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史詩,被評與《黑暗騎士》齊名?《沙丘2》可能不是你的菜

文|令狐伯光

好萊塢科幻大片《沙丘2》上映了,這電影上映之前外媒是真的吹爆了,什麼ibm有史以來評分最高,什麼《黑暗騎士》之後最好的續集大片。伯光君也第一時間去看完了,如果要評價的話。

這電影真就是科幻大片,以後請大製片廠們做科幻大片都按照這個標準來,視覺上至少先爽了。比起第一部太多的時間花在介紹設定和氛圍感塑造上,第二部的故事明顯流暢多了。甜茶雖然這幾年口碑下滑,但作為偶像派業務能力還是撐得住,而贊達亞也還行。

但這兩位主角在一起,其實一直感覺不到什麼cp感。

同時故事主線其實還是家族恩怨情仇和天選之子那一套,雖然是《沙丘》是始祖但大家也很熟悉這個套路了,幸虧有維倫紐瓦成功用畫面營造出了史詩感,所以讓這部太空歌劇史詩確實成了史詩。

但這部電影的缺點還是很明顯的,尤其對於中國觀眾來講。我猜測覺得節奏慢,故事老套,製作上面一驚一乍,最終get不到的肯定大有人在。

西方科幻界《魔戒》?《沙丘》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

要先提一句,《沙丘》原著寫於1965年,是的,已經半個世紀過去了。而且科幻小說這種作品,設定什麼的很容易過時的。所以,《沙丘》啊、克蘇魯啊等等這類老前輩作品時代性還是太強了。

他們當時創造的很多開創性、跨時代的東西都已經被如今無數優秀的後繼者拍爛了。

現在再進行改編反而成為了最「俗套」的故事,所以它的看點真的就是美學、視覺這種視聽方面的「藝術性」了,只要這些出彩就完全能被稱為優秀。我個人看了點《沙丘》原著(但實在沒看下去)。

後來根據原着迷解釋和科普,我想說至少《沙丘》電影算不錯了,但也有點形式大於內容了,桎梏於原著的緣故,維倫紐瓦擅長的是去描述平民史詩,是從小切口見大問題,是給一些情境規格更小的故事和人物關係賦予了更大的能量來達到非常規的衝擊力。

但恰好《沙丘》原著本身又是一個格局很大的書,故事算大開了,上來就是星際帝國是宮廷鬥爭。我們都知道現代藝術里反直覺是一種很好用的手段,包括維綸過去的好作品也是靠反直覺營造張力。

這一招在本身格局和尺度就很大的《沙丘》上,就沒那麼有效。

再加上我認為《沙丘》裏面甜茶的演出、麗貝卡的演出無可避免的落入用力過度,反正看起來我就感覺更加的浮躁了。很多人都認為沙丘是一部太空宮斗大戲。但其實《沙丘》真正的內核是宗教和哲學。

我記得作者在小說最後專門寫了一章探討自己對宗教的一些觀點,這也是很多國內觀眾無法與這部電影或者小說共情的深層原因。而電影也是用了不少篇幅試圖表現小說里保羅那種超驗的個人體驗。

很多部分如果沒有小說的知識,還有西方宮廷宗教文化語境,其實挺難理解的。

比如電影時不時出現的角色做夢的畫面閃回,宗教喃喃自語的魔音,結合角色出現就有一個震耳朵的配樂。如果不知道這些複雜的背景知識,你可能就覺得這些場景的處理,有些故弄玄虛。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保羅的「預知夢」,或者嚴格說也不是預知夢,因為小說里的設定(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他的力量之強可以在時間之河上自由走過每一個分支,而最終成為他的現實的並不一定是他走過的分支。

還有the voice的問題啊,也非常難以表現。更不要說很多人無法接受的冷兵器問題。而導航員的設定和超空間旅行設定部分電影里乾脆略去了。

所以,讓很多觀眾感到莫名其妙和拖沓的部分,其實是導演試圖還原小說內核的部分。而另一些部分則是受制於原小說設定。至於說是不是成功,我覺得維導能去嘗試《沙丘》已經是非常不易,電影也是非常用心,但我也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覺得不好看。

一邊太空戰艦,一邊拿刀砍人?你能欣賞《沙丘2》嗎?

《沙丘》的影視化改編的一大特點是,畫面風格太特殊了,特殊到「挑觀眾」的地步。優點是風格一致的美術設計帶來的視覺享受,缺點是這種過於「克制」「素」的風格某種程度上消解了科幻感。

但是問題也很明顯,除了上面說的文化語境設定,單獨就故事劇情單薄的問題也很嚴重,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雖然是羅馬史投皮,但和《沙丘》的中世紀宮廷比起來,羅馬故事已經先進得不行了。

中國科幻巨著《三體》的劇情參考的是中國近現代史。從劇情的複雜度、張力、衝突來對比,三者很容易分出高下。

觀眾看「科幻」「未來」「星際」這些tag的藝術作品(包括但不限於電影),天生就預設了一種「我要看看這個世界和地球ol有什麼不同」的心理預期。結果《沙丘》的畫面肅穆、簡潔、剋制,既沒有星際都市的流光溢彩,也沒有艦隊決戰的目不暇接,觀眾可能會覺得有一種寸止的憋悶。

誠然,如果人類真的邁入星際時代,大概率要走殖民時代和寡頭壟斷的回頭路,但不意味着觀眾願意去看「中世紀+宗教」且缺乏大場面的「未來史」。上述三方面缺點結合起來,導致《沙丘》系列更像是致敬原著的粉絲向文藝片。

超一流的視覺體驗,味同嚼蠟的劇情,自洽但貧瘠的世界設定。作為21世紀的科幻電影大片,站在無數科幻作品的肩膀上,卻完美還原了1965年原著的時代局限性。

你喜歡可以說欣賞經典,你不喜歡也完全可以說它腐朽陳舊。

我個人確實不是《沙丘》的原著黨,當時也是看了第一部電影之後再看一點科普才了解了預知夢和voice的設定。當然其實看電影的時候這倆設定還是能看懂的,但是也並不影響故事的理解。

設定遊戲是故事的色彩加成,我只是說就故事題材本身而言是比較經典的「王子復仇記」,說他是太空格局宇宙宮廷戲也不算錯那他確確實實是宮斗劇情。帝國的結構,他們的軍事特色,姐妹會、voice和預知夢都是設定遊戲的一部分,不影響故事的具體結構。

太空歌劇史詩?預定今年好萊塢大片第一?《沙丘2》生不逢時

最後,單獨從電影角度分析一下這部電影吧,這電影是畫面強於劇情,一部當下很難得的電影。

優點上是畫面絕美,影視工業非常厲害,電影的鏡頭質感非常非常出眾,非常符合導演丹尼斯紐瓦維倫的個人風格,而且放大到了極致,其中建築風格還有幾個鏡頭真的很讓我聯想起《銀翼殺手》。

美術設計頂中頂,隨便看一段我直接靈感大爆發,美術設計的功力非常強非常強,包括前面「反派士兵」的鏡頭設計和推進讓我想起了他的《邊境殺手》。

姐妹團的服裝設計頂中頂,黑白決鬥場真的很有感覺,尤其是光頭小子剛出來的時候臉上的頭頂光。各種隱喻,結構,象徵,到後面像按了加速鍵。

缺點也非常明顯,一是單獨從電影製作本身,這個導演是真不會拍戰爭戲和打鬥戲,對於戰鬥的設定呈現很「克制」,動作戲比較弱,也符合我對丹導的印象,他的幾部電影對戰鬥的呈現並不出色,但電影的氛圍真的非常棒。

二是劇情節奏其實還是受限於小說,要傳達的信息太多了,又得濃縮在近三個小時里,其實是很趕的,觀眾覺得節奏慢是因為很多東西必須要交代無法跳過,而這些東西又剛好是在很多在後世作品中見過的「俗套」劇情,因而覺得完全是浪費時間。

同時由於節奏過於難形容,效果就是場面無比炸裂,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場面了。免不了後面「矛盾過於集中」,解決得稍顯簡單。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原始母本。很多創意早已被後來者致敬甚至抄襲,放在當年絕對是牛逼得不行。但放在當今,有些沒那麼新鮮情有可原。

最後再說說導演吧,維倫紐瓦正是屬於事業的上升期,也是一個試錯期。他的創作風格基本穩定,但是他還在做更多的嘗試。其實就像諾蘭一樣,你說他每一部都驚為天人嘛?那是過度神化了,在嘗試不同題材的作品時也都不可避免出現不擅長的部分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導演維倫紐瓦對電影的創造力絕不止某些人說的那麼單薄,就像《降臨》如果能理解維倫紐瓦的影片布局和敘事手法就會驚為天人,中國觀眾確實看不來《沙丘》,因為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和宗教背景。

但在當下的好萊塢和全世界電影行業嘛,《沙丘》已經很難得了。

這個故事能夠被拍出來就已經很了不起,何況他完成得不錯,科學語言學人類學的浪漫和宇宙詩學一併躍然屏幕上, 「時間未至已成灰」。但這個作品是有觀影門檻,註定會有人喜歡,有人因為不理解而抨擊。

我想維倫紐瓦的目標也不在於此,而是在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