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熱播中 單霽翔帶隊探源中國服飾文明

由450年持續釀造的國窖1573獨家冠名播出的《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第十一期將在今晚和大家見面。本期節目由探源導師單霽翔,帶領探源團成員郭培、王昱珩、鄭璐,共同踏上「溯源」中國服飾文明的精彩路程,感受纏繞絲線的靈與美。中國作為衣冠古國,織綉技藝縱橫承序幾千年,連綴起中式審美之變遷。「溯源」中國服飾文明,對中國古代文明傳承有着重要意義。

領略紡織魅力 感受宮衣精美度

北京東韻絲綢文化藝術館館內有眾多大型古老,仍可使用的紡織機器。本期節目伊始,探源團根據探源箱內線索提示前往北京東韻絲綢文化藝術館。北京東韻絲綢文化藝術館館長倪東侃向探源團講解了紡織機里機構最複雜,功能最強大的一台機器——大花樓織機。大花樓機自唐代就已存在,據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以織無限大的圖案。所有的紡織品都是通過控制經緯線以不同的頻次交織而形成的,在紡織時挽花工是如何知道該操作哪根線呢? 同是紡織品「綾」「綢」「緞」都帶有絞絲旁,為什麼雲錦的「錦」是金屬旁呢?

探源團一行來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近距離欣賞織綉廳鎮館之寶——清朝紅色鍛綉人物花卉宮衣,這件宮衣的精美度目前無出其右。典雅配色的三重彩色雲肩;腰部以上是紅色緞,底紋是典型的盤金綉、萬字紋,寓意長壽,用真金絲打造的絲線綉制吉祥圖案;趟袖採用少見的波浪紋;八十二條彩綉緞帶組成鳳尾裙,裝飾着葡萄形的小鈴鐺。整件宮衣上綉有二百四十八個人物,這麼多人物綉究竟精美到什麼程度呢?見衣識角,過去什麼級別的人物才可以穿這樣等級的宮衣呢?「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描寫的霓裳羽衣,是否與這件衣服有關係呢?敬請關注今晚節目。

了解古代服飾 賞析文物復刻美

隨後,探源團來到首都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傅萌向探源團展示了明朝紅素羅綉平金龍百子花卉領女夾衣的複製件。此衣上綉有一百個小孩嬉笑玩耍,有的在撬浴盆;有的在抽陀螺;還有的在騎竹馬等,相當於一幅明代的兒童市井百科全書。百子圖在中國傳統中有着怎樣的寓意呢?通過細節可以看出,此衣綉法多樣且複雜,綉線材料也非常珍貴。現場探源團體驗孔雀羽線的製作過程,從選材到捻制,誰的表現更出眾呢?

通過傅萌老師的引薦,探源團拜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高級工程師王亞蓉。王亞蓉老師曾主持參與新疆民豐尼雅遺址、江西海昏侯墓、江西靖安東周大墓等二十餘處考古現場的紡織品文物保護和清理工作,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織綉領域研究第一人。王亞蓉老師向探源團展出了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鳳鳥花卉紋綉淺黃絹面綿袍複製件,綿袍綉有站立的三頭鳥,整體用色少,僅四個顏色。王亞蓉老師按照一公分十針的要求復原復刻了此文物,達到了最高標準。但古人的技法早已失傳,王亞蓉老師是如何復原的?這個技法又有什麼的特別之處?今晚的節目將為您一一解答。

衣食住行以衣為先。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織綉技藝依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考古出土和傳世文物可以看出,織綉文物的製作工藝最為繁雜,每一項工藝技術都有獨特的製作過程,散發著獨有的藝術魅力。如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事業越來越多新鮮血液注入其中有序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讓我們不僅從絲中看到了我們過去的文明,也從絲中塑造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霓裳羽衣究竟什麼樣?為什麼從古墓里發掘出的紡織品特別罕見?今天21:05,鎖定北京衛視《博物館之城》第二季——中華文明探源季,探尋纏繞絲線的靈與美,感受傳承絲見文明的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