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上海航運歷史,展現水下考古創新——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明開播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將於明晚開播,這是國內首部完整記錄長江口二號古船發現、打撈、保護與考古過程的紀錄片。

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發現和考古工作,對於深化上海地域文明歷史研究、更好探尋「上海之根」、更好回答「何以上海」,起到重要作用。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耗時一年半,跟隨考古和打撈作業的核心工作組實地拍攝,通過對長江口二號古船發現、打撈、保護與考古的完整記錄,展開了一段對清末長江航運史、上海港口發展史和中國傳統造船史的追尋之旅,解答了這一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水下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木質古沉船的各種謎團。同時也全面展示打撈和考古研究過程中的各種領先科技,講述科技攻堅、學術探索和文化傳承中的鮮活人物故事。

該片由上海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上海廣播電視台指導,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百視通網絡電視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紀錄片中心戴誠嫻工作室承製,並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全片分上下兩集,分別於2月26日、3月5日登陸東方衛視「新紀實」時段和百視通新媒體。

聚焦文物考古大發現 閃耀多學科融合之光

「探尋式記錄」是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的鮮明特色之一。

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務實求真的研究和發現來複原歷史。但150多年前沉沒的一艘木帆船,紀錄片團隊現在能拍到什麼?如何通過現在的人的故事,去講過去的故事?如何讓觀眾去關注一個「肯定會劇透結果」的考古事件?紀錄片團隊決定和考古工作者一起去探尋,通過研究團隊的視角去拍攝,不但記錄下他們的發現,更記錄下探尋的過程。

「長江口二號」水下考古項目是一個綜合多學科多工種的複雜工作,涉及造船史、科技史、港口史、海交史、陶瓷史、經濟史、工程學等眾多課題。為了對項目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基礎,主創團隊在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的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下,拜訪了「長江口二號」考古項目的眾多合作機構,包括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董浩雲航運博物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等,走訪請教了近30位各領域各專業的學者,調研組梳理學術資料形成專項調研報告110多篇,腳本撰寫、修改30多版。

紀錄片從上海水下考古的發端講起,徐徐展開「長江口二號」發現的過程,從上海特殊的河口考古的環境,到十二年磨一劍的探索,再到長江口二號古船打撈的階段性成果。當把以往不曾設想到的、似乎和「考古無關」的各學科、專業的探究彙集到一起,就產出了一部極具上海特色和氣質的考古實錄,開放、務實、融合、創新、追求卓越,都在其中有所體現。紀錄片總顧問之一,長江口二號古船項目主要負責人翟楊在看完全片後評價:「紀錄片挖掘深、主題全,展現了長江口二號古船多方面的價值。」

研究員團隊拜訪專家進行調研

科技創新之集成  展現裝備製造領先實力

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整體打撈與保護工程於2022年3月正式啟動,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極大的水下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沉船考古通常有原址保護、圍堰發掘、拆解打撈、整體打撈四種方式。長江口二號古船採取的是整體打撈的方式。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江口河口海岸交匯處的特殊地理條件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借鑒了2007年南海一號沉船整體打撈的成功經驗,所以選取了這樣一種難度最大、創新性最強的打撈模式。

長江口是中國幾大江河入海口之一,水流急,泥沙多,能見度差,還要考慮潮汛、颱風等因素。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水下打撈,可謂沒有先例,上海必須做很多開創性的工作。上海各方為這次打撈專門設計建造了「大力號」和「奮力輪」的水下考古專業船,堪稱世界首創、中國原創、上海獨創。

為了記錄下上海打撈局、上海城建隧道裝備有限公司、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有限公司和水下考古團隊在長江口現場的作業,主創團隊克服了登船隔離、海上拍攝、網絡通訊困難等諸多不便,導演、攝像師和打撈局的潛水員們、工程師們一起,同作業、同生活,累計在船拍攝日超過60天,為「長江口二號」考古現場的作業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導演團隊在船拍攝工作照

公眾教育啟蒙  重拾水系和航船的城市記憶

除了在水上作業「第一現場」的全程跟拍,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還將故事線延伸到了古船遷移進入船塢後的保護與考古過程,將上海老船廠工業遺產的故事,和長江口二號古船安家的新故事結合起來。未來,一座古船博物館將在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一號船塢建成,對所有市民開放。這是上海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也是上海響應新時代文物工作精神,「讓文物活起來」的一次有益嘗試。

古船進塢

為了更好地向公眾普及有關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科學知識,紀錄片中心還在創製過程中攜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上海打撈局等七家單位共同主辦了「江海擷珍——長江口二號科學考古進行時」展覽、「水下考古·紀錄拍攝」研學半日營等活動。這是導演團隊的一次創新嘗試,旨在讓紀錄片參與到城市大美育的建設之中。

「江海擷珍——長江口二號科學考古進行時」展覽

此外,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的創製,在影視化敘事上,也加入了不少「上海元素」。該片邀請了上海籍配音演員林棟甫為紀錄片擔任故事講述人。這次他為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做旁白配音,用一個老上海市民的口吻緩緩講來「長江口二號」的故事。他極具辨識度的聲音,和這艘歷史古船,和上海城市的故事,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連接,相信也會喚起不少人的上海城市記憶。

林棟甫為紀錄片《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配音

主創團隊、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的戴誠嫻工作室表示,《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即將「浮出水面」,但古船的考古仍在繼續,主創團隊也將繼續跟隨探尋它的未解之謎。

  作者:王彥

文:王彥圖:smg紀錄片中心提供編輯:王筱麗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