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國產電影為何「叫好」又「叫座」?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朱浙萍

電影市場持續回歸繁榮。1月1日國家電影局公布:202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549.15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460.05億元,佔比83.7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2.99億。這是疫情以來中國電影年度票房首次重返500億元高位。觀眾真金白銀花錢買票的認可,是我國電影市場強勁復蘇的最好證明,極大地提升了中國電影市場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國產片一騎絕塵,包攬了國內票房前十,全面壓倒進口片。《滿江紅》《流浪地球2》《孤注一擲》《消失的她》等一批國產影片,類型豐富,題材多元,或關照社會現實,或聚焦傳統文化,或彰顯一流製作水平,滿足觀眾多元觀影需求,吸引不少影迷「二刷」「三刷」。 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展現中國電影市場的活力,也讓我們看到了觀眾對講述本土故事的國產影片的青睞。

近年來一些備受追捧的國產電影,都將鏡頭對準了本土的現實主義題材。比如《孤注一擲》,聚焦網絡詐騙等跨國犯罪活動,掀起「全民反詐」熱潮,強烈的話題性成為影片「流量密碼」;《消失的她》憑藉對女性話題的深刻洞察,以及暴力性社會事件的議題深挖,被喻為「戀愛腦治療處方」;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八角籠中》挖掘小人物故事,塑造了一批動人的草根人物形象。

這些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帶着對社會現實的體察,對個體情感的書寫,成功引發觀眾的高度探討和情感共鳴。電影是一個時代最直觀、最鮮活的藝術呈現。這些影片票房大賣,熱議不斷,證明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用精誠的態度創作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影片,不愁沒有市場和口碑。

有的影片從現實土壤中挖掘富礦,有的影片則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以唐詩為媒介,用浪漫主義手法展現大唐盛世,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改編自古典文學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用當代視角重新詮釋「中國人自己的神話史詩」 。讓人驚喜的是,這些影片用「硬核」的製作水準和特效技術,支撐起了文化表達,極大豐富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瑰麗想像,這也是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進步的體現。

這些影片票房口碑雙豐收,給人的啟示是,對於電影行業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來不是故紙堆,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堅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能喚醒流淌在國人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顯現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也將是中國電影打通國際市場的底氣所在。

中國電影走到今天,體現了充沛的市場活力和可持續創新能力。不過,仍需意識到,目前中國的電影市場整體還處於一種恢復期。2023年的電影票房相比過去三年大幅上漲七成,但仍未恢復到2019年642.66億元的高峰。

值得欣喜的是,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元旦檔電影票房達15.33億元,創造了新的元旦檔票房紀錄,也讓我們對2024年電影市場有了更高的期待。紮根中國人自己的歷史與現實,用心用情講好每一個故事,在電影工業化道路上一步步闖關奪隘,相信中國電影定能創下更多「破紀錄時刻」。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