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屏紀實電影《煙火人間》定檔,看509位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一部由509位普通人「共同主演」的眾創電影是什麼樣的影片?

近日,豎屏紀實電影《煙火人間》發佈定檔海報,預告將於2024年1月13日全國院線上映。

海報以「時代的切片」為主題,如圖所示,一條「歸鄉之路」呈螺旋狀延展,一位中年遊子拎着行李、身背巨大的棕熊玩偶走在回家的路上。炫彩斑斕的畫面中,卡車、貨車、漁船等交通工具在各個切片間穿梭,串聯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卡車司機、漁民與建築工人等來自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普通人散落在路上。他們共同構成了這個精彩紛呈、熱氣騰騰的時代,一點點揭開了這部紀實電影的面紗。

影片呈現了一幅背井離鄉、奮力拚搏在社會生產一線的當代中國人群像:他們在田野上、在工廠里、在運輸途中、在鋼筋水泥間,體驗着生命的酷暑與寒冬。地域和職業雖千差萬別,但返鄉團圓是他們共同的期待:唯有悲歡離合,值得年復一年。 

另類豎屏電影的「冒險」創新

從5萬條素材中,挑選出800多段生活影像

讓509個普通人做自己「生活的導演」

《煙火人間》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為什麼會採用豎屏的方式呈現?據介紹,這部影片突破了大多數眾創電影的原有形式,放棄了影像徵集的過程,而選擇了在海量的ugc視頻庫⾥打撈現存的紀實影像,再剪輯成一部「另類」的豎屏電影,對於主創團隊而言,也是一次非常冒險的嘗試。

影片創作過程歷時一年,從快手平台的5萬多條素材中挑選出800多段廣大普通人鮮活、生動的生活影像,這些影像出自509位「素人」之手,質樸與新奇、歡樂與淚水兼而有之,共同構成了千千萬萬當代中國人的真切寫照,呈現了大銀幕上從未見過的人生百態、當代中國。

導演孫虹稱:「這些『自己記錄自己』的用戶影像,與傳統紀實影像的特性有所不同,擁有比真實更真實的⼒量。 」

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高度肯定了影片中這種真實的力量,稱其為「普通人共同書寫了一部鮮活生動的平民史詩」,并力贊本片在視聽上的創新:「打破傳統視聽的規則與束縛,為紀實影像在移動互聯時代的生產與傳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創新觀念。」

平遙國際電影展創始人、著名導演賈樟柯也對影片的開創意義表示肯定:「第一次看到《煙火人間》,就讓我注意到了它的『當代性』,這個影片本身是非常具有當代性的實驗意義的,它代表着新的表達方法和生活方法。」

暖心賀歲

看見熱氣騰騰的真實中國

《煙火人間》雖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底色明亮,基調溫暖。牧民和自家養的羊「人羊搶食」;種水稻的農民對着滿目豐收稻田戲稱「這是我打下的江山」;漁民嘗試把比小鷹還大的魚喂進魚鷹的嘴裏;「卡友圈」中以廚藝著稱的卡車司機在發動機里煮雞蛋,建築工人在工地上表演炫技的「體操單杠」,挖掘機司機操縱機器控制手機按鍵……類似的鮮活人物與逗趣場景,在影片中俯拾即是,真實、充滿煙火氣的幽默,帶來驚喜連連。

跑船人一年365天在貨船上度過,自嘆可以一邊做飯一邊欣賞河面風光好幸福;建築工人在水泥地上練字,一筆一畫寫下「天道酬勤」;卡車司機不遠千里,將素不相識的遇難卡友的車開回老家;年邁的奶奶在團圓飯上用臉盆逐個「沒收」晚輩的手機……平凡生活中種種溫情時刻,令觀眾眼含感動的熱淚,恰合歲末年初的賀歲氛圍。

「每個⼈都必須要⾯對⽣命中的苦難,真正的英雄在苦難中仍不失勇⽓、不忘⽣命中的美好。」在導演孫虹看來,《煙火人間》的主角們是一群「平民英雄」,甚至可以說就是本片的聯合導演。

孫虹介紹稱,《煙火人間》以原生態的芸芸眾生構成了一部難能可貴的影像備忘錄。他們是常常被大銀幕忽略的「小人物」,是數量上的大多數,卻是注意⼒上的少數。這些無比樸實卻生命力蓬勃的面孔,是大銀幕上稀缺的更具體、鮮活、也更動人的形象,呈現了生活的更多可能,讓我們可以看到國人的生活百態,從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多重新出發的力量。

「書寫平民史詩」

為觀眾傳遞熱愛生活的力量

「作為紀錄片⼈,呈現真實中國的⼀個切面,關注每⼀個⾝處其中的⼈如何在迅速變遷的時代洪流中安身立命,是我們創作的初衷。」提及主創團隊的初心,導演如是說。

而把普通人的真實生活送上大銀幕,讓普通人成為電影的主角,讓世界看見他們的光芒,也是《煙火人間》主創團隊的初衷之一。搶先看過電影的觀眾給予了主創肯定的回應:「用老百姓自己的第一人稱視角,記錄下國人生活里,一直在身邊卻從未真正了解的點點滴滴,比擺拍的影像更真實,也更動人。」

「看完特別想好好生活」「真的看哭了,感受到了每個人熱愛生活的心,所以自己也想熱愛生活」「我們或許覺得自己平凡暗淡,但在遠方的人眼中,你是一道光芒」「看《煙火人間》,就像看自己的故事,看和你我一樣的小人物如何看待笑與淚,如何認真說」……當這些平凡的故事被擺上大銀幕,也感動了很多觀眾,大家真情流露,為影片鼓掌。

因為在「豎屏電影」形式上所做的創新嘗試,以及內容上實現了讓509位普通人作為「主演」登上大銀幕的創舉,影片獲得第十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創新紀錄片獎」,並先後作為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開幕影片及第十八屆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的閉幕影片亮相。

采寫:南都記者 吳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