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100斤!賈玲為《熱辣滾燙》的挑戰太勵志,春節檔舍她其誰?

春節檔越來越近,各大影片陸續定檔,在目前已正式定檔的作品裏,前春節檔票房冠軍賈玲新作《熱辣滾燙》,目前討論度最高。

各項數據也顯示《熱辣滾燙》暫時擁有斷層優勢。

與電影一同「官宣」的,還有賈玲為電影減重100斤消息,更將她與《熱辣滾燙》的討論度推向新的高峰,不少網友已經預測賈玲會再拿一個春節檔新冠軍。

《熱辣滾燙》能不能複製《你好,李煥英》的成功,很難有絕對準確的預判,因為票房永遠帶着不確定性,但對賈玲新一輪的嘗試,我卻想先點個贊。

是為她以冒險方式去挑戰新片的勇氣,也是為她再一次抓住了大眾情緒痛點,更是為《熱辣滾燙》想要傳遞的能量,每一份賣點,都很讓人動容。

人,因何而活?

《熱辣滾燙》是一部翻拍作品,原版是日本電影《百元之戀》,在提翻拍色變的內娛,這可能是《熱辣滾燙》唯一一個會讓觀眾產生猶豫的元素。

但看完原版《百元之戀》再看《熱辣滾燙》相關物料,我反而更加期待。這是一個翻拍故事,卻有着非常強的本土化優勢,因為其中的痛點是共通的。

故事講述了啃老多年的女主從頹廢肥宅向職業拳擊手的轉變過程。前半程其實很壓抑,或者說「喪」,後半程的熱血也並非絕對爽片,卻很觸動人心。

主人公面對的高山,是她自己,或者說,是迷茫

在家當肥宅,這樣的日子理論上應該是「快樂」的,不用為生計奔波,不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不用感受疲憊壓力,可以睡到自然醒,也可以通宵打遊戲。

如此不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嗎?

可無論主人公怎麼用「快樂」麻痹自己,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都只能看到「頹廢」,長期無所事事、百無聊賴之後,女主逐漸變得不修邊幅、沒有精氣神。

即使編劇沒有直接點明女主的心態,觀眾也能看到她懶散外表包裹的迷茫。

每天不斷循環的吃飯、睡覺……在繁忙的打工人想像中是安逸輕鬆的,但沒有朋友、沒有愛好、沒有目標追求,如此循環的生活,「快樂」就變味了。

她開始像很多躺平後並沒有真正快樂起來的人一樣,不知因何而活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如果有想要做的事情,亦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支撐,哪怕是遇上喜歡的人,都沒有去愛的勇氣。

電影選擇了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當主人公,因為有父母的包容,女主無所事事亦能活着,連最基本的生存都不用費力去想。

現實中大多數迷茫的人都未必走到這個地步,但每天僅僅為當下生存麻木地循環着,想要快樂卻快樂不起來,想要熱情擁抱生活卻沒有熱情的人,比比皆是。

大家在麻木與頹廢中不斷思考「人為何而活?」、「生命有什麼意義?」,卻在時間流逝中總是找不到出口, 因為,想要打破死水般的牢籠,首先,要變

而「變」,便帶着未知與害怕。

生命,需要「斗」

近年來網絡流行的「躺平」觀念,有人抨擊,有人支持,客觀來說,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將「躺平」生活過得豐富有意義,同樣有力量感。

但有一部分人,其實並不能真正擁抱「躺平」。

很多人的「躺平」,不是出自對生活方式的熱愛,而是被迫的心理安慰,或者對責任的逃避,害怕面對壓力,害怕撐起責任,害怕難預知的嘗試。

為了不面對這些可能存在的挫折,便安慰「我自己快樂就好了」、「不嘗試就不會失敗」、「不必那麼折騰」,結果逃避了「麻煩」,卻又將生活過成了死循環。

想要變,卻不知道如何去變,更不畏懼「變」可能帶來的失敗。痛苦,便層層疊加,自我安慰式的快樂,不斷在崩盤。

這便是《百元之戀》想要引出的社會痛點,亦是z時代年輕人經常自縛的痛點,我們擁有了更好的物質,更好的生活,卻似乎喪失了「生命力」。

在這方面,電視劇《繁花》里的角色與當下對比最為明顯。

90年代,充滿着各種人們從未經歷的變化,人們遠遠沒有當下年輕人般可以安逸地「躺平」,卻在時代浪潮下,散發著令人羨慕的勃勃生機。

汪小姐的不服輸,范總的忙碌鑽營,寶總的冒險挑戰,甚至梅萍的費盡心機上位……觀眾對每個角色的喜好可能各有不同,也未必認可他們的選擇。

但觀眾,絕對會被他們在時代浪潮中博弈的精氣神打動,這些角色像江河中努力向上游的魚兒,你未必知道它上游的目的,卻會被那股子韌勁感染。

《繁花》群像的動人之處,亦由此而來。

而當下,很多處於迷茫中的人恰巧缺的就是這股子與天斗、與地斗、與洪流斗的勁頭,試圖待在原地不動以逃避風浪襲擊,卻發現不動的結果是逐漸僵硬。

已經「僵硬」的人生怎麼遊動?

這是電影想傳遞給觀眾的東西。不同人振奮的點肯定是不一樣的,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首先要做的都一定是燃起生活的鬥志,找到自己的鬥志

是走出麻煩地自我保護區與生活博弈,是從博弈中感受自己還活着的魅力,是從博弈中不斷吸取生活的能量,哪怕要面臨失敗,哪怕挫折坎坷,都值得我們一搏。

我們不必執着於弄明白「人為何而活」,卻要擁有與生活搏鬥的力量,這份能量,在前行與變化中消耗,亦在前行與變化中生長,再不斷滋養着我們的人生。

賈玲的變與不變

從《熱辣滾燙》的故事內核與製作取向,觀眾也能發現導演兼主演賈玲,也有着她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她精準抓取社會痛點的敏銳。

《你好,李煥英》,因親子關係感染觀念,它道出了我們說不出口的愛,呈現了我們執着的暖,也從另一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忽略的愛。

觀眾看完這部電影,或是動情,與是親情和解,各有各的觸動,這份能引發大部分觀眾觸動的魅力,是故事能成在春節檔火爆的根本原因。

而即將上映的《熱辣滾燙》,不是所有人都會有的痛點,卻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在面臨的困擾,是一種說不出口又想要逃避的無力,是對生命的不解。

可以想像,當這份痛點被犀利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時,會有多少刺痛,亦會有多少熱血與治癒,如果能在痛點共鳴後勾起觀眾奔跑的決心,更意義非凡。

做到這些,電影票房,便擁有了天然基底。能夠找到這個痛點並用恰當的故事去與觀眾隔空探討,是賈玲作為導演的成功。

而《熱辣滾燙》里,賈玲在精準尋找社會痛點的同時,也呈現了她自己的「變」:為貼合角色後期成為專業拳擊手的體格,努力減重100斤。

100斤,相當於減掉了一個24歲時的賈玲。

很多網友覺得,這是電影的營銷噱頭,將為電影減重100當賣點,不僅能引發觀眾觀影好奇心,還有利於電影定檔後的話題快速發酵。

不可否認,減重噱頭肯定有營銷方面的考量。

但除了營銷,難道就沒有意義了嗎?有的,而且與電影內核一樣讓人振奮。

於賈玲而言,電影營銷方式可以有很多種,她卻選了一個需要自己交付毅力才能達成的路子,選了一個作為成功導演與喜劇人不需要強行突破的東西。

她本可以待在原地,在自己的喜劇人舒適區不動,可以選其他演員呈現這個角色,也可以去掉角色前期的肥胖設定,保持原版沒那麼強的體型反差。

但她都沒有,而是在挑戰新片的同時,去挑戰一個她多年都沒有成功的減重,嘗試撕下身上的標籤迎接新的變化,不考慮成功與否,只付之行動。

這樣她,真的很像《繁花》里那些與時代博弈的前輩,很像江河裡逆流而上的魚兒,在我們還在猶豫前方的未知時,他們已經果斷前行,徜徉天地之廣闊。

故事裏想傳遞的能量,在故事外由導演親自驗證了,感動翻倍,熱血也翻倍。客觀來說,無論電影是否能成功,這份嘗試與挑戰,都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