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縮水10個億,港片是時候破釜沉舟了


給最後一塊,妄想獨立於大數據時代的自留地,多一點不要錢的支持和關懷。
也給自己多一點,算法之外的自由時間。
作者:金牙
跨年檔的兩部港片《金手指》和《潛行》已經上映二十多日,目前票房均不足5億,票房成績創下港片在內地市場的十年新低。而這已經是2023年最賣座的兩部港片,甚至拿出了中國香港壓箱底的王炸組合梁朝偉+劉德華。
對於看着港片長大、對港片有情懷的觀眾而言,如今港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表現實在讓人嘆息。
每次說到港片的票房頹勢,我們常常聊起的話題是演員青黃不接、類型缺乏新鮮感。娛理工作室拉表格分析了2014年至今這十年港片的發展情況,也在去年和部分中國香港導演聊過他們的創作現狀,發現問題並不止於此。
2018年到2021年這四年的頭部港片票房穩定在13億左右,到2022年降到7億,再到2023年變為不足5億。頭部港片在內地市場票房大縮水近10個億,已經跌回十年前的水平。
港片,是時候破釜沉舟了。
回顧港片這10年,我們發現……
首先回看2023年內地市場上映的港片,10部里8部都有犯罪、動作這兩大港片優勢類型元素。雖然是港片一貫擅長的題材,但拍了幾十年,創作靈感已經陷入枯竭。
2023部分港片票房、類型、主演情況,《金手指》和《潛行》的票房成績為截至1月17日的累計票房
舉個例子,20年前的《無間道》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把卧底元素玩出了新高度,雙卧底的故事都做到讓觀眾深深共情,真正感受到身份與情分之間的矛盾,做出了戲份和看點平衡的雙雄戲。
而如今的港片依舊不乏卧底元素,但故事卻不講邏輯。《潛行》和《掃毒3》均是開篇就把卧底身份公之於眾,反派降智,正派成為工具人,雙方台詞里句句強調兄弟情,但觀眾卻難以被這種流於表面的人設和劇情感動分毫。
在犯罪、動作、警匪這樣的大類型下,如今港片彷彿在ai里添加了兄弟反目、卧底、槍戰、毒販這些關鍵詞作為指令,一鍵生成的劇情,用着相似的人物關係模型,重複着觀眾已經看過n次的故事。
再加上劉德華、郭富城、古天樂、劉青雲、吳鎮宇、林家棟這批演員來來回回的排列組合,每一部犯罪動作片呈現出更加相似的面貌。
圖為娛理工作室在某ai工具里輸入「兄弟情、卧底、販賣毒品、槍戰」四個關鍵詞自動生成的故事大綱
回顧港片過去的十年,必須提到港片發展的一個重要背景:2003年,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其中兩項與電影產業相關: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可視為國產片在內地發行;在香港拍攝的華語影片,經內地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後,可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在內地發行。
這成為香港電影人北上發展的重要契機,一批香港電影的中堅力量投入到合拍片中,而那些在香港拍攝的華語片也把發行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內地市場。
港片擅長的警匪、黑幫等題材勢必要在北望神州時做出一些調整,以適應內地的審查制度。cepa剛開始的幾年,是否有香港版與內地版的區別曾經是媒體關心的話題,而隨着內地電影市場的不斷發展,讓警匪犯罪題材適應內地市場已經變成港片首要選擇。
在《潛行》和《金手指》中,都能看到一些未能盡興表達的部分,比如《潛行》中劉雅瑟的隱藏故事線,《金手指》最後的結局。客觀來說,如今港式犯罪動作片沒有90年代的癲狂與爽感,有創作靈感枯竭的問題,也有審查的掣肘。
2023年最讓觀眾有記憶點的港片反而是黃子華領銜主演的喜劇《毒舌律師》,不但類型是港片清流,票房也是年度黑馬。2022年也是黃子華主演的愛情喜劇《還是覺得你最好》拿下過億票房成為黑馬,被視為港片新希望。
其實回看過去10年的港片市場,會發現喜劇一直也是港片的優勢類型,只是近些年港片漸漸丟掉了自己過往的一些優秀傳統,而只在犯罪動作片上單管發力。
千禧年後,劉德華鄭秀文這對銀幕cp貢獻了《瘦身男女》《孤男寡女》等都市愛情喜劇,2005年之後,葉念琛+鄧麗欣+方力申的組合又發展了新時代的港式都市愛情喜劇,這類作品2015年之前在內地仍有不錯的票房表現。港式賀歲喜劇在10年前也頗受歡迎,《澳門風雲》系列連續三年進入春節檔,拿下不錯的票房。
如今港片給觀眾留下的只會拍警匪、卧底、拿槍指着對方的頭這種印象,有一大原因就是港式喜劇、香港都市題材消失了很久。
其中一個成因還是演員青黃不接的問題。劉德華、古天樂這一批黃金時代成長起來的60後、70後演員還可以演阿sir、演反派大佬,但早已過了談情說愛的年紀。20年前我們可以看40歲左右的劉德華、鄭秀文談戀愛,但20年後難尋新一代演員挑起愛情片大梁。喜劇和都市愛情片比賣場面賣動作的警匪片更需要靠演員,現在港片已經沒有賣座的、有票房基本盤的新演員可依靠。
港片一直在拍警匪,這或許也是延續黃金一代演員電影生命的最優解,是他們當下最適合的戲路。
2019 年 ,中央相關部委頒佈五項利好香港電影業界的措施,其中包括香港人士參與內地電影業製作,不再作數量限制;對於香港與內地合拍片,在演員比例上及內地元素上,不作限制等等。
2019年之前,受限於政策,港片中常有內地演員的身影,內地演員與港片風格是否適配也曾是爭議點。港片起步和發展都早於內地電影市場,以前內地演員也願意在港片里演一個三番往後的小角色。
但2014年到2017年,內地電影實現了從《心花怒放》的單片10億+到《戰狼2》的單片50億+的票房大飛躍,而港片的票房天花板始終沒有突破14億。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過去十年間,內地電影越來越好,港片則逐漸從市場的重要支柱變成垂直賽道。
演男二號,或者演男主的太太、女朋友曾是內地演員在港片中的定位,隨着港片逐漸弱勢,這樣的組合再難尋。如今回頭來看,雖然內地和香港演員的風格融合問題常引發爭議,但內地演員的存在有一大優勢,就是在演員組合上給觀眾提供新鮮感。
如今的港片在演員組合上更純正「港味」了,但新鮮感也沒了。去年的《風再起時》的一個宣傳點是郭富城梁朝偉首次合作,但反覆的排列組合給觀眾一種他們合作了好多次的錯覺,觀眾早已不為此而high了。
政策影響了港片發展大環境、電影人創作靈感下滑、香港本土演員青黃不接、內地演員的參與熱情下降、類型的固步自封這幾大問題變成了一種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鄭秀文、吳鎮宇、吳君如、惠英紅等演員近些年也嘗試了一些更為小眾題材的劇情片、文藝片等等,但票房均不佳。如果從票房來看,警匪犯罪動作片確實是最保險的一種類型,但這個老本還能吃多久?連劉德華和梁朝偉都不賣座的時候,如果還不破釜沉舟,給港片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港片還有出路嗎? 
剛才我們從票房結果出發,分析了港片存在的一些問題。去年娛理工作室在與創作者的交流中,發現港片在類型上的固步自封,還有一大根源是電影人的意識問題。
在國慶檔電影《莫斯科行動》的宣傳期,導演邱禮濤曾告訴娛理工作室,他在電影中加了一場飆車戲,因為根據之前的經驗,動作片不能有一長段時間沒動作,所以要找機會加進去。但是經過暑期檔《掃毒3》的票房滑鐵盧後,邱禮濤做了個反思,他意識到觀眾其實是神秘的,並不一定喜歡動作,如果用去年的方法去做創作,可能在今年的市場已經不適用。
電影人也在努力創新,但很多時候,創作者以為的「新」其實只是在老瓶里加了一滴新酒,而如今觀眾需要的是全新的瓶子和全新的酒。類似《潛行》《斷網》中加入的暗網元素,在創作者看來很新,但是放在販毒、洗錢這些舊故事題材里,這一點點新改不了整體的舊。
某種程度來說,如今的港產片還是在套用十年前成功過的模板,用十年前的經驗去理解現在的觀眾。
去年市場裡頭部港片和內地頭部電影的對比尤為明顯。暑期檔的《孤注一擲》和《掃毒3》都把故事主場放在東南亞,但前者關注了最熱門的電信詐騙題材,在奇觀展現的同時做到故事跟你我生活息息相關,而後者則是換一個地方複製以前的故事套路。跨年檔的《潛行》和《金手指》復刻港片常用的亦敵亦友的雙雄戲模板,在與《年會不能停》的票房pk中敗下陣來,後者同樣是雙男主,但在職場的處境中做出了有趣的人物關係和人設,充滿網感。
如果說內地的頭部電影都在想辦法創新,想辦法貼近當下觀眾,頭部港片始終在講距離你我很遠的故事,曾經還能給大家帶來奇觀感,但這一層魅力不在後,就變得暮氣沉沉了。
導演庄文強曾告訴娛理工作室,他發現現在市場上連《碟中諜7》這樣的動作大片都賣不動了,如今的觀眾喜歡《芭比》《奧本海默》,全球的觀眾口味都在發生變化。他這次編劇和導演的《金手指》就是想做出新意,不用過往港片卧底、槍戰這些傳統元素。
《金手指》目前預測最終票房5.43億,作為兩位巨星20年後再聚首的作品,這不算一個爆款的成績,但是對於一部在敘事上做新嘗試、甚至可以用文藝片來定位的作品來說,這個成績也不算滑鐵盧。
用這樣頂配的陣容來做敘事方式的新嘗試,是需要一些魄力的,這樣的機會也可遇不可求。庄文強透露,他這些年除了創作犯罪警匪動作片劇本,也在寫一些更小型的故事,寫一些發生在其他地方而非香港的故事,甚至在嘗試寫科幻片,但是那些比較小型的故事投資方並不會買單,老闆們還是想讓他多寫一點大型的劇本。
從庄文強的無奈中可以看出,要改變港片現狀不僅要靠創作者的意識扭轉,更要背後的投資者們的支持。老闆們的思維定式可能仍然是觀眾愛看大型動作片,這類題材更保險更容易賺錢。
娛理工作室想指出的是,2022年的《神探大戰》、2021年的《怒火·重案》都是當年的港片票房冠軍,作品質量優秀,也有一些新鮮感,但仍然無法突破15億票房大關。在港片既有的軌道里做到最好,或許也就是這一成績了。2019年《掃毒2》拿下13.12億票房成為當年的港片冠軍,但2023年《掃毒3》僅有2.84億票房,成績大跌,可見觀眾對於港片的ip忠誠度、信任感已經消失殆盡,一旦片子質量出問題,根本無法靠類型和過往積累的觀眾獲得穩定的成績。
從這十年的港片票房變化來看,《掃毒》《反貪風暴》這種系列電影,《別叫我「賭神」》這類情懷ip,都已經「騙」不到觀眾了。
所以,2023年頭部港片還能保持5億成績,未來或許還會降低。與其重複過去,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給類似《毒舌律師》《還是覺得你最好》這樣有新鮮感的小型作品,也有成為爆款和黑馬的可能性,還能給港片培養新一批觀眾。
最近幾年觀眾帶着「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態指出港片的問題,在娛理工作室看來,港片並非沒有出路。
去年香港本土市場出現了《年少日記》《白日之下》兩部現實主義口碑力作,前者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問題,後者被稱為港版《熔爐》《不止不休》,不僅選材好,且拍攝手法和敘事節奏上也考慮到當今觀眾最愛的反轉,是兼具故事深度和觀影體驗的好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作品的監製都是爾冬陞。《年少日記》和《白日之下》的成功,讓大家意識到香港電影在幕後導演、編劇、演員方面仍有新鮮人才,而有經驗的資深電影人們在為這批新人的成長保駕護航。師傅帶徒弟這樣的薪火相傳,正是香港電影的傳統和優勢。
不會有人永遠年輕、永遠抓得住當下觀眾的愛好,但總有人正年輕,與當下觀眾站在一起甚至引領觀眾。
當香港演員青黃不接、類型固步自封的問題成為老生常談,希望有魄力的從業者能夠勇敢地站出來改變現狀。多拍一些《年少日記》《白日之下》這樣的好作品,並且引進內地,讓觀眾看到香港電影的新氣象、新血脈。
新年伊始,期待港片也能萬象更新,以後我們談起港片的時候,想起的不只是警匪動作犯罪類型片,而是想到多元化與新可能。
港片該做出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