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對「南方小馬鈴薯」的說法過於敏感 | 新京報快評

▲「南方小馬鈴薯」成了熱梗。圖/網絡視頻截圖

近日,黑龍江哈爾濱的冬季旅行多次火出圈。而作為此次旅遊熱潮的主要群體——「南方小馬鈴薯」,也頻頻登上熱搜。

但「南方小馬鈴薯」這個說法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一些網友認為這個說法是對南方人的冒犯,認為這是在說南方人身高不高,「馬鈴薯」的說法似乎也有嘲笑膚色的意味。也有網友站出來說,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歧視性色彩,這就是一種愛稱,是希望通過一種親昵的說法,向南方遊客表達善意。

其實「南方小馬鈴薯」,只是隨着今年冰雪旅遊大火之後,突然躥紅的一種說法。而且似乎也並非只有北方網友這麼稱呼,在一些更早的視頻里可以看到,這個說法很多時候也是南方網友的自稱。

所以,對「南方小馬鈴薯」這個說法不必過於敏感,更不必扣上刻板印象甚至地域歧視的帽子。很難想像,類似稱呼是為了表達一種嘲笑,這種揣測和近期北方城市的實際表現實在是大相徑庭。

比如這兩天新晉的網紅城市哈爾濱,為了招待遊客可謂使出渾身解數。把交響音樂會搬進了商場,人造月亮、熱氣球也開始上場,甚至連哈爾濱工業大學都推出了旅遊攻略。

此外,黑龍江省還特地給海內外遊客發了一封新年感謝信,稱「這個冬天,您的傳揚,把很多龍江人都『整不會了』」,風趣幽默的行文收穫了不少好評。

而「南方小馬鈴薯」正是在這種巨大的熱情之中伴生的稱呼,它是當地人自然的情感流露,硬要說是歧視的話,未免過於苛刻了。

而因為話題設置的天然特性,社交平台很容易催生這類帶萌系色彩的說法,以起到快速傳播的效果。比如用諧音、美食來指代地域等。這些說法也許不夠嚴謹、雋永,但本質只是一種玩笑,對它進行深文周納似的解讀,可能就離題太遠了。

由此看來,「南方小馬鈴薯」火出圈,本質上展現的是一種非常令人欣慰的畫面。南北方的人們,在這個冬日裏其樂融融地相處。若對一個詞上綱上線,用惡意去揣測彼此,最後可能導致一場熱熱鬧鬧的旅遊盛宴,滑向一地狼藉的窘境,這恐怕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南方小馬鈴薯」的說法引發一些爭議,其實也反映了網絡語言的某種困境——網絡梗的熱度是有限的。當一個詞被頻率過高、鋪天蓋地的使用之後,難免也會讓一些人感到疲倦,這也屬於正常現象。

但是,人們不必在南方北方之類的話題上製造緊張的氛圍,將輿論導向一種地域對立。相信大多數到達北方的遊客,聽到的稱呼大概率不是網絡梗,而是「先生」「女士」「朋友」「兄弟」「大妹子」等等。稱呼有很多種,但內里的熱情是不變的,無論東西南北,人們都應該相信對方的善意與真誠。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