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為何能成為慢綜藝的倖存者?

「節目在騰訊視頻播出的熱度比第二季高出很多」。

這是王士願在朋友圈裡對《五十公里桃花塢 3》的真實評價。在慢綜藝市場被唱衰的音浪里,這個話題引發了諸多好奇。

有第二季名場面「尷尬九分鐘」珠玉在前,《五十公里桃花塢 3》開播三期便立即重拾國民級別的關注,成為今年綜藝熱度峰值最高的節目,同時刷新了騰訊視頻站內彈幕互動記錄。

這不禁讓我們展開發問:慢綜藝的最後一個倖存者為何是它?

退場的慢綜藝,進擊的「桃花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綜藝節目時代情緒的現實映射,是特定時代社會潛意識的顯性呈現。

2017 年,在台網綜藝節目不斷在規模、時長、遊戲等方面競相升級內卷,搶奪觀眾注意力的同時,慢綜藝以「黑馬」之姿,進入了觀眾的視野之中。以《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等為代表的慢綜藝抓住了觀眾的疲憊心理,開始在情感治癒上做文章,開拓了新的賽道。它們以清新脫俗的風格在一眾大規模高成本的戶外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取得了亮眼的成績。當年,四大衛視收視前三十的綜藝中,慢綜藝佔到了 4 部。在綜 N 代收視成績突出的情況下,湖南衛視的兩部慢綜藝異軍突起,闖進了 2017 年收視率前 15 的榜單之中。

然而,2017 年至今,由於慢綜藝後期創新動力不足,逐漸展現出了疲軟的發展態勢。一些經典慢綜藝 IP 傳來的告別聲音,似乎在提醒我們:慢綜藝的黃金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被看衰的「田園牧歌」似乎逐漸失去了市場的寵愛,被無情打入冷宮。

但是,從誕生之初,情感治癒和自我內尋就是慢綜藝最核心的競爭力。人們對精神棲息、情感共鳴和文化滋養的渴望從來沒有消失。

社會加速之下,個人原子化和附近的消失使得人們比往常任何時刻都更加需要獲得陪伴和傾聽。在無序和失范的社會之下尋求陪伴感,在疏離和孤獨的人際之中尋求親密感是當代觀眾永恆的情感呼喚。

另一方面,內卷之下社會大眾情緒普遍處於焦慮之中,在「快」中找「慢」,尋求平穩的情緒價值和有益的情緒出口是當今觀眾逃避社會壓力的重要途徑。

因此,大眾的情緒需要為慢綜藝提供了堅實的存在基礎。在綜藝市場中慢綜藝始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不可被替代的價值。

但不可置否的是,近些年來慢綜藝這種節目形態在數量上反而減少了,這和觀眾的需求之間形成了巨大落差。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在於那些被淘汰的慢綜藝普遍缺乏強節目設定和完善的頂層設計,節目的核心創意亮點不突出,長此以往使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相比之下,《桃花塢》從社交實驗的微視角出發,建立了完整立體的人物群像,以性格對撞和社交生活作為節目的主要看點,記錄了性格迥異的明星嘉賓們真實自然的情感生長過程,為節目積累了一大批原始的精神股東。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五十公里桃花塢 3》第三期播出之後,「INFP 會懂王傳君為什麼看到日照金山濕了眼眶」立即衝上了熱搜,引起了一大批「INFP」們的強烈共情。

實際上,自從《桃花塢》第三季播出以來,關於嘉賓們 MBTI 屬性的探討從未停止,觀眾不斷將嘉賓個性與自身性格進行比對,通過在桃花塢中尋找「世另我」的方式來錨定自我身份,尋求圈層歸屬。

1992 年,詹金斯在《文本盜獵者:電視迷和參與性文化》中提出了參與式文化的概念,即受眾不再被限制於單方面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動攫取原文本中的角色資料,並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發揮創作。

MBTI 是繼陶白白的星座運勢分析之後,在各大平台廣受年輕人追捧的一套新型人格測試方法。相比於十二星座等人格測試,MBTI 應用了一套整體性的、結構化的測試量表,通過 4 種維度的劃分,形成了 16 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在《桃花塢 3》中,這種參與式文化的建構就是通過對 MBTI 的討論來實現的。

在觀眾激情對號入座之下,放大 17 位嘉賓的性格色彩,讓多元個性在其中實現和諧共生,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在節目中找到自己成為了《桃花塢》創作的源泉動力。

短短三期,嘉賓們的個性已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浪漫富有創作力和同理心的李雪琴,邏輯性強注重個人空間的觀察者周一圍, 高情商富有洞察力的「攝政王」汪蘇瀧,自信高昂的「快樂小狗」王鶴棣,直言不諱鈍感力極強的「笨蛋美女」孟子義,社恐內秀富有責任感的鳥鳥,忠於自我充滿藝術家氣質的王傳君,敏感纖細的任敏,卷死所有人的領導者敖瑞鵬等等。他們在社區中自覺展開分工,組成了一個和諧的集體。

滿屏飄過的「我也是這樣」、「我太懂這種感受了」是節目組策略實施成功的最好證明。其實,這體現了一種心理學理論——

巴納姆效應。

即觀眾們在節目組創作的相對模糊的個性坐標系中,將自身劃定在某一圈層,並根據該圈層的特點描繪自身,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另一方面,《桃花塢 3》通過之前的觀眾緣積累和自我調侃的解構方式為嘉賓們創造了一個溫和友善的交流場域,為每個人都提供了足夠的情緒釋放空間和相對安全的表達環境。

通過對生活細節的大量保留和社交場景的全面呈現,觀眾們察覺到了在那些「矛盾」背後所隱藏的嘉賓們的心理動因和行動軌跡。

在此之下,在《桃花塢》中嘉賓們得以更放心的做自己,向觀眾展示自己的性格色彩,觀眾得以更清楚的感受社交魅力和節目之間建立起了真實的情感鏈接。

人類的緣分,是早就被宇宙寫在光年裡的劇本

性格差異直接影響了人的社交能力和社交表現,導向了不同的處世態度。

社交實驗作為節目的頂層設計和遊戲規則,是《桃花塢》區別於其他慢綜藝的殺手鐧。人性的幽微複雜和個性之間的差異化賦予了節目天然的衝突感,使其繞過了綜 N 代落入窠臼的宿命,保持着永久的鮮活生命力。

《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80.22% 的受訪大學生有輕微「社恐」。社交難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熱點話題。

根據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對於網絡熱詞「社恐」和「社牛」的熱烈討論與廣泛使用背後映射出的其實是當代年輕人對於擁有交友能力,享受社交生活的需求與嚮往。

《桃花塢》通過在節目中放大社交屬性與比例,為觀眾提供了一部社交觀察史,以豐富多樣的情感樣本滿足了觀眾多重精神向度中的社交想像,為觀眾提供了情感代償。

節目組在第一步放大人物性格色彩的基礎之上,通過巧妙搭配讓嘉賓在自然相處之中產生化學反應,在保持真實的同時,為節目創造了看點,增加了節目的戲劇張力。

另一方面,老塢民之間建立起的真實原生朋友關係為這一季的《桃花塢》築牢了情感基底,為節目中開展交錯複雜的「CP 線」提供了可能。

《桃花塢》的製片人是曾操盤過《爸爸去哪兒》《變形計》《約吧,大明星》《小手牽小狗》等諸多著名綜藝的王士願,自從離開湖南衛視後,他就以幕後老闆的身份參與投資及製作了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綜藝節目。深諳節目創作之道的他在保證慢綜真實感的同時又保證了真人秀的節奏感。

2015 年,王士願以總導演的身份和騰訊視頻做過一檔真人秀叫《我們十五個》,節目中,完全陌生的 15 個素人在極限條件之下來到一片荒地共同生活一年,這個節目用150多個攝像頭,每天24小時不間斷拍攝記錄,並創造了連續一年不間斷直播的先例,這一紀錄至今無人能夠超越。這說明王士願很早就開始對社交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嘉賓建構一個能夠真實呈現自我的環境,激發他們的真實狀態,記錄他們真實的感情變化是王士願創作的黃金法則。

這一季的《桃花塢》開播 4 期就產生了各種豐富多彩的人物關係,體現了人類社交的多樣性。明星聚在一起,社牛社恐各自美麗。玩轉的社交實驗讓每一個嘉賓參與其中,盡顯社交功底,百變的社交關係讓每一個觀眾沉浸其中,盡享社交愉悅。

宋丹丹和張國立是「東亞大家長」的代表。總是 push 別人被罵的宋丹丹,在這一季中收斂了火力和張國立經營起了「爸爸唱紅臉,媽媽唱白臉」的家庭學問。後因高反,兩人雙雙暫時退齣節目錄製時,王鶴棣等人悄悄紅了的眼眶,一聲聲發自肺腑的「丹媽」、「老漢」映射了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中國人和父母的關係:雖然有時候覺得難以溝通,但心底的愛意卻很深沉。

650 電台是個「搞笑小團體」。每個人都會嚮往自己能加入一個小團體,在裏面可以不管不顧的放心做自己。650 電台由《桃花塢》的元老們組成,三季下來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老友的默契。作為桃花塢的「爆梗」生產者聚集地,650 電台在第三季中全新升級為 650TV,甚至擁有了廣告商的獨家冠名。

王鶴棣和王傳君是「三傻」版《爸爸去哪》。經歷了第二季的相處,這兩個「最開始看你不太順眼,沒想到後來關係那麼密」的阿獃和阿瓜演繹出了友情的最高形態。第三期中,王傳君獨自被放逐,王鶴棣騎馬奔赴的場面被觀眾稱為是「懷民亦未寢」的現代重現。

除此之外,在《桃花塢 3》中還可以看到「任敏湯晶媚扯頭花」、「王傳君遇上鳥鳥為 I 做 E」、「孟子義給徐志勝用八張洗臉巾卸妝」、「鳥鳥和汪蘇瀧的籠中鳥 CP」、「孟子義和敖瑞鵬—鐵打的孟子義,流水的 cp」、「神燈一家」、「孟子義提攜周一圍」等等。

為什麼《桃花塢》的 CP 讓人磕的如此上頭呢?

《桃花塢》的成功之處在於完整真實地將人在現實職場和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關係複製到了節目中,通過開展一個個的社交實驗場,探究了人們平日里最關心的人際相處之道,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與觀眾共情。

作為一個非典型慢綜藝,不同於其他慢綜藝執著於建構一個「一團和氣」的完美理想社會,《桃花塢》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從現實出發,還原真實社會生活。雖然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相同的社交處境和相似的社交遭遇會使觀眾與節目中的嘉賓在某一瞬間達成高度共鳴。

第四期中,李雪琴、鳥鳥和王傳君深夜提燈去山裡的小木屋等流星的浪漫,除了天上的星星知曉以外,地上同樣習慣仰望星空的人也能領悟。

《五十公里桃花塢 3》正在通過建構和諧社區,給予觀眾情感共鳴,來緩解社會中普遍的社交焦慮,重新賦予人們進行積極社交的勇氣。

結語:

生活是一座小徑分叉的花園,不同的分岔路口將指引我們通向不同的未來,在行路過程中,勇敢打一個招呼,也許就會遇到同路人。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照亮。重建人和人的親密關係是社會的天性是人類的本能。

如卡爾 . 薩根所說:在廣袤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當中,能與你共享同一行星和同一段時光,是我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