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電視台《朝聞天下》欄目報道「成都老菜場改造音樂廳,延伸『音樂+』產業鏈」相關內容。4月2日,紅星新聞記者走訪了成都音樂坊,感受這條街道的音樂文化演藝氛圍。其中,一棟4層樓的磚紅色建築——成都音樂產業中心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棟建築由一個老菜市場改造而成,裏面不僅有老麵條廠改造過的痕迹,還有豬肉、蔬菜區域改造而成的沉浸式劇場。
截至去年底,成都音樂坊入駐企業超800家,已形成文化產業與街區共興的「音樂+」全要素產業鏈,2023年音樂產業的產值已經突破了70億元,其中,成都音樂產業中心的音樂企業年產值約5億元。
▲成都音樂坊
城市「音樂引擎」
去年音樂產值突破70億元
走進成都市武侯區絲竹路,彩色字體「成都音樂坊」立於街道中央,似乎給這條街區賦予新的定位和角色——城市「音樂引擎」。
長900多米的音樂大道,一端連接着成都城市音樂廳,另一端連接着九眼橋。街道中間有樂器行、樂器博物館、各類小劇場等,其周圍聚集了四川音樂學院等優勢資源。這條街區不僅是成都市民購買樂器的首選地之一,更是看展、體驗音樂演出、脫口秀等文藝演出的聚集地之一。
「武侯區音樂產業相對集中的區域就在這裡,從目前規劃來看,這片區域已形成文化產業與街區共興的『音樂+』全要素產業鏈。」成都市武侯區三國創意設計管委會綜合部部長陳甜婕介紹,通過政策引導,目前成都音樂坊這一片區吸引入駐的企業已經超過800家,「2023年音樂產業的產值已經突破了70億元,未來5年內,依託我們在建的音樂文創總部基地,整個片區音樂企業數量力爭突破2000家,產值突破200億元。」
▲成都音樂產業中心
菜市場「變」音樂廳
麵條廠改造成小提琴工作室
整條音樂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層樓高的成都音樂產業中心。這棟大樓曾經是一個老菜市場,樓內還有麵條廠、豬肉鋪等改造留下的痕迹。
「2樓層高相對較高,因為這裡曾經是一個麵條廠,晾曬、加工麵條就在此區域完成。如今,該區域已改造成小提琴演奏雙博士王微致先生的個人工作室。」成都愛樂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燕羽介紹,在空間上,「保留了原來的層高,巧妙地設計了天窗,自然光線正好能透過天窗玻璃灑進室內舞台區域。」
▲成都音樂產業中心內 改造前後對比圖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個工作室里還擺放着鋼琴,旁邊則是演出專用舞台,整個舞台造型呈不規則幾何構圖,舞台後方的位置為觀眾區域,由黑棕色調的台階堆積出層次感。整個室內簡約又不失設計感,目前該工作室還承擔著對外音樂文化交流及演藝、培訓等任務。
往外走,能看到不同主題打造的沉浸式劇場、主題餐廳、小劇場及音樂餐吧等消費場景。很難想像,這層樓曾經是賣豬肉、蔬菜、雜貨的區域。
音樂產業「孵化器」
今年將把成都的音樂產業資源和優勢推向國際
「1-2層為音樂文化消費新場景,3-4層入駐了涵蓋音樂製作、創作、演藝、版權交易等公司,以及音樂藝術教育培訓機構、樂器展銷等業態。」燕羽表示,整棟樓約11000平方米,目前有近200家音樂相關公司入駐,「這棟樓就是一個音樂產業『孵化器』,囊括音樂產業發展全要素,覆蓋了音樂產業全產業鏈。」
以4樓的成都凡人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例,燕羽介紹,近年來成都的演藝市場非常火爆,「據行業內不完全統計,近80%在成都舉行的演唱會,都由省外公司主辦和執行,但2023年該公司在成都演唱會市場佔比份額較大。」
「接下來,李宗盛在成都的演唱會將由這家公司主辦。」此外,《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影視音樂的製作公司,也在這棟樓里。
▲成都音樂產業中心3樓
「去年,成都音樂產業中心總產值約為5億元,稅收貢獻近4000萬元。」燕羽介紹,今年計劃依託政府提供相關的招商引資政策,將成都的音樂產業資源和優勢推向國際。「近幾年,我們在國內進行產業招商引資,今年計划走出國門,招引更多優秀的音樂文化公司落戶成都、入駐武侯區,共同助力音樂之都建設和城市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部分圖據受訪者
編輯 李鈺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