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早期作品回顧, 你們看過幾部

成龍早期作品很多,這裡小編給大家回顧成龍早期經典影視作品,你們看過幾部?

1954年,他在香港出生,原名陳港生,父母后來在法國駐香港大使位於太平山的住所找到了廚師和家政的工作。1960年,他的父親移居澳大利亞堪培拉,在那裡的美國大使館工作,後來母親也很快跟着去了,只剩成龍一個人留在香港。

大家覺得他是一個很不安分的搗蛋鬼,需要管教,於是他的父母把他送進了中國戲劇學院,這是一所寄宿學校,教授學生唱歌、摔跤、跳舞和功夫,為他們前往北京謀生做準備。

十年來,成龍一直在學校里練習剪刀腿、翻筋斗和舞台表演,每天從早上5點練到晚上11點。在學校的生活不容易,紀律懲處也是常有的事,但這無情的訓練生活,給成龍奠定了他事業的基礎,他不僅完全掌握了身體上的技巧,後來還和同窗的尖子生們組成了一個團隊,也就是之後聞名的「七小福」。

七人組裡的元龍,也就是後來的洪金寶,當時他的腿還摔斷了,卧病在床,胖了許多。洪金寶把自己功夫動作的編排技術,帶到香港迅速發展的動作片產業中,使得自己的舊時同窗可以有一學一。

成龍便是其中之一,他好幾年都徘徊在武打片這個產業的邊緣,當過特技演員、演員、動作指導,只要一有機會,任何崗位都會去做,早些時候,他甚至演過鏡頭背景里的屍體。

他在《龍爭虎鬥》(1973)中短暫亮相過,片中他的脖子被李小龍扭斷了。直到與獨立製片人吳思遠合作之後,他才找到自己的位置,開始把他後來因之聞名的功夫喜劇的風格,與一連串的邪惡頭目融合在一起,拍出了第一波熱門大片——《蛇形刁手》(1978)和《醉拳》(1978)。

《蛇形刁手》(1978)

李小龍是壓力下優雅的化身,像樂隊指揮一樣控制着打鬥的節奏,而成龍則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即興的攀登者,他會一邊倒退一邊思考,避開打擊,用沿途碰巧撿到的任何日常物品製作武器。觀眾都很買賬,我們現在依舊買賬。到了25歲左右,成龍終於成了明星,他再也不用扮演背景里的死屍了。

他成為了香港巨星。七十年代末,幾乎就在他鞏固了自己在國內的聲望之後,他就像李小龍那樣,把目光鎖定在征服美國上。

他早期在這方面的努力——《殺手壕》(1980,與《龍爭虎鬥》的導演羅伯特·高洛斯合作);哈爾·尼達姆執導、伯特·雷諾茲主演的《炮彈之路》(1981),他在片中飾演一個喜劇角色——在商業和創作上都很令人失望。成龍習慣於香港拍攝中那種流暢的現場即興表演的氛圍,現在因缺乏即興表演的機會而感到束手束腳。

儘管如此,他還是從美國遠征中帶回了一些東西。尼達姆從1978年的《賣命生涯》開始,在片尾放上拍攝花絮,給觀眾留下了一種幾乎參與到現場的感覺。

成龍借鑒了這一理念——他在《龍少爺》(1982)之後的每一部電影,都加上了那些因台詞和表演不佳而沒過的鏡頭,經常能看到成龍在一次表演失敗後痛苦地縮成一團——鞏固了自己與觀眾之間親密而愉快的關係。

《龍少爺》(1982)

在這段時間裏,成龍也開始超越傳統功夫電影的隱喻,這其中的關鍵是他與編劇鄧景生近三十年的密切合作,他們的第一次合作是《師弟出馬》(1980)。

成龍和鄧景生向好萊塢尋求挑戰和靈感,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奪寶奇兵》(1981)激發了成龍的靈感,讓他創作了十九世紀海上警察對抗海盜的——《A計劃》(1983),這部電影展現了成龍投身於對置危險於不顧的特技表演的新決心。

《A計劃》(1983)

尚不清楚鄧景生是否出演過將成龍介紹到美國的默片喜劇,但毫無疑問,從這位明星的啟航,到後來擁有不俗的影響力,兩人均有合作——《A計劃》中懸掛的鐘面是對哈羅德·勞埃德的《安全至下》的致敬,《A計劃續集》(1987)中從房屋前院掉下去的笑料又參考了巴斯特·基頓的《船長二世》。

動作片《威龍猛探》(1985)從紐約拍到了香港,由詹姆斯·格里肯豪斯執導、格里肯豪斯和鄧景生聯合編劇,這部電影並不順利,在此之後,成龍和他最喜歡的編劇鄧景生萌生了製作他們自己的警匪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