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彗星》首演,樹立國內音樂劇創製「上海標準」

今天下午和晚上,音樂劇《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簡稱《大彗星》)正式在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首演。這部被美國媒體評論為「百老匯自《漢密爾頓》之後最具創新性的新音樂劇」,以中外聯合創作演出團隊打造了獨特的上海版本,「闖入」亞洲音樂劇觀眾的視野。

取材於托爾斯泰巨著《戰爭與和平》的部分章節的《大彗星》,最初是2012年在紐約一家新銳藝術劇院登場,當時它是一部小微劇場的沉浸式音樂劇,到2016年,在音樂、表演和舞美等環節都提升後的「進化版」登上百老匯舞台,至於今天在上海揭幕的《大彗星》,則意在讓國內音樂劇從業者、觀眾感受一部「創新性、突破性的新音樂劇」。

上海版《大彗星》之「新」,意味着國內音樂劇創製對接百老匯產業工序,就此對本土行業的「遊戲規則」重新定義。音樂劇《大彗星》出品人、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說:「這次《大彗星》努力嘗試樹立國內音樂劇創製的上海標準:觸達百老匯核心版權,選拔中方創製人才,面向世界組建班底,加強中外交流互鑒,促進國內音樂劇的新一次轉型和探索。」 

1月7日夜晚,前灘31演藝中心的交響樂曲聲未歇,音樂劇《大彗星》舞美置景和裝台技術人員已在等候進場。基於中外工作人員數個月達成的工作默契,複雜的裝台工程在不到一周內完成。在描金紅絲絨帷幔的環繞中,大紅色調的星環狀舞台如火樹銀花般耀眼,觀眾進入劇場的瞬間就彷彿穿越200年的時空,進入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描繪的莫斯科高門巨族的社交現場。

飾演皮埃爾的庫珀·戈丁在排練中提到:「《大彗星》的百老匯版本里我最喜歡它的互動性,『第四堵牆』完全不存在,演員和觀眾作為彼此的一部分共同完成演出。我喜歡這樣親密的演出體驗。」戈丁曾在百老匯巡演版《劇院魅影》中出演「魅影」,也參與了《悲慘世界》《媽媽咪呀!》一系列百老匯經典音樂劇。他的嗓音條件獨特,將皮埃爾的迷茫、深沉和頹廢展現得淋漓盡致。他說:「上海是我夢寐以求的舞台」。

對比百老匯版在相對緊湊的劇場空間里營造觀演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感,在韓國舞美設計師吳弼泳設計的「上海舞台」上,觀眾更直觀的印象是角色們在宛如命運軌跡的星環舞台上不停歇地奔跑。對於不在池座中的觀眾而言,雖然和表演區維持着距離,但把《大彗星》當作一部鏡框式舞台上的音樂劇,它仍然因其雜糅豐富的音樂風格而獨具吸引力。編劇兼詞曲作者戴夫.馬洛伊大膽地讓哥薩克民歌和電子音樂相遇,用爵士主題刻畫1812年的莫斯科花花公子,以古典的慢板打開皮埃爾的內心世界……風格多樣的曲風非但沒有和小說的底色產生衝突,相反,這個時代的詞曲創作者以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和托爾斯泰的對話。

全劇從頭到尾「一唱到底」,唯一的非唱段台詞來自《戰爭與和平》的經典段落,即皮埃爾向娜塔莎的告白:「我如果不是像現在這樣,我如果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聰明、最出色的男人,而且是自由的,我立刻就會跪下向您求婚的。」兩人的命運從此交匯,1812年的彗星劃破莫斯科的寒夜,小說中的娜塔莎和皮埃爾還將承受戰亂和生死離散,而音樂劇《大彗星》在皮埃爾感受着生命充沛的詩意和能量時落下帷幕。

首演之後,音樂劇《大彗星》開啟為期一個半月多達50場的駐演。

  作者:柳青

文:柳青圖:劇組供圖編輯:姜方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