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進廣東,鏗鏘印記!10組數據,致一起拼過的2023

時光奔流不息,2023年步入尾聲。這一年,廣東向新而行,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留下一系列鏗鏘印記。gdp領先、消費活躍、外貿拼勁、投資強勢……連串宏觀經濟數據,映射出廣東經濟的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數據視頻欄目「信心有數」用10個廣東經濟小數據,描摹高質量發展之路,致一起拼過的2023,給新的一年,以啟迪,以信念,以光明。

地區生產總值

總量領跑全國

96161.63億元,這是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gdp),經濟總量繼續居全國首位。具體來看,廣東第一產業增加值3820.31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38008.92億元,增長4.0%;第三產業增加值54332.41億元,增長4.8%。與同期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35365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02993億元相比,廣東在第二、第三產業的貢獻佔比均超過十分之一。

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自身發展基數大,每一個增長點都來之不易。在此背景下,廣東前三季度gdp依然取得4.5%的同比增速,與2022年同期2.3%的增幅相比接近翻了一番。

暨南大學財稅研究所所長、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森平分析認為,2023年,廣東經濟的穩健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再次證明了其作為國家經濟引擎的核心地位,展現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和廣闊的未來潛力。

投資發力

堅持製造業當家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新動能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11月,全省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21.4%,遠超全國均值(10.5%),彰顯廣東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的積極轉變。

在2023年11月舉行的第二十一屆廣州國際車展上,新能源汽車牢牢佔據「c位」。這些搶盡風頭的國產新能源汽車,幾乎每4輛就有一輛是「廣東造」:1—9月,廣東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達177.17萬輛,在全國總產量中佔比躍升至29.09%。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11月,廣東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產品產量分別增長85.3%、21.8%、17.4%。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廣外國際經貿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小麟認為,投資是反映對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發展預期。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21.4%,多個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可以看出全社會投資積極性較高。董小麟預期,工業投資的大幅增長,將帶動後續整個工業增加值的提升及製造業增長,對廣東經濟的支撐力度進一步加大。

金融賦能

護航產業發展

不論是企業加大投資,還是製造業強省、科技強省建設,都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金融業增加值9490億元,佔gdp比重約10%;全省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累計2.9萬億元,增量居全國第一;境內上市公司數、赴港上市企業數均居全國第一;保險資金累計投資廣東2.34萬億元。轄內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47%,低於全國38個基點,廣東融資成本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二級巡視員劉凱文表示,廣東金融業發達,金融資源豐富,能為各類經濟主體提供優質高效、全球一流的金融服務。劉凱文還透露,目前在粵外資金融機構數已突破300家,廣東港澳銀行營業性機構數量居全國第一,充分說明了廣東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強大吸引力。

楊森平也指出,2023年廣東在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上的領先表現,加上較低的融資成本,不僅展示了其金融市場的成熟度和效率,也為地區經濟的穩定增長和企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金融支持。

吸引外資

「朋友圈」再升級

廣東經濟的外向型特徵顯著,穩住外貿外資是推動廣東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之一。2023年1-10月,廣東全省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429.6億元,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7240個,同比增長53.3%。同期,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870.1億元,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947家。不難看出,廣東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全國比例近一成半,新增外資企業超四成選擇落戶廣東。

「投資粵港澳大灣區有機會、有項目、有動力、有錢賺。」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上,廣東用如此「接地氣」的表述,向全球投資者喊話。這場大會,最終共達成投資貿易項目859個,總金額超2.24萬億元。

楊森平表示,2023年廣東省在實際使用外資方面的顯著成績,不僅證明了其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窗口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其經濟體系的包容性、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表示,縱觀全國幾大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大特徵在於,延續廣東外向型經濟實力,並着力發揮制度優勢,更好服務於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接下來可以通過提高要素密度、縮短流動距離、減少市場分割、促進機制聯動等措施,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市場。」

外貿大省

業態穩中提質

從企業包機組團出海搶訂單,到各地市主官率團帶隊出訪開展經貿考察,再到「中國第一展」廣交會鏈接全球機遇,廣東用實際行動推動「五外聯動」高質量運轉。

2023年前11個月,廣東外貿進出口總值7.52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近兩成,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第一。分類來看,前11個月,廣東一般貿易、保稅物流進出口增長,比重提升——進出口額分別為4.32萬億元和1.32萬億元,增長4.4%和8.1%,占廣東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2.6個和1.4個百分點至57.4%和17.5%。加工貿易進出口1.77萬億元,佔23.6%。

廣東外貿在努力穩規模的基礎上,正全力創新打法、優化結構。1-11月,「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表現尤為亮眼,分別增長3.1倍、18.1%、27.5%。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認為,今年以來,廣東「新三樣」出口延續強勁增長趨勢,未來,廣東在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方面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也能為外貿進出口提供持續動力。

消費活躍

內需潛力釋放

裊裊煙火氣,「點燃」消費潛力。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4萬億元,同比增長5.6%。與同期全國社消零總額42.79萬億元相比,佔比超過10%。2023「福布斯中國·消費活力城市榜」全國消費活力城市20強中,廣、深、佛、莞榜上有名,廣東上榜城市數量居全國各省份之首。

2023年以來,廣東打出一系列促消費「組合拳」,出台進一步提振和擴大消費若干措施,提振消費信心,釋放內需潛力。在董小麟看來,廣東社消零總額與同期全國數據相比,佔比超過十分之一,由此看出,廣東消費力保持了對全國經濟的突出貢獻。

文化繁榮

產業體系健全

隨着經濟持續恢復向好,文化市場供需潛能也在加快釋放。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企業營業收入16349.9億元,佔全國比例近兩成,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5.7%。其中,數字出版、互聯網遊戲服務等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798.0億元,增長10.3%,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4.6個百分點。

如今,廣東正着力打造數字文化引領地、文化創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範地。為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廣東省培育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數字創意產業營業收入突破6000億元,其中遊戲產業2700億元,動漫產業750億元,數字創意重點技術有效發明專利量突破2萬件,新增10家以上上市遊戲企業,培育或引進1—2個國際頂級電競賽事等多項目標。

暨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鄭煥釗指出,與廣東從「製造」大省向「智造」大省的轉型相順應,文化產業也呈現出與科技融合不斷加強的趨勢,文化科技新興業態不斷湧現,數字內容產業比重逐步提升。

旅遊復蘇

多元業態融合

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全省接待遊客5.04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了43.6%,旅遊總收入6922.6億元,同比增長1.1倍,接近2019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五一」、端午、暑期和中秋國慶,全省接待旅遊人數和實現旅遊收入都達到了2019年的水平,全省出遊和接待遊客數位列全國第一。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黃錫忠表示,2023年以來,廣東大力實施文旅促消費「七個一」舉措、舉辦文旅消費季活動等一攬子措施,全省文旅經濟呈現「供需兩旺、加速回暖」的良好發展態勢。他還指出,當前,廣東正積極把握國內和世界文旅加快復蘇機遇,推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升級,激發文旅市場創新創造活力,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省。

農林牧漁

夯實三農基礎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廣東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也在加快構建。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0.64萬億元,同比增長5.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2023年以來,廣東狠抓糧食生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林業漁業產量較快增長,海洋牧場建設穩健起步。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萬忠看來,一系列變化的背後,鄉村產業成鏈成體系的趨勢明顯。

「廣東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向兩端延伸,近來已觸及前端的種業,農產品加工業也有長足發展,這些都可成為促進農民增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的有效渠道。」萬忠認為,未來,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工作可進一步發力,助力農業產業實現「用集裝箱運進來,用天平賣出去」的附加值提升,使發展成果進一步惠及廣大農民。

向海圖強

再造「海上新廣東」

1963個島嶼、42萬平方公裏海域、14.90萬公頃沿海灘涂……得天獨厚的「藍色家底」,讓海洋經濟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經初步核算,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355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8%,高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名義增速0.5%,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4.1%。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

與此同時,廣東海洋科技創新水平穩步提升,海洋科技成果日益豐碩。2022年全省海洋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氣及礦產、海洋藥物等領域專利公開數近2萬項,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廣東製造業在海洋經濟結構中的『當家』地位得到體現,海洋經濟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海洋強國建設實驗室」執行主任向曉梅認為,推動海洋產業優化升級,要繼續加強科技引領,加快數字化、集群化及融合化,推動海洋產業實現更大發展。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南方智媒科技

策劃:王衛國 鄒瑩

統籌:凌慧珊 張純 

數據採集分析:李偉鋒 麥潔瑩 張雨亭 沈紅媛 實習生 黃曉淇 周惠琪

設計、動效:歐陽靜 甘丹 林泳希 何欣 鄧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