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愛防晒的中國人,交了多少智商稅?

撰文 | 薄暮

編輯|燈燈

十點人物誌原創

今年夏天有多熱,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

和高溫有關的網絡梗層出不窮:「北京人被正式確診為哪吒」,人們彷彿哪吒腳踩風火輪去上班;而福建人民則被確診為孫悟空,因為福建的高溫宛如待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

從6月中旬開始,全國多地高溫持續,北京、上海、杭州、重慶等地先後發佈高溫橙色預警,走在大街上,蒸騰的熱氣甚至模糊了所見之物,小紅書上有一條熱門帖子這樣形容,「我產生了一種錯覺,我是撒哈拉沙漠中行走的旅人」。

能與如此爆裂高溫相抗衡的,似乎只有各式防晒裝備:寬檐帽、墨鏡、面罩、防晒衣、手套,外加一雙不露膚的運動涼鞋,構成無數個看不清人臉的「套中人」,街上黑白灰三色橫行,防晒風潮席捲整個夏天。

國人對防晒的熱衷並非從今年才開始,「一生愛防晒的中國人」早在第一款防紫外線的太陽傘出售起,就在持續為防晒產品買單。早年流行以防晒霜為主的軟防晒,這兩年流行物理防晒。

從明星到博主,每個人都在為我們科普防晒的重要性,防晒產品的測評成了熱門帖子,而商家也在翻着花樣逐年更新。

有博主在小紅書對比了這兩年更新的防晒裝備,從前年的寥寥幾件(3件防晒衣,3頂防晒帽),到今年的應有盡有(8件防晒衣、13頂防晒帽、十幾隻防晒面罩、4隻手套等等),可以明顯看出防晒衣的樣式更加豐富,應用場景也開始涵蓋旅遊、戶外、日常等多種場景,力求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做到精準防晒,不留餘地。

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我們真的有必要對紫外線如此嚴防死守嗎?防晒焦慮又是從何時產生的?

逐漸蔓延的防晒焦慮

當被問到「你有防晒焦慮嗎」,35歲的徐樂坦然回答:「有。」

那是軟防晒還佔據寵兒地位的2019年,徐樂在社交媒體上聽到一位專家言之鑿鑿,「女人要想抵抗衰老,關鍵在於做好防晒。」

其後不久,迅速風行的硬核防晒分掉了大量市場份額,不喜塗防晒霜的徐樂,很快投向了硬核防晒的懷抱。她上班路途不遠,習慣騎車,無論春夏秋冬,都戴着一頂寬檐帽、穿一件白色防晒衣,臉上包着灰色防晒面罩。因為工位背靠窗戶,即使進入室內,徐樂也不會脫掉全部裝備,就這樣全副武裝,堅持了四年。

在杭州做電商運營的小齊,對防晒的焦慮則在今年達到頂峰。她報名了周末學車班,立志要在9月前拿下車本。一個月後,她驚訝地發現,因為低估了提前到來的高溫,未能及時做防護,她的膚色生生黑了兩度,整個人看起來黯淡無光。

小齊按照主流的硬核防晒理論,精挑細選,花費600元購置了防晒墨鏡、防晒衣、防晒帽、長款防晒面罩和防晒手套,將自己全方位無死角包裹起來,「按照攻略,配合美白產品和食補,如果幸運的話,一個夏天就可以白回來。」

在小紅書搜索「硬核防晒」,你可能會對其理論深度與措施之嚴密嘆為觀止。

微博@被夢搖醒了

熱門指導貼告訴我們,遮陽傘和防晒衣是基礎,但還遠遠不夠。根據光的反射與折射理論,地面和牆面都可能反射、折射紫外線,造成即使在蔭涼處也會被晒黑的糟糕後果。

因此,我們還需要:標明UV380(波長防護可達380)以上的墨鏡,可以有效防止頸側、面部邊緣被晒黑的臉基尼(防晒面罩),保護手部的冰絲手套,減少裸露面積的防晒褲和防晒腿套,甚至還有為騎電動車的人們準備的防晒圍裙......總而言之,主打一個全覆蓋,從頭髮絲保護到手指尖,不讓一絲紫外線漏網。

如果覺得單純遮擋還不夠,可以先厚塗一層防晒霜,再套上防晒服,雙重保險,加倍安心;陰天同樣不可懈怠,有博主將紫外線感應卡放在窗檯,幾秒內就觀察到變色;也有博主表示,冬天臭氧層稀薄,紫外線含量並不比夏天低,防晒更要格外上心。

圖源:視覺中國

這一套操作下來,先不說耗費的時間,出行的期待已在延遲中大打折扣,更有一種只要暴露在陽光下就會渾身不適的焦慮感。

「有意思報告」曾統計了2481份有關「夏天為何不穿涼鞋」的問卷,在不愛穿涼鞋的原因里,「腳容易被晒黑」排名第一。「當代人的防晒措施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死角」,這句話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這份焦慮催生的渴求,同樣體現在防晒品類的市場報告中。

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我國單防晒服飾行業的市場規模就由2016年的459億元增至2022年的67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5.9%,遠高於全球平均增速。而依據灼識諮詢的預測,到2026年,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958億元。

面對這片潛力巨大的藍海,資本早早窺到了商機。最早吃到防晒紅利的蕉下,在21年實現了年營收24億元,而原本不在這一領域的知名品牌,如迪卡儂、李寧、安踏、優衣庫、蕉內等,也紛紛湧上這一賽道。涼爽溫和的3月份,各大品牌就已陸續上線或聯名或自研的防晒新系列,試圖提前搶佔今年市場。

在各大社交平台,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大量討論防晒功效與防晒衣材質的內容,即使已經擁有防晒裝備,但在品牌宣稱的洗滌後防晒力會下降,防晒指數更要隨時關注的營銷話術下,我們依然會乖乖交出錢包,為這一季的新品和高科技買單。

不過,這些所謂的「創新」和「高科技」,它們真的存在嗎?

防晒黑科技,一場由品牌製造的「剛需」

市面上流行的各類防晒服飾,價格在100-400不等,看似不算昂貴,但曾有記者走訪過各大品牌防晒衣的面料供應商,獲知防晒衣的批發價不會超過60元,品牌溢價往往在3倍以上。

想讓消費者為溢價買單,品牌就需要提高自己的黑科技含量,在數值和材質兩方面同時發力。

這裡需要先介紹兩個概念,UPF(紫外線防護係數)和T(UVA)AV(長波紫外線透過率)。簡而言之,UPF值越大,UVA率越低,防晒效果越好。

國家標準《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做出了這樣的規定:當UPF值>40且T(UVA)AV<5%時,才能稱為具有防晒性能的「防紫外線產品」。

打開淘寶頁面,你會發現每件防晒衣的商品主圖都將UPF值放在醒目位置,基礎的UPF40+還不夠重磅,100+、200+、甚至2000+,品牌在防晒數值上爭相攀比。

某款月銷1w+的防晒衣,品牌宣稱UPF數值2000+,高出國標40倍,紫外線阻隔率≥99.95%。

但早有業內專家做過解釋,UPF50+即可防止98%以上的紫外線穿透,日常通勤或遊玩完全足夠,UPF50+和UPF2000+之間只相差不到2%的紫外線穿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今年流行的原紗型防晒衣(在合成纖維時即加入可反射或吸收紫外線的原料,織成面料後可起到抵抗紫外線的效果),更是將詞語組合用到了極致,原紗雲朵、原紗冰鈦、原紗雙抗等,每一款都在強調自己的優越與獨特:比如原紗冰鈦技術,就宣稱在紗線中加入了二氧化鈦複合粒子,來輔助吸收和反射紫外線,防晒效果顯著增強——其實這些技術在原紗工藝使用相對普遍,科技含量也見仁見智。

「絕對冰感」、「涼感粒子」、「快速散熱」等則更多的是商家造出來的噱頭。有素人就曾在社交平台分享穿着體驗,發現在40度的絕對高溫下,防晒衣的冰感完全失去了效果,還不如寬鬆柔軟的棉麻襯衫讓人感覺透氣。

防晒衣真的能防晒嗎?

先說結論,當然能。作為一件實打實的遮蓋物,防晒衣當然具有阻擋陽光的效果,如果能兼具輕薄和透氣,穿着體驗自然會更加舒適。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迷信品牌宣揚的「超強效果」,防晒效果與衣物的薄厚程度、材質和織法都有關係。今年4月,有位名叫「黃政賢」的博主,就曾經用紫外線測試儀為各種面料不同的衣物,與防晒服進行對比,他發現大部分衣物的遮擋效果都表現良好,而純棉白T恤的遮蓋率更是達到了99.14%左右,與專業防晒衣的防晒指數相距不遠。

況且,按照品牌宣稱,由於製造工藝,隨着汗液、陽光暴晒和洗滌,防晒衣的防晒力總會有所損耗。如此一來,及時更新防晒服飾自然就成為「常識」,品牌溢價空間進一步提升。

與高溢價相對的,是企業在防晒科技研發上的低投入。

以防晒行業的絕對網紅蕉下為例,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蕉下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990萬元、3590萬元和7160萬元,佔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3%、4.6%和3.0%。

廣告和營銷開支則一路高漲,從2019年的3700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5.86億元,在收入中的佔比提高至24.4%。

僅2021年,蕉下就和近600個KOL合作,帶來數十億次瀏覽量,2022年kol的數量更是翻倍增長。今年的營銷勢頭不減,3月官宣了周杰倫作為代言人,進一步為品牌造勢。

不止如此,包括蕉下在內,大部分防晒品牌都深諳消費者被顏值吸引的特性,會為顏色賦予文藝清新的名字,在營銷時增加賣點,月光白、冰川灰、湖茶綠,每一款都讓人產生心理降溫的感受;奢侈品品牌如miumiu、lululemon等更是將防晒衣造型玩得爐火純青,為防晒衣打上「時尚標杆」的印記。

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使用防晒產品變成一種潮流和趨勢,人手一件的「校服感」也巧妙迎合了從眾心理,消費者們也因此更容易為商品的非實用價值買單。

法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加盧佐在《製造消費者:消費主義全球史》中寫道,「潮流與時尚,本質上是商界製造出來的消費理念,沒有人能真正全面詮釋這兩個詞的內涵,消費者永遠在不斷地解讀商品,試圖在商品中尋找到自己中意的內涵」,而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把自己的命運拱手讓給了商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防晒品牌的策略相當成功,他們製造出防晒產品的「剛需」,培養出了一批最為忠實的消費者。而身在陷阱中的我們,還毫無察覺。

防晒焦慮背後,服美役?審美單一?

長久以來對於美白的宣揚與追求,對衰老的焦慮,是防晒產品在近幾年迅速崛起,成為必備品的內在原因。

QuestMobile發佈的《2023年夏日經濟之防晒市場洞察》顯示,被廣泛投放到各大社交平台的防晒宣傳內容,女性仍是核心群體,在防晒內容受眾中佔比超81%;年齡上看,30歲以下用戶佔比超過53.4%,31到40歲用戶佔比21.1%。

你一定常看到這樣的話術:「想要成為一個美女,美白是基礎」、「女孩子千萬不要偷懶,防晒是最好的抗老手段」、「美白是一輩子的功課」,將美白、抗衰老,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掛鈎,無疑是一種潛在性的審美綁架,以此收割潛在用戶,尤其是年輕的女性消費者。

在小紅書上搜索「防晒焦慮」,往往會看到針鋒相對的評論區,對於防晒焦慮背後是否暗藏「服美役」與女性規訓,人們觀點不一。

有人認為過度宣揚防晒,是在進一步加重對女性的審美pua,也有女性表示,對美白的追求純粹是個人選擇,每個人都有追求美的自由,不應被冠上「服美役」的污名。

不過,有一點評論區的小夥伴說得很對,「紫外線又不是伽馬射線,何必像商家說得那樣緊張」。

事實上,這種過分宣傳防晒,製造焦慮的弊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女性覺察。小紅書用戶@花椰菜公主 曾分享過自己的防晒焦慮:為了變美而努力防晒,卻因為防晒,美麗的衣服再也沒機會穿,落入死循環;被陽光曬到就有種不安全感,整個人都會變得暴躁。

知名博主@妮可蹦蹦 在婚前體檢的時候查出了甲狀腺癌,這種在臨床上很難確定病因的疾病,很大程度上與個人情緒以及免疫力有關。妮可蹦蹦坦陳,因為多年過度防晒,她體內的維生素D指數只有8,嚴重低於正常指標的30。在視頻里,她告誡所有女生,不要為了迎合所謂的「標準美」而犧牲健康。

的確,合理適度地曬太陽,能夠幫助治療和預防骨質疏鬆。2002年《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光照會增加大腦內血清素的周轉率,會帶來愉悅感和幸福感,對於調節情緒,改善睡眠同樣擁有明顯功效。

這些年,因為過度防晒誘發骨質疏鬆、因包裹過嚴引發中暑的例子屢見不鮮,也充分證明了躲避陽光不應該是生活的常態。

有更多的女性決定回歸初心,「後來每次我說我都晒黑了,我爸都會說,晒黑了怎麼了,晒黑了才好呢,看着多健康多有活力。晒黑了又能怎麼樣呢。」

是啊,晒黑了又能怎麼樣呢?

為了防止晒傷、過敏等做出的防護沒有問題,但自由享受陽光的權利,卻也是我們生而為人難得的饋贈。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看到清晨第一縷陽光時候的欣喜嗎?還記得拿着冰棍、走在老街上,傾聽蟬鳴的愜意嗎?

那時的我們不會為陽光落在身上感到焦慮,只是盡情感受夏天自由熱烈的氣息。

為何現在我們卻談「陽光」而色變,不再輕鬆無負擔地享受陽光了呢?

在溫度時間適宜的時候,多出去晒晒太陽吧。

畢竟每個夏天,也都是無可複製的啊。

首圖源於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