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在董宇輝直播間上演「老友記」,2個多小時成交1246萬元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文學直播又火了!繼董宇輝創造一場直播賣出《人民文學》雜誌近100萬冊、成交金額1785萬的奇蹟之後,2月28日晚,「與輝同行」抖音直播間攜手《收穫》主編程永新,作家余華、蘇童,暢聊文學,2個多小時,賣出《收穫》雜誌金額超過1246萬。

余華形容《收穫》是中國文學的道瓊斯指數

文學期刊《收穫》於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創辦,《收穫》創刊第一期刊登的就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一直到現在,《收穫》一直是中國文學的巔峰。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文學的關注度的變化,《收穫》也經歷幾起幾落。

著名作家余華在直播中幽默地介紹道,用巴金先生的女兒李小林的話來說,(若)這兩期不好,是整個這段時間中國文學不好。余華形容《收穫》是中國文學的道瓊斯指數,當《收穫》好的時候,肯定是中國文學好的時候,當《收穫》不好的時候,肯定是中國文學低谷的時候。

著名作家蘇童還回憶了中國進入商品經濟大潮後,文學期刊面臨瓶頸,央視《焦點訪談》還專門做了一期「文學期刊要不要做廣告」的大討論,當時絕大部分作家都反對《收穫》做廣告,認為讀者買《收穫》是為了看文學,不是看廣告。余華揭秘,蘇童還說了一句很蘇童的話:如果《收穫》做廣告將是對我心靈的傷害。後來的事實證明,做廣告和做付費軟文的雜誌,下跌得很厲害。直到現在,《收穫》雜誌一直都沒有做過廣告。

一期《收穫》青年專號誕生一批名作家

余華和蘇童在文壇獲得關注,都是從1987年《收穫》第五期青年作家專號上發表作品開始的。1987年第五期《收穫》青年作家專號,也被稱為實驗文學專號,刊發了一系列先鋒文學作品,包括馬原的長篇《上下都很平坦》,洪峰的中篇《極地之側》、余華的中篇《四月三日事件》、蘇童的中篇《1934年的逃亡》等。

當年的青年作家,如今都成了著名作家,在直播間放開了暢聊他們文學之路上那些難忘的往事。網友評他們是「談笑風生」「就像現場版的群口相聲」。尤其是作家余華和作家蘇童,互相調侃,常常引發現場爆笑。

1987年的《收穫》第五期改變了余華和蘇童的命運。蘇童說,《收穫》對於他和余華來說是一條溫馨的道路,跟他們的人生有關,跟他們一生的事業有關。余華說,1987年當時別的雜誌不敢發這樣的作品,擔心發一堆看不懂的小說,會不會影響銷量。那個時候,《收穫》的創辦人巴金先生還在世,他和女兒李小林都支持推出先鋒的青年作家。董宇輝說,「從此,余華老師從文學的羊腸小道上被《收穫》雜誌接受了。」蘇童接梗道,「意外地走上了珠穆朗瑪峰!」

下一步準備在抖音上試水介紹《收穫》文學內容

這次直播效果好,得益於董宇輝的超級流量,也得益於幾位作家的好狀態,不似傳統的新書發佈或者文學分享那樣正襟危坐,作家們互侃互懟,網友說看到了作家「有趣的靈魂」,這是作家日常的狀態嗎?

極目新聞記者聯繫了《收穫》雜誌內部工作人員採訪。她表示,作家們都是很有趣的人,能寫出那麼睿智揮灑的故事的人,本身就具備過人的細緻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特別是具有三言兩語以邏輯拆解生活困局的智慧。因為當日直播的作家和主編都是老友,有着共同的過去,所以可以互相調侃。

這次直播大獲全勝,《收穫》會將文學直播或者文學的視頻傳播,作為收穫的一種新賽道嗎?《收穫》雜誌內部工作人員表示,不排斥、不排除,只要讀者期待、需要,雜誌社就努力去響應。目前該社準備在抖音上試水開設介紹每一期篇目內容,承接好訂戶對新刊物的期待。

也有網友在直播間評論說,看文學的永遠都會看,不看文學的,即使買回去雜誌也是落灰。對此,她表示,網友說得沒錯,但首先要給人看到文學、好文學的機會,其次才是個人選擇喜歡或不喜歡。效率是人類社會的技術革新的動力,這場直播讓文學快速地到達了讀者。文學擁抱互聯網,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直播對文學的擠占,而是來自直播對文學話語權的挑戰。「接下來,我們當然是以此為契機,以優秀的文學作品長久陪伴讀者,不辜負直播訂戶的『瞬間心動』。」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