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受害人》:年度驚喜,國產現實主義劇集的又一高峰

作者 / 周燚

截止目前,在筆者今年最喜歡的國產劇名單里,《不完美受害人》名列第二名,第一名是《漫長的季節》,第三名是《狂飆》。

筆者個人給《不完美受害人》的分數是:劇本9分、導演審美8.5分、選角和演員表演9分、整體8.8分。這個劇是疫情期間拍攝的,可以看到劇中很多演員還帶着口罩,受條件所限有很多室內的戲份,但導演的鏡頭很講究,把室內戲也拍得很好看。

當一個導演拿到一個好劇本時是十分興奮的。導演楊陽表示:當時看到高璇、任寶茹兩位編劇寫出如此優秀的劇本後,立刻停掉了自己手中正在推進的項目,一心一意地撲到了《不完美受害人》這個項目中來了。

選材和定位

資方對《不完美受害人》的定位是「時代洞察話題劇」。從選材來講,《不完美受害人》是國產劇中很難對標、題材鮮見的品類。

歐美劇主要分劇情類劇集和喜劇類劇集兩個大類。《不完美受害人》這種品類在歐美劇的劇情類劇集中較為常見,尤其是集數較短的限定劇(迷你劇)。

BBC、HBO等平台生產項目,不以播放數據為絕對指導,這種題材雖然可能在傳播度上不算最大眾的品類,但容易拿獎(比如艾美獎、英國電視學院獎),《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拿到了第54屆台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劇集。

在形式上:因為限定劇的集數不長,對演員檔期的佔有時間整體不算太長,很多大牌演員願意參演這樣的劇集,如邁克爾·基頓主演的《成癮劑量》、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東城夢魘》、伊麗莎白·奧爾森主演的《愛與死亡》。《不完美受害人》最初走的是網劇備案,但最後發行到了北京衛視、東方衛視兩個電視台,同步愛奇藝播出,是網劇可以上星後的第一部台網同步播出的劇集。從傳統電視劇的角度,29集不算很長。

在演員年齡上:這種品類的劇集偏成人向、熟齡向,主演年齡偏中年,如凱特·溫斯萊特出演《東城夢魘》時已46歲、妮可·基德曼出演《大小謊言》時已近50歲、蔣靜雯出演《我們與惡的距離》時45歲。《不完美受害人》中的幾位主演,周迅現在49歲、劉奕君現在53歲、陳數現在46歲、董潔現在43歲。

在創作素材上:歐美這種品類的劇集通常是改編自「社會真實案件」,如《愛與死亡》就改編自美國德克薩斯州家庭主婦坎迪殺人案。《不完美受害人》雖然是原創劇本,但是靈感來自近年的中國社會新聞,很多觀眾表示看完該劇後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劉強東事件。

結構和類型

很多歐美都市生活劇,做到最後都是涉案劇。如《致命女人》《大小謊言》等。

《不完美受害人》總體集數不長,結構不算複雜,劇情緊湊,戲劇矛盾集中,毫不拖泥帶水。開篇就點燃了整個故事的「導火索」——性侵案,接着牽一髮動全身,「多米諾骨牌效應」顯現:大成集團的股價波動、成功和辛路的婚姻在明面上破裂、趙尋的家庭出現裂痕、當事人的心靈被不斷摧殘拷問……

《不完美受害人》是一部好看的「情感劇」,同時它也有一些「情節劇」的特點。

從懸疑的角度,「誰陷害了成功」這條懸疑線一直貫穿着前面數集。

《不完美受害人》也是一部嚴謹的「律政劇」,劇中不少案例和細節,都起到了普法的作用。

抉擇和轉變

好的電視劇,往往會挖據出人性中的灰色地帶。好的電視劇,離不開寫人物在關鍵時刻的抉擇和人性天秤在左右權衡時的轉向。

《不完美受害人》的核心劇情和「名場面」就來自於這種抉擇和轉變。

趙尋(林允 飾)在事件過程中到底是「願意的」還是「拒絕的」?事後到底是說真話還是假話?面對「包養」是接受還是拒絕?

辛路(陳數 飾)對成功到底是隱忍還是反擊?

成功(劉奕君 飾)面對老婆的離婚協議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面對趙尋這個不可控的變量,他又該如何應對?

李怡(董潔 飾)就真的甘心做情人嗎?

林闞(周迅 飾)是繼續替權貴擦屁股?還是替弱者發聲?她的立場會發生動搖嗎?從後續的預告來看,林闞在關鍵時刻的重大抉擇將是本劇的名場面之一。

立意和思考

一些電視劇的追求不僅僅停留在娛樂觀眾的層面,還有引發觀眾思考這樣的更高追求。《不完美受害人》讓人不得不深度思考這些問題:

1.環境和個體的身不由己

在《不完美受害人》中,觀眾看到了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身不由己。

趙尋不敢拒絕成功,是因為拒絕了就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在一些官場劇里,身在高位的官員最終選擇了做貪官,是因為被環境「同化」了,做清官太難了,水至清則無魚,拒絕人會付出很多的代價。

編劇高璇透露,當時某平台大佬看到劇本後被趙尋這個角色深深共鳴,這個大佬說「自己也做了很多不想做但又沒法直接拒絕的事」。

2.權力造就的認知偏差

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我們從《不完美受害人》中看到了強權對弱者的欺凌。

《不完美受害人》好就好在,強權者站在自己的角度,他並不覺得這是一種欺凌,這是一種「理所當然」。成功有很多情人,他也確實「真心地」愛着每一個情人。

成功這個角色讓我想到了《大時代》里的丁蟹,壞人自己是不覺得自己壞的。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成功的這種「理所當然」?是權力高位造就的認知偏差。

一個身在高位的人,無法辨別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3.金錢成為了社會的指引者

成功選擇用金錢來「善後」時,趙尋的父母差一點就同意了。

金錢勾起了人心中的貪婪,金錢讓人變得懦弱,金錢支配了人與人的關係,金錢成為維繫表面婚姻的籌碼。

去年有個新聞,王思聰打人耳光後陪當事人200萬和解,抖音下面很多網友評論:「我也想被王思聰打!」

金錢踐踏了人的尊嚴。

為什麼拜金主義成為了一種社會風氣,因為每個人都把金錢當成了指引者,「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拜金的「原罪」,每個人成為了自己不堪的製造者。

4.法律維護人權平等

法律的制定,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有了法律,才有「公民」這個概念,才有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

法律保障了人權,法律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不完美受害人》告誡人們,每一個公民的力量即使是再渺小,都有法律這個強大的後盾,讓你對任何違法的事情,勇敢說不!

人物和身份

電視劇的角色從身份的角度,可分為「大人物」和「小人物」。

有「小人物」寫得很好的劇,也有「大人物」寫得很好的劇。

有些劇作家擅長寫大人物,如《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人民的名義》《走向共和》等這樣的劇。

《不完美受害人》也是寫大人物,寫的是富豪,寫上流階層。從角色的身份上,堪比HBO的《繼承之戰》,《繼承之戰》的原型就是默多克家族。

《繼承之戰》呈現了上流社會的骯髒和醜惡,但是從藝術的角度,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充滿魅力的。

國產劇近年來在創作觀上陷入了一種創作誤區,編劇和導演們都想通過塑造「不完美的人物」來體現角色的複雜和人性的深度,但卻全然不顧觀眾喜不喜歡這個角色。

在這樣的創作觀下,其結果就是,雖然很多劇的角色是「不完美的」是「複雜」的,但卻是讓觀眾極度討厭的,尤其是那種「成長型的角色」。觀眾都討厭你的人物了,又怎麼會喜歡你的劇了?

《不完美受害人》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雖然每個角色都是不完美的,都是複雜的,但大部分的角色都是有藝術魅力的,都是討喜的。

今年國產劇,繼《狂飆》里「高啟強」出圈後,又一個反面角色「成功」成功出圈。

觀察和提煉

《不完美受害人》是今年國產現實主義劇集的又一高峰。這樣的作品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一是對現實社會細緻的觀察;二是對現實社會的藝術提煉。

成功這樣的角色,如果高璇、任寶茹沒有深度採訪或長期觀察國內一線企業家,單憑藝術想像和社會新聞,肯定是創作不出現在這樣的人物的。

辛路、李怡這樣的角色,編劇若不是長期觀察過有錢人的原配和情人,在情感上是寫不出那種細膩程度的。

劇中的各種法律案件,編劇如果不是長期紮根在律所,接觸過各種律師,在細節上是不可能那麼嚴謹的。劇中的律政戲、對話戲很好看,有來有回有層次,一點不枯燥。

現實生活雖然是創作者的第一素材,但僅僅觀察、描摹和複製現實還不夠,還需要藝術提煉藝術加工,因為藝術需要高於生活。

《不完美受害人》的主創很好地平衡了現實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係,打造了這部難得的現實主義佳作。

還有,毛阿敏的片尾曲《不完美》也很好聽:

「有誰能完美,能放下狼狽」

「愛無謂,心有愧」

看《不完美受害人》的過程,就是一個拷問自己內心的過程。

長視頻需要娛樂,也需要思考。國產劇需要更多的《不完美受害人》。


商務合作 請聯繫:

zsh762079852(微信ID)

18510712046(電話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