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創新活力 不負觀眾所期

原標題:保持創新活力 不負觀眾所期

粵劇演員在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的水上戲台演出。新華社發

【講述】

講述人:廣東粵劇院院長 曾小敏

近年來,我欣喜地留意到,來看粵劇的觀眾中,加入了很多年輕面孔。前不久,我們廣東粵劇院的粵劇春班去廣東茂名下鄉演出,就有90後和00後戲迷從上海、河北、香港等地趕來,還有周邊的大學生結伴前來看戲。

作為廣東粵劇院院長,同時也是一名常年在演出第一線的粵劇演員,我深知要吸引年青一代觀眾,讓粵劇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煥發新活力,必須「主動出擊」。在實踐積累中,我們形成了一個核心的創新理念——將粵劇的傳統精髓與現代審美相結合。

這幾年,我們重排復排了不少經典傳統劇目,注重尋找傳統劇目中與時代有共情共鳴的細節進行深化,對劇中的精髓進行了「提純」,在表演、氣氛音樂、服飾造型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的創作,目標是更貼近現代觀眾的審美,同時也不失粵劇的傳統韻味。在一些新作品的創作中,我們會進行一些跨界合作,和流行音樂、嘻哈音樂、交響樂、現代舞等不同領域的藝術進行融合,凸顯粵劇多元化的表現力和表達力。

在跨界融合的作品當中,我們的粵劇電影探索卓有成效。多年來,各個劇種不乏戲曲電影的拍攝,但往往在首映後都被放入庫存作為資料收藏。讓戲曲電影走進年輕人的視野,成為我們粵劇電影創新的目標。我們有着清晰的共識——粵劇電影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保留粵劇精髓,同時,還要盡量做到電影化的、精準的視覺表達,而不是舞台戲曲的影視呈現。

我們粵劇創新三部曲的第一部電影《白蛇傳·情》,成功打破了中國戲曲電影史的票房紀錄,剛上映時電影宣發力度相對較弱,排片也不理想,但最終票房還是達到了3000多萬元,在b站也得到了1900多萬的播放量和9.9的評分,這主要離不開年輕人自發的熱情推廣。《白蛇傳·情》的成功,讓我看到了粵劇電影的巨大潛力。目前,我們創排的第二部粵劇電影《譙國夫人》已經製作完成正待上映,第三部粵劇電影《紅頭巾》也在計劃之中。這三部劇目都是在舞台版演出深受觀眾認可的基礎上才進行電影化的改編和拍攝的。

除了這些探索,近年來我一直提倡發展小劇場粵劇。小劇場的實驗性、親密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自由創新的空間,可以不拘一格地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劇目內容。比如粵劇經典劇目《帝女花》,作為一部全球華人都熟悉的經典,它的情節鋪陳較滿,整部劇要三個半小時。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用我們這一代人的視覺去重塑《帝女花》,用我們的理解和表達去致敬經典,於是小劇場粵劇《帝女花·一念》誕生了。

要讓傳統藝術走進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就得讓教育和普及活動形成一種常態。多年來,廣東粵劇院的「粵劇進校園」如火如荼,每年會舉行100多場活動,我們帶着不同風格的劇目走進大、中、小學表演、講授戲曲背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2022年和2023年,廣東粵劇院還舉辦了兩屆「廣東省青少年粵劇夏令營」,近百名小營員不僅學習粵劇知識,還親身體驗唱、念、做、打和化裝演出,沉浸式感受粵劇的魅力。

在傳播方式上,傳統戲曲曾一度較封閉,我和同事們都深知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的重要性。我們積極利用社交媒體賬號,不時分享化裝、練功、趕場等演出的幕後花絮,也會上傳最新作品,與網友們分享心得體會。通過這些靈活的渠道,更多人看到了粵劇藝術的美。

年輕人愛上戲曲,並不是單方面的努力能促成的,而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各級政府有很多扶持政策,我們有想創作的題材和作品,都有可能通過申報扶持來實現夢想,粵劇的經營和市場也日漸穩定,我對粵劇未來的發展非常樂觀。

我想,只有不斷創新和提高創作水準,才能滿足觀眾持續的期待。我鼓勵我的團隊大膽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內容,力求每一部作品都以高質量的藝術標準呈現。希望這些努力,能為粵劇的傳承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為其他傳統藝術的創新之路提供參考。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懈探索和嘗試,傳統藝術就能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奪目光彩。

(本報記者唐一歌、吳春燕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