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陳紀英
編輯/萬天南
經歷近半月的斡旋之後,中國對講機之王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能達」)迎來了轉機。
2024年4月初,美國伊利諾伊州聯邦地區法院(簡稱地區法院)向海能達頒發了全球禁售令,要求海能達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停售含有雙向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產品,並每日向法庭繳納罰金100萬美元。該命令自2024年4月2日起生效,直至公司完全遵守禁訴令之時止。
高壓之下,海能達全線下架了對講機相關產品,並在其官網上予以告示,與此同時,海能達也向美國第七巡迴上訴法院(簡稱上訴法院)提起上訴,請求撤銷前述地區法院的產品禁售令以及罰款。
這番運籌帷幄效果顯著,海能達在4月17日等來了上訴法院的判令,前述禁售令以及罰款被暫停執行,海能達也開始了正常的商業運轉。
先有tiktok遭遇「強拆強賣」,後有海能達被迫全球禁售。在市場上驍勇善戰的中國行業龍頭,面對強勢霸道的美國司法體系,似乎不得不「認慫」。
其實,海能達等中企遭遇顯失公平的打壓,由來已久。
2017年,特朗普政府發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性為「在國際安全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挑戰美國國際地位和國家利益的最主要戰略競爭者」,一系列針對中企的制裁、管制方案陸續出爐,海能達、華為等五家中國企業被拉入「黑名單」。
而最新的全球禁售令,則是上述打壓的延續。
作為中企出海標杆之一,海能達2023年上半年海外銷售金額達10.41億元,佔總營收的46.10%,而在2022年同期,其海外營收佔比更是達到53.18%,同時也為公司貢獻了過半利潤。
接下來,海能達的破局之道,也是中企全球化的尋路之旅,為後者出海蹚路尋找更優解。
美國摩托羅拉,為何追着海能達打?
在美國法院針對海能達的嚴苛重罰中,與海能達纏鬥了七八年的美國公司摩托羅拉系統公司 motorola solutions(以下簡稱「摩托羅拉」)算是遞刀者。
此次全球禁售令的直接導火線,便是2022年海能達在深圳法院發起的一場起訴。當年6月,海能達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提請法院認定其新一代h系列產品未侵犯摩托羅拉的商業秘密和版權。
深圳中級法院隨後立案,並要求摩托羅拉在2024年4月1日之前提供相關證據。
在這一關鍵節點到來之前,摩托羅拉卡點向美國法院提出禁令動議,要求海能達撤回深圳起訴,以此搶回美國法院的審判主導權。
2024年3月25日,美國法院卡着時間點批准了前述禁令動議,迫使海能達在中國法院撤訴,同時強制海能達執行額外的全球禁售制裁等。
摩托羅拉為何七八年一直死咬着海能達不放?
其一,是因為摩托羅拉擔心海能達撬動其在全球專網通信領域的壟斷地位。
在全球專用無線通信領域,目前唯有摩托羅拉和海能達手握擁有多標準全行業的產品與解決方案。
曾經,摩托羅拉在該領域一家獨大,依靠壟斷地位,主導定價權,享受着超額利潤。
但海能達憑藉產品力、價格力、創新力逐漸崛起,撬動了摩托羅拉的霸主地位。
早在2003年,海能達就開始布局海外,逐漸在全球打開市場,並且在2017年,海能達完成了對tetra解決方案提供商賽普樂(sepura)的收購,後者在歐洲市場排名第二,海能達藉此撬開了歐洲這一摩托羅拉最為看重的核心市場。
到了2018年,雖然摩托羅拉的營收規模約為海能達的7.4倍,在全球專網通信市場份額達47%,但其三年的平均增速僅有10%左右,遠遠遜色于海能達的30%+。
兩者的份額差距,也在持續縮小,如今,海能達專網通信領域的全球市場佔比位列全球第二。
嗅到危險的摩托羅拉出手了。
2017年,摩托羅拉向美國伊利諾伊州法院提起訴訟,稱海能達竊取了其數字雙向無線對講技術,涉嫌商業秘密侵權,隨後美國又出台制裁政策,把海能達、華為等五家中企列入制裁黑名單。
這場政企配合的獵殺圍堵就此開幕。不願就此屈服的海能達,隨後也在多個國家掀起了對摩托羅拉的反攻,在八年纏鬥中,雙方各有勝負。
摩托羅拉對於海能達的圍追堵截,終極目標就是把海能達趕出全球市場,最終獨佔專網市場紅利。
海能達聚焦的專用無線通信市場,雖然整體規模不大,但增速卻極為可觀。根據 marketsandmarkets™預計,公共安全領域的無線寬帶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4年的402億美元增加到2029年的1269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有望達到25.9%。而在這一市場中,關鍵通信領域將在2024-2029年佔據最大的市場規模,且亞太地區有望保持更高增長率。
作為市場老大的摩托羅拉,不願意拱手相讓專網通信的紅利,而同時,其性價比相比海能達又遜色不少——既然在市場上難佔優勢,通過訴訟掀桌子,就成了其必選項。
這也是摩托羅拉慣用手段——此前,摩托羅拉和華為也曾掀起司法訴訟戰,而最終以雙方和解,且華為贏得賠付告終。
海能達為何要忍辱負重?
海能達主動從深圳中院撤訴、下架相關產品之後,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質疑——一家中國企業,為何要對美國地方法院俯首聽令?
但其實海能達並非真「認命」了,經歷多年訴訟戰的海能達,分得清輕重緩急,所謂的「認慫」,只是權宜之計。
其實,美國法院4月初發出的嚴苛禁令,只是臨時的而非永久性判決,是基於所謂的「藐視法庭」做出,主要是為了逼迫海能達從深圳中院撤訴。
因此,海能達當下忍辱負重,配合美國法院禁令,以期儘快解除禁令,恢復正常經營,才是權衡利弊之後的最優選項,不求一時痛快,展現了其全球化布局的責任和擔當。經過海能達與美國上訴法院的積極溝通交涉,後者暫停了地區法院的禁售令和罰款等。
而回望過去的八年訴訟戰,雙方各有勝負,海能達甚至在多項關鍵訴訟中取得勝利。
針對摩托羅拉2017年提起的訴訟,海能達先後向美國地方法院提起了一系列針對摩托羅拉的反壟斷訴訟。
到了2020年12月18日,伊利諾伊州北部東區地方法院駁回了摩托羅拉對海能達提出的涉事dmr產品全球禁售令的申請。
兩個月之後的2021年1月11日,英國法院又撤銷了英格蘭及威爾士商事財產高等法院之前應摩托羅拉申請針對海能達及其英國子公司做出的凍結令。同時,上訴法院也駁回了摩托羅拉向英國最高法院上訴的申請,並要求摩托羅拉承擔海能達因英國凍結令事宜支出的部分律師費。
2022年8月24日,美國伊利諾伊州北區地方法院發佈《備忘錄意見和裁決》表示,海能達對摩托羅拉提供的9項指控中的8項指控提供了充分的事實,駁回了摩托羅拉要求撤銷反壟斷訴訟的動議。
2022年12月23日,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做出判決,摩托羅拉對海能達提出的版權和專利侵權指控中的一半被駁回。
2023年4月20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地區中級法院判決海能達勝訴,海能達不構成專利侵權;並要求摩托羅拉支付海能達及其德國子公司hmf一審和二審的法庭訴訟費用。
從大勢來看,全球都在高舉反壟斷大旗,前段時間,歐盟、美國相繼打擊蘋果壟斷行為。摩托羅拉未來想一家獨大,通過專利戰,把對手擠出市場搞壟斷,是與世界潮流逆行。
事實上,就連與美國交好的英國等國家,也無法容忍摩托羅拉的壟斷性超額利潤。
2016年2月摩托羅拉完成了對英國運營商airwave的併購,每年英國政府都要向airwave支付超過4億英鎊費用。到了2022年,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裁定,摩托羅拉通過airwave每年享有約1.6億英鎊的「超常利潤」,並因「價格壟斷」嫌疑被要求退出本應在2026年取代airwave系統的英國esn網絡建設。
海能達輾轉多個國家積極應訴與反訴,也是基於其業務底氣。
目前,摩托羅拉與海能達的專利糾紛,主要集中在dmr對講機產品,但在dmr賽道里,其實海能達也是元老級玩家。
早在2005年dmr(digital mobile radio)組織成立之初,海能達就加入了該組織,同時啟動了dmr產品和網絡的研發工作,對於dmr相關技術在全球的普及和推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摩托羅拉的指控是否成立,還要另說。這從上訴法院與地區法院的不同判令,也可見一斑。
而且,在雙方的專利糾紛中,有爭議的代碼不足dmr對講機所涉及代碼的1%,所涉及糾紛的dmr對講機,也只是海能達眾多產品線之一。
綜上,於深謀遠慮的海能達而言,當下的困局,並非死局,「如果可以較快把禁售令解除,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影響是不大的」,有業內人士透露。
如今,上訴法院已經暫停了禁售令,摩托羅拉的碰瓷未能奏效,海能達有望迎來更大的破局。
創新突圍賽,海能達很能打
對於在全球市場廝殺的企業而言,訴訟纏鬥只是表象的階段賽,創新能力才是核心的終局賽。
後起之秀海能達,之所以能讓摩托羅拉如此忌憚,正是因為後者基於研發創新而展現出的趕超勢能。
財報顯示,海能達將年營收的15%以上投入研發,加大對窄帶、4g/5g、公專融合、智能指調、低軌衛星、ai、芯片等關鍵技術投入,也是全球少有的同時具備pdt、dmr和tetra終端和系統研發、生產能力的企業。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海能達都取得了諸多首發關鍵創新——生產出我國第一部國產品牌的對講機;研製我國第一台基於tetra標準的高端數字對講機;參與制定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數字集群標準(pdt),如今,中國警察、消防、應急人員超過一半使用海能達系統網絡、終端產品;2022年發佈全球首款5g專業安全終端等等。
創新研發推動產品迭代,也成就了海能達規避訴訟風險、跳出同質競爭的龍門。
自2017年開始,海能達就投入海量資金和人力開創全新研發平台,新上市的h系列產品,由海能達100%自主研發而成,在卡塔爾世界盃、g20峰會等世界級賽事活動已得到成熟商用並形成了規模訂單,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正在全面替代上一代對講機產品。
據海能達證券部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h系列生產出來之後,是經過雙方律師見證的,這個產品不涉及老案件範圍內。」
也正是基於多年深耕的研發創新,海能達在全球化布局上,才能如魚得水,全線輸出產品、標準、運營。
比如,海能達參與制定的pdt標準,已經走出國門,被多個國家接受。通過標準制定的主導權,可以有效避開摩托羅拉等公司的惡意訴訟。
海能達所在的賽道,前景也同樣可觀,保持超過25%的年增速。身為龍頭,海能達依託完善的產業鏈布局,形成「2+3+1」的業務戰略,正在憑藉著更大的性價比,更高的創新研發速度,更快的業務增速,搶佔越來越多的全球份額。
作為中國專用通信領域的領軍企業和全球專用通信領域的技術領先企業,海能達全面掌握pdt、tetra、dmr三大國內外主流專業無線通信數字技術標準,擁有從底層協議、系統網絡到統一平台、應用軟件、智能終端,再到一站式落地交付的全產業鏈布局,可為全球各行業用戶提供不同場景下的端到端產品及解決方案。
基於上述完善布局,多家券商對海能達前景看好,維持「買入」、「增持」評級,比如,天風證券預計,海能達2024、2025年歸母凈利潤分別有望提升至6億、8 億元。
也正是因為對公司前景保持樂觀,4月8日,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陳清州先生公開承諾:即日起6個月內(即2024年4月8日至2024年10月7日)不以集中競價、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有着專網「小華為」之稱的海能達,在當下,不妨借鑒華為經驗——當年華為曾與思科多年纏鬥。如今,華為已經全面趕超思科,2023年思科凈營收為570億美元,不足華為同期的六成。
正如多年前的華為一樣。如今,禁令已經暫停,依靠持續的創新和迭代破局,經歷風浪的海能達,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