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裏海寧貂王魏總的下半生,王家衛沒講完...
分類:娛樂頭條
瀏覽數:3946
1月19日,電視劇《繁花》里「魏總」的扮演者、演員鄭愷現身海寧皮革城,並接過「海寧文旅推廣大使」的任命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寧很多人去往上海發展尋求商機。劇中家族從事皮草生意的「海寧貂王」「皮草小王子」魏總,就是其中之一。他立志要在上海闖出一番天地,哪怕長輩讓他離開黃河路並親自喊話:「到海寧來,一座皮革城等着儂!」,他也不為所動。上海確實有更大的市場,但那座離上海不遠的「皮革城」,恰恰是許許多多的「魏總」們勇闖上海灘的底氣所在。當年,正是靠着水缸、木棍、一把鹽酸、幾台縫紉機起家,幾代海寧人把皮革生意從小作坊做到了浙江名牌。1976年,在海寧隔壁鄉鎮濮院,從3台手搖橫機起步,用一根毛線生產出了第一件羊毛衫。1988年,由政府牽頭,在雙燕路建起30個門面,形成濮院羊毛衫市場的雛形。之後10年,濮院建成10個交易區,成為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基地,養活了10萬人就業。不妨讓我們猜測一下,如果魏總後來離開黃河路,回到皮革城,大概就會經歷皮革城的黃金時代。幾乎各地專業市場都迎來生意最繁榮的時候,「遍地是黃金」。福建寧德人陳家福,揣着打工兩年的積蓄,到上海徐家匯龍華西路開店,租下1/4個門面,賣家紡用品,從江蘇南通的家紡市場進貨,再拉回上海。生意慢慢做大,巔峰時開了22個店,每天流水二三十萬元。南通家紡市場中,像陳家福這樣的經銷商成千上萬。掌握着源頭工廠生產線的老闆們「躺着就能掙錢」。他們找各自喜愛的明星給自家貨品代言,在家紡市場所在的那片農村區域,能找到幾乎所有全國最當紅的藝人大幅廣告。專業市場還是不折不扣的富民產業。老頭老太在家剪線頭每年能收入好幾萬元,開三輪車的師傅在市場各門店間送貨能養活一家人,工廠里工人要吃得好才能出成績、出產量,所以連賣山藥等農產品的都不會錯過這樣一方寶地,價格賣得高,還能賣得快。2011年,陳家福在上海的生意下滑得厲害,一年內門店關了大半。陳全斌那邊情況也不樂觀。線下批發生意越來越難做,老闆們都在琢磨,怎麼趕上新的潮流。陳全斌就選擇大膽嘗試,他找到合作工廠商量,是否能把五分之一的新款做成時尚、年輕的款式?拿貨淘汰特別老舊的款式,主打差異化。4年後,他的店鋪成為市場里時尚毛衣的代名詞。又過了幾年,陳全斌在冷門地段新租下一間門市,租金每年2萬元,這價格很便宜,別人租來大多用作倉庫。他有新的想法,除了針織毛衣,他打算梭織服裝。事實證明,服裝市場的全品類發展是個趨勢,也迎合了市場需求。陳全斌的門面銷量漸成規模,連帶着租金一同上漲,2018年,陳全斌搬走前夕,租金漲到每年每間101萬元。陳家福則更新了銷售渠道。電商經濟方興未艾,他判斷,市場格局將重新洗牌,這是他的機會。陳家福做「一件起拿」的生意。當時電商平台用戶少,網店的創業者跟線下實體店相比,還不成氣候,是市場里的小客戶。陳家福正是瞄準這一群體的需求,專供網銷。事實證明,陳家福踩中了風口。那幾年,他的檔口前一直大排長龍。有一年「雙十一」購物節,他店裡一天收了1000多萬元現金,幾個人合力把保險箱抬到銀行,點了三五個小時。前兩年,面向幾千個網店客戶,他做過一個數據分析,發現部分客戶拿貨數量增長很快,原來,他們都開直播帶貨。剛開始這類客戶佔到20%,過了3個月,這一比例上升到30%,又過了一段時間,一大半客戶都在直播。某些地方,專業市場幾乎支撐不住,相繼開出足療店、洗頭店、餐飲店等其他業態。各個市場內部,新生品牌異軍突起的「神話」少了,原先風光的品牌不幸倒掉的故事倒是多了。無論是推出新品,打造品牌,走產品內容更新的路子,還是投身電商,直播帶貨,嘗試當下更為流行的銷售渠道,都可能投入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卻不見水花。「對原來的體系衝擊是巨大的,練好的功夫瞬間沒用了。」以陳家福的直播轉型為例,為了配合直播節奏,他需要對整條生產線進行調整——圖文電商時代,延長一款產品的上架時間能夠積累銷量和口碑,從而更好吸引消費者;到了興趣電商時代,出貨款式依賴於直播選品,產品銷量與在直播間的露出時間直接相關。「每天都播一樣的,消費者肯定沒興趣,要求我們開發新款速度更快。」一位專業市場管理者告訴我,「很多市場經營戶只有一次機會,若轉型失敗,他們苦心經營十幾年的生意便倒了。」但生意該怎麼做,時代永遠有答案。而這批敢於不斷給出新答案的人,便是我國民營經濟始終保持精氣神的活力源泉。
「《繁花》裏海寧貂王魏總的下半生,王家衛沒講完...」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