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穎、林更新繼《楚喬傳》後「再續前緣」的二搭之作——由新麗電視出品,鄧科執導的古裝電視劇《與鳳行》日前收官。該劇改編自九鷺非香的小說《本王在此》,自開播以來一直在各大熱播榜佔據高位,其輕鬆幽默的生活化風格頗受網友青睞,通過人的視角講述仙俠愛情故事的方式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日前,新京報記者專訪《與鳳行》的製片人鄭中莉和導演鄧科,復盤該劇的創作過程。
在兩位主創眼中,身兼主演、監製的趙麗穎外剛內柔,是該劇的「定海神針」;林更新內心對待表演非常認真又很有梗,劇中很多出圈的細節都來自這兩位「熟人局」的默契共創。《與鳳行》是新麗電視出品的第一部女頻仙俠劇,兩位主創認為最大難點在於特效製作。而相較於該劇不錯的豆瓣評分,他們更欣慰於創作者的心思能被觀眾看見,劇中人物能令觀眾與之共情。
趙麗穎、林更新繼《楚喬傳》後再度合作出演《與鳳行》。
很多出圈細節來自「熟人局」共創
導演鄧科之前拍戲,剛開始時通常都會花一些功夫去打破演員之間的陌生感,幫助他們進入到一種相對熟悉的狀態。這次《與鳳行》完全不需要演員之間的磨合,趙麗穎和林更新從開機就已經是非常默契的狀態了。「就像兩個老朋友,他們在聊一些事情的時候,甚至都不需要用到語言。一個眼神、一個微表情或者是他們之間互動的節奏,就已經足以傳遞出要表達的意思了。」觀察到這一點之後,他感到很驚喜,突然意識到這可能將成為《與鳳行》被觀眾喜愛的點。他要做的,就是在現場挖掘並展現出他們之間這種很熟了之後非常自然的表演。
鄧科形容這次趙麗穎與林更新的「二搭」就像是一個「熟人局」,《與鳳行》播出後在網絡上被廣為傳播的細節,有很多都是大家在「熟人局」里共創出來的,比如「扔缸」「吃葡萄」,再比如沈璃下水撈行止,結果拽着對方的頭髮拉了上來,喜感十足。鄧科透露,這場戲是主創們一起吃飯時聊出來的。當時大家討論是不是有必要和《楚喬傳》聯動一下,但如果特別正式地去「聯動」就會沒意思,不如用一種觀眾完全想不到的方式去拍——大家以為這個畫面會很唯美,結果是反差很大的拽頭髮,情緒上會有一個反轉。
談到與趙麗穎、林更新這兩位主演的合作,鄭中莉形容既是主演也是監製的趙麗穎有着對角色沈璃的熱愛,也像沈璃一樣的勇敢和果決,是《與鳳行》這個項目的「定海神針」;林更新表演很鬆弛也很有梗,外表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有周全的想法,也做了充足的準備。鄧科認為林更新是個很有反差感的演員,外表高高大大的,日常是個有趣又暖心的人,耍起貧來又像個小孩子。不僅如此,鄧科還發現林更新表演功課做得非常紮實。
趙麗穎像沈璃一樣勇敢和果決。
能共情人物比仙俠劇類型更重要
《與鳳行》是新麗電視出品的第一部女頻仙俠劇,這個類型一定會涉及到大量的特效製作,這也是鄭中莉和鄧科認為《與鳳行》在製作上最大的難點。據了解,《與鳳行》涉及兩萬多個特效鏡頭,由十幾家家特效公司共同完成。這就意味着幕後創作團隊需要分門別類地管理眾多拍攝素材,並對接風格不同、進度不同的特效公司。鄭中莉說:「哪怕我們前期和導演、監製一起做了很多拍攝概念以及方案,有些到落地執行的層面,還是遇到了很多的落地的難度,走了一些彎路,但同時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這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鄭中莉表示,《與鳳行》真正吸引主創的並不是仙俠劇這個類型,而是裏面的人物。「簡單來說,就是這個故事裏的人物,像沈璃、行止,還有其他的群像角色,他們能真正讓你共情,讓你覺得他們是活生生存在的。」比如劇集前期在「行雲小院」,沈璃給行止端葯,儘管很燙,但習慣於行軍打仗的沈璃並不在乎,但行雲看到後就會心疼她,說「你好歹是個姑娘家,怎麼把自己當作男人使了」。沈璃聽到後有一個把手背在身後的動作。這樣的細節非常打動鄭中莉:「哪怕是職場上帶着團隊無堅不摧、雷厲風行的女性,她內心也有柔軟的部分,也會被生活中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情感所感動。」
林更新做了紮實的表演功課。
有別於普通仙俠劇的開場,《與鳳行》開篇用了一個4分鐘左右的長鏡頭來展現人世間除夕夜的煙火氣,從市井裡幾個小孩子點炮仗的近景,慢慢轉到天上神仙對戰的大場面。鄧科說:「這就是在從小孩的角度看天上的神仙打架,也是我們整部劇的一個主基調——我們永遠是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仙俠的世界,最終講的還是人的故事。」因為只有講人的故事,用人的情感去推動故事發展,觀眾在這過程才會對人物產生認同、與之共情,最後和劇中人物變得像朋友一樣。
對口碑滿意,喜歡網友們的彈幕互動
《與鳳行》開播後熱度一直維持在高位,收官時豆瓣獲評7.2分,在仙俠劇類型里是不錯的戰績。鄭中莉對此感到滿意,但也表示,相較於追求評分的高低,主創們更欣慰於觀眾能喜歡劇中的人物,主動二刷甚至三刷。鄧科說,自己內心深處當然希望作品的評分越高越好,但也接受現在網友們的這個反饋。他在劇播到後期的時候,經常會上微博看網友的評論。當發現很多觀眾隨着劇集播出的進度越來越「讀懂」了劇中人物,就會感到特別開心。
「像在前期的時候,有部分觀眾會說我們營造的行雲小院的歲月靜好節奏上有一點慢。其實要拍快節奏的劇情不難,但行雲小院這段戲有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等大家靜下來進入這幾個人物,到最後他們生離死別的時候,這段回憶就會很令人共情。」還有一些觀眾在二刷的時候發現了主創藏在一些細節里的小心思,這也讓鄧科感到滿足。「比如行雲經常去摘葡萄,一刷的時候觀眾覺得那只是一個鬆散的調度,二刷就明白了他的這個行為蘊含的意思。他太孤單了,很羨慕葡萄是一串一串的,有很多的陪伴。」
鄭中莉和鄧科都是「追劇黨」,不少彈幕都令他們印象深刻。鄭中莉覺得追劇網友們的玩梗很有意思:「比如他們說鄧科的『科』應該是嗑到了的『嗑』,不愧是『鄧嗑』……」鄧科作為該劇的導演,還順手給自己在劇中安排了一個客串的角色,他演了劇集開場階段在集市上賣鳳凰的小販。他印象最深的彈幕也與這個情節有關。「我看到彈幕上說,原來賣鳳凰的小販居然是導演!網友們還對我的表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開玩笑說我搶了林更新的風頭,非常開心大家能在大彈幕里玩起來。」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