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在美首演,用音樂書寫人類文明最寶貴的善良

美國東部時間2月29日、3月1日,指揮家余隆執棒紐約愛樂樂團,聯袂七位中外歌唱家及紐約愛樂樂團合唱團,在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奏響清唱劇《上海!上海!》。

這部由余隆、上海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聯合委約的90餘分鐘跨國聯合巨制,繼去年11月在上海世界首演後,於初春來到大洋彼岸完成美國首演,在紐約掀起「上海熱」, 並引發多家美國媒體探討。

從上海到紐約,從創作團隊到參演藝術家及工作人員,《上海!上海!》將不同膚色、不同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結成藝術碩果。

紐約演出現場。本文演出現場照片均由chris lee拍攝。

指揮家余隆率團謝幕

以半舞台形式呈現,紐約版有點不一樣

《上海!上海!》的背景是二戰時期的上海,儘管同樣正在遭受戰爭苦難,這座城市仍以超越文化、種族和信仰的包容,向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敞開大門。作為項目發起人,余隆希望,用音樂畫卷書寫人類文明最寶貴的善良,「這個世界唯一不會沉的一艘船,就是人類的善良。」

不同於上海世界首演版,紐約版以半舞台形式呈現,除了音樂上的跌宕起伏,還增加了服裝、多媒體、舞美等視覺元素。舞台上環繞的燭光,蜿蜒黃浦江將特意定製的橢圓形屏幕一分為二,外灘、龍華寺等上海地標及半個多世紀前的上海景象一一展現。

演出現場

舞台導演瑪麗解釋了紐約版的設計巧思,「我們的目標是將作品空間化,把觀眾『遷移』到1930年代的上海。」

為挖掘更多史實細節,導演團隊翻閱大量歷史檔案,看到彼時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的上海,電影業已經與世界同步,《亂世佳人》在上海也風靡一時,「我便把劇中的宋麗娜構思成一個電影迷,心懷夢想,在她讀的雜誌上、服裝設計上都有《亂世佳人》的影子。我們力求儘可能地還原出那個年代鮮亮的上海。」

紐約首秀時依舊啟用上海演出時的歌唱家陣容,包括男高音阿諾德·利文斯頓·蓋斯、馬修·懷特,女高音張玫瑰、戴安娜·紐曼,女中音朱慧玲,以及低男中音安德魯·德萬、沈洋。去年11月,紐愛演奏家不遠萬里來滬助陣,如今,上海交響樂團樂隊首席柳鳴、大提琴聲部首席朱琳、低音提琴聲部首席錢博文也遠赴重洋加盟紐約演出。

《上海!上海!》的作曲阿龍·齊格曼,劇本創作普利策獎得主、劇作家馬克·坎貝爾及補充作詞布羅克·沃爾什,也來到紐約首演現場。

紐約演出現場

在紐約掀起上海熱,多家美國媒體報道

作為紐約愛樂樂團2024年的開年「大戲」,《上海!上海!》的美國首演在紐約掀起「上海熱」。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美聯社、權威古典音樂電台wqxr等多家媒體都對演出深度探討,美國公共電視網pbs還將在全美播出這場演出的盛況。

大衛·格芬音樂廳公共空間里的巨幅海報分享着紐愛推出的系列配套活動,不僅有「檔案中的歷史」 、「電影放映和討論:大屠殺中的避風港」等展覽和講座,還邀請曾在上海生活過的猶太難民及他們的後代分享那段上海歲月。

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布魯門撒爾,作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也來到2月29日音樂會前的講座現場,98歲的老人與300多位現場觀眾再次回顧點滴,「我們不應該忘記,在戰爭年代中,上海人民生活可能比我們更糟,但是我們還是被接受,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藉由《上海!上海!》首演,在一次次回憶和講述中,上海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世界更多人所知,不少人也被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和崇高立意,更被上海城市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所觸動。

余隆在指揮現場

就如執棒了中美首演,也是促成該作誕生的上交音樂總監余隆所言,「非常激動我和我親愛的夥伴們一起奮鬥了三年的作品最終呈現給美國觀眾。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為上海這座城市給全世界送上一份特別重要的禮物,能夠把這段歷史重新記錄下來。作品的音樂特別動人,能感受到當年在至暗時刻里看到的希望。我們驕傲於這座城市的文明和善良,也為人性的光輝感動,這部作品深刻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蘊和價值。」

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布魯門撒爾參加音樂會前講座

國際樂團接力,全球傳播上海城市形象

上海在人類的危難時刻表現出的善意讓世界不同地區的觀眾產生共情,也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上海的城市形象,隨着這段歷史的傳播和作品在中美的先後上演,更加鮮明豐滿。

在上海首演時,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讚揚作品,「致敬這座中國金融樞紐,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在戰時為逃到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提供避難所的壯舉」。《紐約時報》為這部作品的世界首演給予整版報道,並不吝讚美之詞。英國《金融時報》《每日快報》及以色列、韓國、澳大利亞等諸多國際媒體也紛紛報道。

作為上海交響樂團的第三張dg唱片,《上海!上海!》數字版目前也已在全球發行。北京國際音樂節(2024年),德國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2024年)、香港管弦樂團(2025年)、英國皇家愛樂樂團(2025年 )等全球著名樂團和音樂節都將接力呈現該作,讓中國聲音在世界舞台迴響。

英國皇家愛樂樂團總經理詹姆斯·威廉姆斯在聽完上海演出後說:「這部作品肯定也能引起來自不同文化的眾多倫敦觀眾的共鳴,這是一個真正把人們團結在一起的作品。我們期待着把它搬上倫敦舞台。」

「音樂本身的表達已經超越歷史真實場景,異族、父女、兄弟、姐妹的關係類型,通過同一屋檐下(the house we share)和窗外(through the window)折射出人性中超越民族、文化、信仰的同理心、同情心、仁愛心,在紛亂的世界,暫時的黑暗遮蔽不了人們對光明的嚮往和對未來的憧憬。」上海首演後,一位中國觀眾評價道。

音樂的魅力在於超越語言的情感共鳴,紐約觀眾看完演出後同樣驚嘆於作品展示出的人性大愛,「音樂家們用震撼人心的音樂將那段在最黑暗的時期里的溫情故事介紹給了世人。」                          

紐約現場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