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們這演技,也好意思撕番?

你選擇看一部劇,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是隨機點開?看豆瓣口碑?還是朋友推薦?有喜歡的藝人主演?

前三個理由,打開一部劇的觀眾,大多心無旁騖又佛系。觀影體驗好就繼續,不行就棄。而那些純粹因為藝人才開始追劇的粉絲們,觀看時就無可避免地帶上了偏見和執念。

【一】還沒開播就撕番,一地雞毛

最近,有不少影視作品都未播先火。但「火」的原因,不是因為製作精良,而是都陷入了撕番風波。而且撕得轟轟烈烈,血腥風雨。

先是陳可辛那引人注目的《醬園弄》,原本題材就很讓人感興趣,結果後續選角,和楊冪、趙麗穎兩位85花番位的爭議,已經完全蓋過題材的討論。

隨後,《仙劍四》同樣也陷入了番位風波,負評領跑正評。這種猛烈的撕番行為,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青簪行》。

這部劇改編自熱門小說《簪中錄》,原著講述的是以女神探黃梓瑕破案的大女主故事。

片方在2015年宣布要拍,從選角到開拍,幾乎溜遍了數得上名字的鮮肉鮮花,每一個疑似主演,都會激起粉絲下場開撕。

沒想到,在確定了由男主角吳某凡,女主角楊紫擔任主演後,雙方粉絲的「撕番位」大戰才正式拉開帷幕。

過程就不贅述了,雙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為了自己家愛豆爭得「一番」,並且還引發了一場「由一張海報引發的混戰」:

2020年6月3日,拍攝了近8個月,整個籌備選角過程一波三折的《青簪行》劇組,終於公布了宣傳海報。

魔幻的是,雙方粉絲就這張平平無奇的海報,開始了令路人匪夷所思的「掐架」。

吳某凡粉絲認定了自家哥哥在海報中間,是當之無愧的c位,一番實錘;但楊紫粉絲非常不滿,他們覺得海報里女方名字比吳某凡高,楊紫才是當之無愧的一番。

不論是海報中人物的身高、名字擺放位置的高低,兩位演員的姓氏放在田字格里的高低,名次的次序等等,都被粉絲掘地三尺地挖出來,就為了證明自己家哥哥/姐姐才是「一番」。

這是什麼「小學雞式」吵架?到底是學校沒開學,還是袁爺爺讓你們吃得太飽?

總而言之,雙方粉絲展開了一系列的:互撕、控評、對罵、屠廣場、挖黑歷史,詆毀對方相貌/演技,鬧得腥風血雨。據說還有飛頁,魔改,用兩種不同的陰陽劇本、分別糊弄主演等等騷操作。

以至於「炸」出主演楊紫,對此發聲,「我是演員,最重要的任務是創作。戲外的爭議,我會交給工作人員去處理。相信片方也會遵守契約精神,妥善處理好後續。」

《青簪行》撕番鬧到什麼程度呢,連央視六公主《今日影評》都關注到了此事。知名影評人譚飛做出點評,「荒唐往上走就成了荒謬。」

雙方屢次撕上熱搜,把網絡環境鬧得烏煙瘴氣。不知道這些粉絲們,到底有無從中得到發泄情緒的快感,但對於令普通網友來說,無比厭煩,對這部劇的期待幾乎消磨殆盡,「別吵了,不看,謝謝。」

不過有一說一,先放我的態度,一是,單純為排序撕沒意思,撕番位不如拼演技;二是,若有陰陽合同等瞞騙行為,支持雙方走法律途徑,合理維權。

【二】撕番越狠,劇撲得越慘

雖然影視劇市場里,向來都有「爭番位」的慣例。比如《畫皮》中趙格格和周迅「雙女主」撕過番位;李連杰和成龍也撕過男主角的番位。

但前輩能成為前輩,是有原因的,哪怕傳出爭番位的鬧劇,電影的質量並未因此打折扣;但根基不穩作品不多的新晉流量們,撕番鬧得越大,劇就撲得越慘。

早些年上映的《小小的願望》,彭昱暢和王大陸都宣稱自己簽約時候,合同標明的是「男一號」,結果在宣傳期間同樣因為名字排序問題,幾乎大打出手,鬧得非常難看。

彭昱暢團隊為爭一口氣,公開宣布解約;後續片方也賭一口氣,在宣傳上摳掉彭昱暢名字。雖然這起撕番位事件中,劇組和片方存在的問題頗大,但爭的扯破臉皮開撕,最終只能導致作品難產,票房跳水,失掉路人緣。

追本溯源,「撕番位」一詞來源於日本,但在日本影視劇市場中,擔任一番的演員,需要背負着收視率、對廣告商負責等業績壓力。如果一番主演的劇撲街了,演員本人甚至需要開發佈會當眾道歉。

看石原里美主演的《高嶺之花》收視爆冷,在攝像機面前哭得梨花帶雨就知道了。

然鵝好的不學學壞的,「番位」這個日式詞彙傳入中國後,在如狼似虎的飯圈操作中,就變成了一番是頂流認證,倍兒有面子;其他的番位演員都是弟弟,都被碾壓成渣的奇怪印象。

至於最後的作品賣相如何,票房如何?沒人在乎。於是演變成了現在的娛樂圈怪像,演員們只爭榮耀,不背kpi。對於撕番位這個事情,柏林電影節影帝廖凡有過這樣的辛辣點評,為了這個事情去糾結,證明這幫人也沒什麼正經事可干,一看就是沒有見過太多的世面的樣子。

【三】靈魂編劇,成收視背鍋俠

轟轟烈烈的撕番位鬧劇背後,只是粉絲、流量干預影視劇創作的一個縮影。

從技術上講,粉絲經濟下,頭一次粉絲的權重那麼高。粉絲干涉愛豆選角,製造輿論倒逼資本和劇組,仗着流量恣意改設置,已經成為了貴圈慣例。

自己的喜歡的演員,要最美角度最好位置最佳,一沒給到最好的配置,粉絲就撒潑滾打胡攪蠻纏,完全無視了一部影視作品應有的質量和完成度。

從資本角度講,最近幾年,影視作品質量參次不齊是基本盤,其中不乏有宣稱1億、3億砸重金的大製作,但大多數資金都是砸在了演員的片酬上。

舉個栗子,摳圖寶貝在《孤芳不自賞》中,0演技也甚少出場,畫面全靠綠幕摳圖,也拿下了8000萬的片酬,而且被曝光後並未影響其發展,照樣接綜藝賺個盆滿缽滿。

但在流量和資本操控的影視劇市場,編劇和導演逐漸淪為配角,演變成為資本和流量打下手的「工具人」。誰都有資格對編劇指手畫腳,低廉的薪資和辦公樓搬磚社畜沒有兩樣。

作為觀眾,大家常年吐槽現在的國產劇彷彿老太太裹腳布「又長又臭」,主線支線混亂,剪輯魔幻。一部劇拍砸了,大家半是戲謔半是威脅地說,「要給編劇寄刀片。」

但從行業角度來看,這黑鍋編劇真的背不起。《香蜜沉沉燼如霜》的編劇張鳶盎,曾被網友罵到出面回應,承認劇集的確注水。

本來根據簽署的合同,編劇團隊製作的是36集的劇本。但被片方通知,該片會拍成50集的長度,編劇團隊考慮到過度延長劇集,會破壞故事結構,討論過後提交了43集劇本。結果製作完播出時候,發現通過各種剪切,被「注水」到63集。

而且片頭的編劇署名、總編劇位置被製片搶佔,真正創作的編劇團隊,變成n位編劇名單中渺小的一個名字。此事曝光後一度引發雙方的互撕。

但就這一部劇足以看出了國產劇市場中,編劇的卑微。編劇明明是一劇的靈魂,卻人微言輕。

先前,有過這樣一個熱搜,「好編劇有多重要?」

話題下引用了李安、張藝謀、姜文等著名導演和演員,對編劇的看法。張藝謀導演說,「中國最缺的還是好編劇,中國電影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為劇本,劇本不成熟是先天的問題。」

但影視劇市場對編劇的輕視,決定了,如果導演製片人和投資人不給話語權,再好的編劇也沒有用。

為了應付演員、資本和粉絲的干涉,已經精疲力盡。編劇等從業者根本難以呈現作品,更別提有更高階的藝術追求了。

說到底,一部作品要口碑好,能打高分,離不開從導演編劇、主演配角群演、物料燈光布置服飾妝化、後期特效宣傳營銷等等環節里,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

只有所有人都奔着「質量」去完成這個作品,才有可能收穫一個能被觀眾接受的評價。靠撕番位,圍追堵截洗腦路人,死纏爛打讓網友改口,只會趕跑觀眾,路人緣敗光。

各位流量和粉絲們醒一醒,江湖地位不是靠流量和粉絲數就能爭得來的。

有網友這樣點評,演員就專註演戲,撕番丟不丟人?讓行業內看笑話,行或不行觀眾心裏沒有數嗎?爭得一番你就是一番了?評價精準到位,我甚至有點想要鼓掌。

章子怡在《卧虎藏龍》算不上「一番」,但同樣是她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之一。鹿晗的《海上碉堡》的確一番了,被全網嘲的頹勢,誰又能攔得住呢?

流量鮮肉鮮花平均一年換一茬,甚至粉絲們一部劇換一個愛豆,所謂的流量不過是片刻的榮光,稍縱即逝。說白了,沒有實力的演員就算撕番位爭贏了,爛劇也還是爛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