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場公演,130萬人次登船 「知音號」期待與你的下一場遇見

鐺鐺鐺..。。。。手搖的鐘聲在」知音號「甲板響起,「這是『知音號』第2000次穿越武漢長江二橋。」3月10日晚,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在萬眾歡呼中迎來了它的第2000場公演。

火熱不減 第2000場是新起點

「來武漢一定要打卡『知音號』。」閃耀武漢「長江主軸」6年多,「知音號」成為外地遊客來武漢的必打卡項目之一,也是武漢人招待外地親朋好友的首選項。

3月10日晚,《知音號》邀請300餘名幸運觀眾免費觀演《知音號》演出,共同見證它第2000場歷史瞬間。百餘分鐘的時光之旅、百名不同的鮮活人物、為觀眾帶來一場身臨其境的視聽盛宴,「第2000場」為這場遇見賦予了更隆重的意義。「一直想來體驗《知音號》的演出,今天終於圓夢了!很震撼。」市民張先生說。

一部劇好不好,觀眾是最有發言權的「質檢官」。自2017年5月20日首次揚帆,「知音號」以知音為楔子,通過一艘船、一段長江的風光、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多維視角展現大漢口文化與老武漢故事,獲得無數觀眾盛讚與口碑。

荏苒七年,火熱不減,反而有越來越多的朋友登上「知音號」,相遇「知音號」,感受這座城市的光榮和夢想。2000場演出,「知音號」接待超130萬人,吸引百餘家國內外媒體報道,迅速成為武漢夜色旅遊的驚艷一筆,創下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文旅奇蹟。

2023年,《知音號》還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範案例、《全國旅遊演藝精品名錄》,榮獲2022年度第十六屆中國文旅總評榜「最具人氣沉浸式夜遊獎」。

玉琢細雕 2000隻是公演的數字

來往的船客中,有電影明星、地產大亨這樣的風雲人物,也有鞋匠、報童這樣的小人物,不同階層的人物故事在這艘船上上演着相遇與別離……「知音號」觀演一共分為abc三條線路。每條線路的觀演內容一致,只是順序有所不同。經過合理配置動線與人流量,帶給觀眾更沉浸的觀演體驗。而這,也對演員的體能、狀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知音號」游輪演出2000場,最忙時每天同一場戲要演12次。程子倩在「知音號」二層船艙扮演戲曲名伶-小玉蘭向記者介紹,雖然每場演出都重複同樣的動作,但是每場演出都帶給她不同的體驗。每次都要以飽滿地熱情去對待每一個上船的觀眾。

從2016年就加入「知音號」,初代演員程子倩與這艘復古大船一同成長。為了增加舞台表現力,她跟着專業的戲曲老師學習,一顰一笑之間演繹當紅花旦的神韻。幕後練習時,她還會自寫人物小傳,看相關的書籍、紀錄片,深刻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之中。她說這是每一個《知音號》演員對待角色的「必修課」。

2000場公演,上萬次對角色的完美呈現,離不開對演出細節的精雕細琢。《知音號》導演團隊每隔四個月還會對演出進行一次調整升級。除了對演出細節不斷打磨,「知音號」不斷升級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每個有演出的夜晚,除了演員在台前表演,還有隱身於人群的「演員督導」。演出前,督導會跟演員一起開會溝通每日事項,也會檢查、關心演員的準備狀態,一切都為演出做好萬全準備。

無限可能 驚喜不止有2000

「白天逛展,晚上看劇,在『知音號』待一天也很有趣。」在剛剛過去的農曆春節,「知音號」奉上了全新的白天遊玩項目「時光碼頭」火熱登陸,再次延伸『知音』品牌業態。換種方式了解江城之大、品江城之美。

這艘船化身成了一座「時光博物館」,再現大武漢的百年歷程。以「江、船、人」構成長江上的活態博物館,從遊客進入「知音號」碼頭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沉浸式感受武漢近代歷史文化之旅。逛累了,在四樓咖啡廳品嘗優雅下午茶,也可以到棧橋來一份熱騰騰的小食快餐。如今,7-eleven便利店、特色煎餃和瀘溪河桃酥等多家商鋪入駐棧橋商業街,未來還有更多網紅品牌亮相於此。

煙花三月,春櫻飛舞,如雪的花瓣也飛到了「時光碼頭」。2024的武漢賞花季,「在你心中開出一朵花」活動,也在「時光碼頭」繽紛開場。活動期間,「時光碼頭」將圍繞「花」、「書」元素打造主題氛圍拍照區,舉辦「春日讀書」、「春日來信」等主題互動打卡活動,遊客參與有機會獲得精美禮品。3月8日起,「知音號」攜手東湖磨山櫻花園,共同推出「知櫻有你」、「知櫻時光」主題套票,為遊客獻上賞櫻與觀劇的雙重盛宴。

歷史照進現實,不斷探索跨界合作的「知音號」,以武漢長江主軸為依託,打造「文化+」概念,形成具有國際范兒的武漢語彙。「『知音號』的每一次航行,《知音號》的每一次演出,都是對藝術的一次深情告白,對觀眾的一份誠摯承諾。」「知音號」運營方武漢朝宗文旅公司負責人介紹,未來,他們將不斷突破創新,向城市衍生品、文化演出、戲劇教育等方向培育創造新業態,進一步豐富日間長江主軸遊覽活動題材,形成全天候升級版「知音號」系列品牌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武漢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如這艘藝術之船的名字所寓意的,『知音號』願與每一位觀眾成為彼此的知音,共同見證文化的力量。」(通訊員 江潮 圖片 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