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停不下來!「霸總」和奶奶微短劇里同台PK競爭眼球

微短劇這團2023年年底的「火」果然燒到了2024年。新年伊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開展「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提出2024年創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劇去旅行」主題優秀微短劇。而艾媒諮詢發佈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這一數字增長趨勢,將在2024年延續。

伴隨着微短劇的風行,其口碑也開始面臨更多質疑:內容同質化嚴重、缺乏思想深度、製作敷衍、服化道水準參差不齊……即便如此,微短劇的發展勢頭依舊可觀,許多平台的微短劇用戶規模仍達到億量級,且增長勢頭明顯。

既然不少微短劇充滿套路又沒深度,但觀眾依然愛看,這是為什麼?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帶着疑問採訪了多位學界專家、從業者、重度用戶,以探尋答案。

為何看?

心理按摩:又土又尬,但很上頭

微短劇對題材的劃分與網絡小說高度相似,通常歸為男頻、女頻兩類。男頻劇主打「爽感」,題材包括戰神、穿越、逆襲、重生等;女頻劇主打「甜寵」,題材包括霸總、虐戀等。在這些微短劇中,通常故事越炸裂、越狗血,觀眾越容易「上頭」。

目前,市面上號稱是頭部微短劇的作品風格各異,所涉元素極多。例如,號稱「上線8天,充值破1億元」的《無雙》是一部男頻劇,主打「戰神」和「虐戀」。號稱「分賬票房破3000萬元」的《拜託了!別寵我》集宮斗、穿越、架空、喜劇、情感等元素於一體。號稱「24小時充值流水破2000萬元」的《閃婚後,傅先生的馬甲藏不住了》是一部女頻劇,講述一對閃婚的年輕人,在面對困難、了解彼此後,攜手共度人生的溫馨故事。劇中融入大量家庭、職場、友情等相關熱點話題。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曾提出「微時代」這一概念,它以手機和電腦為物質基礎,奠基於互聯網文化與技術,構成了「更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時也更為開放、更為多元、更具主體間性的語境」。在調查中,羊城晚報記者發現許多微短劇用戶的主流感受與汪民安關於「微時代」的論斷不謀而合。

第一,他們承認大量微短劇粗製濫造。網友「胖竹」說:「從演員演技、劇本、畫面剪輯、視頻拍攝、場景、道具等多方面來看,微短劇的製作水準參差不齊,有些演員連普通話都說不標準,與傳統電視劇的質量相差很大。」

第二,他們承認微短劇普遍缺乏文本深度。網友「kevin」說:「微短劇缺乏內容深度,更談不上文化厚重感。」網友「天啊嚕嚕」說:「這些劇的製作容易跟風,最近流行哪種風格,就能看到一批表達敷衍又誇張的同類作品。我看過一些作品,在笑過之後毫無記憶點。」

第三,觀看微短劇很容易「上頭」。網友「johnsonhuang」說:「當我下班後身心疲累,不想動腦時,這些微短劇能讓我短暫逃離高強度的工作狀態,放鬆下來。」網友「那迦」認為:「很多粗糙的微短劇能精準擊中觀眾痛點。」

對此,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慧表示,很多用戶觀看微短劇是希望得到放鬆和消遣,「觀看時的緊張或催淚,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心理按摩』」。她認為,微短劇的短、平、快制播模式,迎合了普通用戶對短視頻的心理期待,也滿足了用戶對故事的需求,「人們現在習慣用短視頻的方式記錄並分享生活,這些基於社交需求出現的短視頻大多製作並不專業,人們空前地被大量非專業化的視頻所包圍。用戶逐漸對這類短視頻有比較高的包容度」。

影視剪輯博主「時光與你都很甜」分析道:「相較於傳統互聯網影視作品,微短劇的劇情節奏緊湊、演員面孔新、題材不受限。」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副教授湯天甜在探尋微短劇受眾的觀劇動機時,除了認同娛樂消遣、獲取情感共鳴兩大主流觀點外,還提出了三種可能性:「第一,探索新故事和世界觀。短視頻受眾可能對新穎的故事情節和獨特的世界觀感興趣。他們希望在微短劇中發現新的思考方式、觀點和創意,從而拓寬視野。第二,社交交流。短視頻受眾可能會通過與他人分享對微短劇的看法和感受來進行社交交流。他們可能參與討論、評論或與其他觀眾互動,以建立共同的興趣和話題。第三,藝術欣賞。一些短視頻受眾可能將微短劇視為一種藝術形式,對其中的表演技巧、劇本創作、攝影技術等方面進行欣賞和評價,關注劇中的藝術細節,追求更深層次的觀影體驗。」

誰在看?

年輕人為主,向中老年群體拓寬

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佈的《2023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中提到,超過50%的用戶觀看過3分鐘以下的短劇、泡麵番等內容,其中年輕人群佔比近六成。湯天甜說:「年輕觀眾的觀劇需求較為多樣化,更喜歡探索不同題材和風格的微短劇,更加註重劇情的新奇、刺激和趣味性,通常喜歡富有活力和創新的劇情,以及與自己年齡段相關的主題和角色。」

隨着中老年群體快速融入互聯網,不少視頻平台也瞄準該群體製作微短劇,《拜託啦奶奶》《我和爺爺》等作品取得不俗反響。楊慧發現:「微短劇受眾的需求與他們長期觀看的文藝作品風格有關,例如,『甜寵』『霸總』等是年輕人喜歡的口味,而中老年群體更多是看傳統影像風格的微短劇。」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蔣淑媛認為:「如果說年輕人為了緩解工作壓力、追求刺激而入坑微短劇,那麼老年人則是為了解悶,緩解孤獨。」湯天甜進一步解釋,中老年群體更加註重情感的共鳴和生活的真實性,「中老年觀眾通常更喜歡傳統的劇情和經典的主題,例如家庭、友情、愛情和人生價值觀等。他們更加關注劇中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對劇情發展的節奏和深度也有不同的需求」。

微短劇觀眾與電視劇等傳統影像觀眾在用戶畫像、觀劇習慣等方面有何不同?蔣淑媛認為,微短劇受眾以大學生、上班族等年輕人為主;長劇的受眾則根據題材呈現出分眾化的特點,「長劇受眾的觀劇習慣也不再是被動跟隨着電視台『每晚兩集』的節目編排,而是更多選擇『集中追劇』『熬夜追劇』或者選擇『倍速看劇』等模式」。

從題材喜好方面看,湯天甜說:「微短劇受眾更注重娛樂性和輕鬆愉快的觀影體驗,他們傾向於選擇幽默搞笑、輕鬆浪漫或懸疑驚悚等類型的微短劇。而長劇受眾則更關注劇情的深度和複雜性,更喜歡劇情緊湊、人物形象豐滿、情節扣人心弦的作品。」楊慧研究發現:「豎屏微短劇的受眾與短視頻的用戶畫像更接近,橫屏微短劇的受眾則與中長視頻平台的用戶畫像更接近。」

看什麼?

疊加ai,增強體驗

蔣淑媛直言,觀眾對微短劇的質量要求會越來越高:「觀眾不可能持續被低級的、淺表性的娛樂效果打動,更不會被模式化、雷同化的內容打動。」楊慧則表示:「現在『口碑倒掛』的情況已不常見了,收視率高的作品,質量一定是有保證的。作為一種新興的作品形態,微短劇目前能讓受眾簡單便捷地獲得快感,但想要更長遠的發展、避免受眾審美疲勞,微短劇的質量必須得到提升。」不少微短劇用戶也表示觀劇興趣正在減退:「現在看了幾集就沒興趣了,都是套路」「看過不少,但能看完的很少」「預告還挺帶感的,但追着追着就沒興趣了」……

那麼,微短劇該如何走出一條持續發展之路?蔣淑媛建議:「有必要增強受眾觀劇的體驗感、互動性和參與性,在交互敘事、遊戲敘事領域下功夫。」此前,深圳蘇達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曾參與制作知名游影互動項目《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該作品的互動性極強:玩家化身男主角顧易,通過第一視角沉浸式與六位長相、性格各異的女生相識,並與她們展開輕鬆甜蜜的戀愛之旅。魅惑魔女、清純女生、知性姐姐、刁蠻大小姐、性感辣媽、冷艷總裁,與誰走到最後,由玩家決定。該公司創始人、知名微短劇製片人龍京晶表示:「以遊戲、影視融合為依託的互聯網影視,是微短劇發展的一條新路。未來,還會有ai、vr等新技術與微短劇疊加,實現跨界融合。」

湯天甜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打動受眾:「第一,創新故事題材和敘事方式。嘗試探索科幻、奇幻、歷史等新穎的故事題材,或者採用非線性敘事、多角度展示等方式增加作品的獨特性和吸引力。第二,保持精良的製作水準。在攝影、剪輯、音效以及演員的表演技巧和角色塑造等方面精細化處理。第三,強調社會價值和深度思考。通過劇情設置和人物塑造探討和呈現社會熱點話題。第四,強化互動性和用戶參與感。通過線上投票、劇情改編等方式,增加觀眾的忠誠度。第五,跨媒體合作和ip開發。除與電影、電視劇、音樂等領域合作之外,還可以將微短劇進行ip開發,推出相關衍生產品,打造更具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作品。」

楊慧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例分析,她認為該劇脫離了虐戀、甜寵、逆襲等微短劇常用元素,做到了創新,「未來微短劇的發展必然是精品化」。她認為,微短劇的發展同網劇的發展邏輯類似:「大家現在已經不會將『粗製濫造』和網劇畫等號了,但很長一段時間,網劇給人的印象就是『山寨』『粗糙』『成本低』甚至『雷人』等。網劇通過量的積累,吸引一些優質製作公司入局,慢慢做出精品,一些網劇的製作水準比肩電視劇,甚至有電影質感。這些作品得到市場認可後,起到示範作用。大家發現網劇做好了,會有更好的市場反響。微短劇的發展會跟網劇的發展類似,經歷最開始生產主體多、成本低的叢林時期,通過量的積累後,創作者會發現,作品要想脫穎而出,得靠製作質量。」

話雖如此,如何讓微短劇做到精品化,不少從業者表示心裏沒底。深圳蘭心繪製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知名微短劇製片人、導演熊翊帆指出:「現在大家都在呼籲讓微短劇走精品化路線,也出現了製作成本接近100萬元的微短劇,但很多業界同行對此持觀望態度。」

上海衍鈞影視文化傳媒製片人鞠仁曦說:「如果單純從市場角度考量,每一個創作者都希望有充足的資金來完善自己的作品,但投入的資金越多,就會承受更大的風險。高成本製作的精品劇獲得的流量和收益,不一定能夠勝過小成本的短劇。」所以,不少從業者也呼籲政府加大對微短劇的扶持力度,牽頭製作導向正確、種類豐富、製作精良的微短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