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與其說是父親渴望兒子成才, 在社會上立足, 不如說是自己在追求理想中的「自我」

《地球上的星星》是由印度國寶級明星阿米爾·汗執導的一部影片,故事圍統者有閱讀障礙的小主人公伊夏展開,引發了人們對干孩子成長與教育問題的深思。在達部影片中,人物個性鮮明,畫面色彩豐富,意象內涵深刻,音樂富有節奏。影片刻畫了「產父」與「慈師」的對立形象,真正從事件矛盾點上剖析了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所折射出來的教育觀,是影片最大的閃光點所在。

影片中的父親,作為家庭大權的堂握者、孩子生活的監護人,穿插出現的鏡頭次數很多,並且每次的出場大都顯露着憤怒和煩惱,令人倍感壓抑。 這個父親是大多數父親的典型代表,即非常熱切地希望孩子為自己爭光,是典型的「愛之深,責之切」式家長。影片對於父親形象的刻畫,既粗糙又細膩,既鮮明又隱晦,導演不僅從細節、動作、面部表情上着重點綴了人物,而且還通過對比的方式,一步步引導觀眾對父親的形象進行重新認識:與其說是父親渴望兒子成才,在社會上立足,不如說是他在追求理想中的「自我」。

影片中,父親第一次出現,是伊夏與他人發生打架行為,對方家長上門質問。 導演從伊夏的視角進行拍攝:嘈雜的吵架聲、半掩的房門,讓人感到一絲害怕,仰視的拍攝角度中,父親的身影高大威嚴,面部表情凝重,雙手插在腰間,不等孩子解釋前因後果,伸手就是一巴掌。 質問者走後,父親更像是「怨婦」一般,抱怨着孩子的不堪,言語間充滿恐嚇······這時,鏡頭裡分明出現了一個魔鬼般的父親,然而在伊夏心中,這個人卻依然是他最愛的爸爸。 當父親收拾行李準備出差時,伊夏急切地詢問父親的去處,父親淡淡回了句「再也不回來了」,這讓伊夏十分害怕,他不停地道歉,希望通過自己的懺悔彌補可能失去父親的悲哀。 然而當他得知父親只是出差的真相時,怒視的雙眼裡充滿了受到大人愚弄後的悲憤。另外,導演在處理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關係時,還會採用一些隱晦鏡頭,例如,伊夏逃課時,看到一個孩子坐在父親肩上愜意地吃着雪糕,畫面溫馨而自然,但此時的伊夏卻是孤獨一人,如一隻出逃的小鳥般茫然失措。 通過這一對比,表現齣兒子渴望得到父親的重視與關愛,從側面傳達出父親對兒子心靈的忽視。

影片對於父親形象的塑造是立體而真實的。 他表面上是一個冷漠、霸道、不友善的「嚴父」,然而心底里卻也藏着無限的溫柔和愛。 父親出差回來坐在沙發上看報紙,伊夏很開心地撲進他懷裡,這時父親第一次表現出溫案的情愫,寵溺地撫摸着孩子,露出幸福的笑臉。父親帶給伊夏和哥哥的禮物也是一樣的,在父親的心目中,他們都是自己最親愛的孩子。這裡,導演很難得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父子情深圖」。 甚至到後來,父親發現兒子偽造請假單時,憤怒的表象下更多的是對兒子的擔心,怕兒子「路上不安全,出了事怎麼辦,同時又害怕兒子養成撒謊的壞習慣」。 電影的轉折點也隨着這份溫存緩緩出現了,父母一起去見伊夏的老師,被告知伊夏是有障礙的,那一刻,父親護犢心切,他堅持認為這是由於班級人數太多,老師為逃避照顧孩子的責任而對自己孩子的污衊,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呼喊,是為兒子「打抱不平」。 然而很快父親還是屈服了,他淡淡的一句「或許他需要其他的幫助」,把孩子無情地拋給了現實。

在伊夏的夢中,火車意象的出現,代表了離別,既表明他要去遠方的寄宿學校,也是伊夏與快樂訣別的轉折點。 而這時的父親,卻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酷,他把伊夏放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顧孩子的痛苦和惶恐,頭也不回地開車走了。伊夏望向窗外,鏡頭捕捉到了一幅「母鳥餵食」的景象,表達了他對家庭關愛的渴望。 好在伊夏是幸運的,他雖然有一個情感麻木、深陷世俗的父親,卻遇到了一個能真正開啟他人生精彩之路的好老師——尼克。 尼克老師說:「人類是瞎的,對美麗和情感都沒有感覺。」的確,父親看不到孩子的繪畫才能,看不到孩子的奇思妙想,當孩子的表現與世俗冷酷的社會格格不人時,便對孩子作出了一無是處的評價。

整部影片的矛盾高潮,是尼克老師來到伊夏家中,發現伊夏誦讀困難。 當父親不加掩飾地表現出對伊夏的憤怒以及對哥哥的讚賞時,尼克老師採用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以怒制怒,逐漸讓父親認識到了對待兒子的問題。這時,父親眼皮低垂,有了一絲愧疚和自責。 然而父親很快又回到了現實,他把理想的「自我」寄托在兒子身上太久了,伊夏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無法立足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為此,西裝革履的父親還故作傲慢地向老師表明,自己是關心兒子的,雖然他沒有擁抱過兒子,沒有說過一句「我愛你」,沒有一句鼓勵的話語······這是一個父親最後的內心防線。 直到尼克老師講出了那個關於「傷害」的故事,父親終於繳械投降了。 他開始真正接受伊夏與其他孩子相比有點特殊性的現實,並積極發現兒子身上的優點和特長。當父親從樓梯上緩慢地走下來時,看到兒子在閱讀,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淚。 影片的最後,父親真正釋懷了,看到兒子的表現,他動情地鳴咽起來,這是一個父親最深切的愛子柔情!其實,兒子重新開懷大笑,慢慢地成長,也正是父親真正開心、得到心靈「成長」的時候,只是父親的「成長」更值得我們反思。

阿貝爾·岡斯曾說,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 父親形象的塑造,不正是靈魂的寫照嗎? 父親從一開始到後來的轉變,既是對教育態度的轉變,也印證了父親的「成長」。其實,每一位父親,都是嚴慈相濟的,也是需要成長、需要被理解的。同時,父親也應該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關愛孩子,而不要成為孩子眼中高大卻無法接近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