音樂,我們之間就沒有任何的交流可言了。」

最近許多媒體都在報道,說上海街頭外國人變多了,有更多的外國人在主動探尋中國文化,以個人的經歷帶動文明的交流。對藝術的寬容,對文化的接納與交流,一直是上海的文化名片,將這麼一場跨越國界的音樂會放在上海舉行,再合適不過。

三個國家的音樂家,通過音樂這個紐帶,在上海這個國際化的舞台,將最好的音樂傳遞出來。「不僅僅對音樂,對於整個社會人文與國際交流都是非常有好處的。」鄭明勛說道。

這場室內樂三重奏,某種意義上是輕鬆親切的,音樂家之間的友情與互相欣賞通過音符流淌,觀眾為之傾慕;其音樂也是莊重肅穆的,除卻藝術性,還有摒除語言與多國文化壁壘的重擔,以音樂的力量跨越國界,傳播美好。

在採訪的最後,鄭明勛說,「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願望,盡畢生之所力通過樂器來把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傳遞給聽眾。」在杭州音樂會期間,王健接受採訪時也表示,音樂是抽象的,室內樂等演奏的藝術形式則為其帶來「儀式感」,讓音樂家能夠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與真實情感。

「很多人認為音樂就是『美』,但作為一個古典音樂者來說,『美』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終結。任何好的藝術都是從『美』開始的,但是他要從『美』走出很多的路,才能達到真正藝術的境界。藝術中表達的這種情感,是遠遠超出『美』的。」王健說道。

毋庸置疑,在這場音樂會上,我們聽到了三位大師的心聲。

謝幕時三人擁抱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