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質疑抄襲融梗,《少年的你》卻還有這麼高的口碑和票房?

1、為什麼被質疑抄襲融梗,《少年的你》卻還有這麼高的口碑和票房?

在國慶電影黃金檔的熱鬧之後,最近最富有爭議的電影一定非《少年的你》莫屬。今天早上打開電腦跳出來的新聞就是《少年的你》票房突破了10億。

也許10億對於一部製作精良的電影來說,並不算特別高的票房,但《少年的你》的神奇之處在於,一邊是它關於抄襲的新聞甚囂塵上,一邊是它口碑票房的雙雙逆襲。直到今天,豆瓣的電影評價依舊保持在8.4分,有三分之一的人都給出了五星好評。

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一部有着強烈抄襲嫌疑的電影,為什麼會讓人自願掏錢去電影院,我想這是因為,「校園霸凌」是伴隨每個人青春期的一團陰影,就算沒有親身經歷過,但至少也是看到過,聽說過。但目前國內關於校園霸凌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少之又少。

少年固然意味着青春無敵激情歲月,但稍加不注意,自己那無處宣洩的情緒,也會悄悄凝聚成心中揮散不去的惡意。

之所以說校園霸凌可怕,是因為它的出現往往是無意識的,且難以界定。成年人往往想像不到校園霸凌有多普遍,是因為它是每個人少年時期最特殊最黑暗的一段,所以很多人選擇了在長大後將它遺忘。正如《少年的你》中,黃覺飾演的警官老楊說的那句台詞,「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

同時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孩子被很多孩子圍毆,最後活生生打死了。但等到警察查問那些孩子時,他們的回答是「根本不知道那樣能打死人」。女警官王立覺得正常人如果自己沒有做,是不可能傻到豁出性命去替別人頂罪,但是老楊說,「我們也許不會,但他們是少年。」這一句話彷彿就把成年人的世界和少年之間隔成了兩個平行獨立的空間。

人長大後,才能懂得了生命可貴,才會把單純的一腔熱血分化成敬畏、恐懼、同情、責任等多種多樣的情感。而少年的世界,就像成人情感照射不到的空間,在這個空間校園霸凌這個不安定的因素,只要找到一點點的適合滋生的土壤就會瘋狂蔓延。

我自己,雖說並沒有真正遭受過肉體上的欺凌,但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剛進小學時的那段遭遇仍讓我耿耿於懷。

當時因為父母決定要遷居的別的城市,所以想着上不了多久就會轉學,便隨手把我塞進了離家最近的一所城鄉結合部小學。

可同桌的女孩妒忌我成績比她好,就天天上課掐我的手背欺負我,還偷我的生字本讓我做不了作業。我跟爸媽提出過想調換座位,他們去學校跟老師提了,但老師僅僅是告誡讓她以後不要欺負我,這事就算過了。結果換來的就是那個女孩更瘋狂地報復,她不但在期末考試的時候明目張胆地抄我答案,還逼着我把正確的答案改成錯的,讓我從期中考試的100分一下降到80多分。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嚴厲批評,但我卻害怕同桌繼續欺負,不敢說出實情。

雖然對方只是一個一年級的女孩,雖然我幼年時的遭遇在大人的眼裡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對於當時我來說,每天去學校面對她卻成了我當時最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我為此說謊逃過課,當然換來的還是老師的批評。一方面我恨自己沒用,無比渴望大人的幫助,但另一方面,又跟陳念一樣,覺得「老師和父母都不能信任」。

當時我小小的心裏充滿了絕望、無助和憤怒,所以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她的名字,記得她個子矮矮,頭髮短短,聲音沙啞的樣子。

如果以我現在的閱歷來處理這件事,我會認識到,這個孩子之所以妒忌我,欺負我,其實也是她想獲得認同的一種方式,而這種做法的根源在於,她在家裡得不到父母的重視。

2、每一個作惡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甘當幫凶的父母

電影《少年的你》看起來是在講校園霸凌,講孩子們心中的惡,但其實這幾個被校園霸凌纏上的孩子身後,都站着一對甘當幫凶的父母。

第一種,暴力+自私型的幫凶父母

電影中沒有出現小北父母,我們只是通過小北的敘述,得知他有一個經常家暴妻子和孩子的爸爸,而媽媽沒有本事,覺得改嫁是自己唯一的活路,當兒子成為她改嫁的累贅,便用一個肉包子作誘餌,直接把孩子趕出了家。

從小缺愛的小北看起來桀驁不馴,打人和被打都是家常便飯,但正是因為他從沒獲得過愛,才極度地渴望愛。正如蔡康永所說,那種真正受過苦的人,其實內心只要一點點愛就能填滿。所以即便媽媽拋棄了自己,小北沒有就此喪失對她的依戀,他去找過媽媽,但是她搬家了。後來警察用媽媽威脅他,要他說出替陳念頂罪的實情,一直冷靜的小北瞬間就爆發了。

當陳念問滿是傷痕的小北,「疼嗎?」,他說:「陳念,你是第一個問我疼不疼的人。」所以某種程度上,小北之所以願意為陳念頂罪,就是因為陳念是他心中關於愛的一個寄託。他堅信,「只有你贏了,我們才能贏。」

這實際也來源於,小北對於媽媽那種,「你過好了,才能接過去過好日子的想法。」

父母雖然給了小北生命,但小北從他們那裡得到更多的卻是傷害,父母無疑是把小北推向青春期暴力的最壞幫凶。

第二種,軟弱無能型的幫凶父母

陳念的爸爸,電影里完全沒有交待,可以推想是單親家庭。

陳念媽媽跟小北的媽媽不同,她不是不愛陳念,而是沒有能力去愛,她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媽。」、「算媽欠你的。」

因為要靠自己一個人為陳念湊大學的學費,所以陳念媽媽總是在騙人和被騙之間東躲西藏。所以在陳念被人欺負,想尋找幫助的時候,媽媽總是不在身邊。相反她還要安慰媽媽,問她「錢還夠用嗎」。

陳念知道,不管是身體的傷還是心裏的痛,媽媽都無法幫她承擔一分一毫,所以在面對霸凌的時候,她最初選擇的也是隱忍。

但是當魏萊說出自己也要考到北京的時候,這份隱忍徹底爆發,陳念覺得一輩子走不出魏萊的陰影,絕望之中才伸手推了魏萊。

現實生活中,當霸凌無法忍受時,很多被欺凌者會選擇報復,這種報復往往是失控的。但同時,雖然他們是受害者,但也要為自己失控的報復付出沉重的代價。

比如陳念,即便考了632分,卻再也無法進入她心儀的大學。毀掉自己的人生,雖然這並是陳念想要的結局,但她軟弱無能的媽媽無疑是陳念自毀的幫凶之一。

第三種,冷暴力+控制型的幫凶父母

作為被父母精心培養的學霸,魏萊本不該跟校園霸凌扯上關係,但是這樣一個女孩恰恰成為了電影中所有人悲劇的來源。她逼死胡小蝶,欺凌陳念,在同伴不願意當幫凶時也會毫不留情地欺凌同伴。

一會兒是家裡的乖乖女,一會兒是學校無惡不作的霸凌者,魏萊之所以會有這種反差巨大的雙重人格,跟她的父母也有莫大的關係。

她最後來找陳念,求她不要報警時說,自己不能再復讀了,她爸爸已經為這事一年沒跟她說話了,這說明魏萊不是沒考過大學,以她的條件也不是考不上大學,之所以來複讀可能只是沒考上父母想要的大學。

除了成績,父母從來不關心女兒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爸爸動不動就冷暴力,媽媽用精英式的教育全程操控女兒,自以為對女兒了解,被警察找上門還覺得女兒不可能欺負別人,要錯也是對方心理素質差。

有這樣一對父母,想不被逼瘋也不行。就是因為在家裡透不過氣,魏萊才把一腔怨氣撒到同學身上。所以魏萊走上霸凌這條路,最後賠上年輕的生命,她的父母一樣難辭其咎。

第四種,忽視冷漠型幫凶父母

雖說校園霸凌的發生有普遍性,但是胡小蝶被選中成為欺負的對象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魏萊和陳念對話時曾說,胡小蝶死了更好,因為她的成績不好,就算勉強上了大學,找到工作,一輩子也賺不到那麼多錢給父母。

由此可見,胡小蝶父母在女兒跳樓之後也只是來學校鬧了鬧,得到了一大筆賠償,便不再追究。這也是為什麼始作俑者魏萊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戒,還能繼續欺凌陳念的原因。

父母的冷漠和忽視直接造成了胡小蝶的懦弱,椅子上被潑了墨,她默不作聲地坐下去,被圍在廁所里,她也任憑挨打。而胡小蝶的懦弱又間接放大了魏萊他們幾個霸凌者的惡。

陳念的媽媽雖然無能,但好在還有一絲關愛,所以在上體育課被籃球砸得忍無可忍的時候,她會選擇反擊。在求助大人無望的時候,她會自己想辦法,尋找同病相憐的小北保護。

第五種,包庇+推卸責任型幫凶父母

除了以上的幾種父母之外,包庇型、推卸責任型的父母也容易讓孩子卷進霸凌的深淵。

其中包庇型父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大連殺害10歲女孩的那個13歲少年的父母。

如果少年的父母能在第一次有人上門提醒孩子有不當行為時,就嚴肅對待,嚴厲管教,那麼不僅可以救那個小女孩一命,也可以把自己的兒子從罪惡的深淵裏撈出來。

可是,父母對兒子一味的包庇,助長了少年心中的惡,最終毀掉了孩子的一生,而他們的包庇和縱容也成為了殺害那個小女孩最大的幫凶。

還有一種推卸責任的幫凶父母跟包庇型很像,那種父母得知孩子犯錯的第一反應,就是替孩子開脫。

日本電影《告白》中,當媽媽得知兒子把老師的女兒扔進游泳池淹死時,第一反應不僅不是道歉,反而是說,「我可憐的孩子,他只是被壞孩子騙去幫忙而已!」

而實際上,兒子並不只是幫朋友處理屍體,而是親手把本可以救活的小女孩,扔進泳池淹死。但是有這樣習慣為孩子推脫責任的媽媽,就算孩子暫時沒有被叫去當幫凶,將來也會做出其他可怕的事情。

3、面對校園霸凌,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當一個孩子的惡被父母助長,對於其他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少年的你》雖然難逃抄襲、「融梗」的質疑,但它的可貴之處還在於,讓我們這些當父母的人看到,在他人的地獄裏,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闖過校園霸凌的陰霾。

第一,鼓勵孩子在學校交幾個朋友

為什麼在胡小蝶之後,陳念是霸凌者的選擇?不僅因為陳念是唯一一個給胡小蝶蓋上衣服的人,是唯一向警察揭發校園霸凌的人,還因為陳念是一個在學校沒有朋友的人。

陳念說在學校不需要交朋友,不是因為她不想,而是因為媽媽帶給她的自卑,所以她一邊拚命隱忍,一邊努力讀書,就是想通過高考帶她和媽媽逃離這種自卑。

而霸凌者往往都是三五成群出現的,此時沒有朋友的人在他們眼裡就成了可以捏的軟柿子,因為他們知道,一個孤立無援的人,被欺負了也不會怎麼樣。

第二,經常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有同理心

正如電影所說,在少年的心中,尚未形成對死亡的成熟概念。他們不能像成年人那樣敬畏自己的生命,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屬於霸凌,又會對對方產生多大的傷害。

也許,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哪些行為屬於霸凌,自己也不清楚。但別人哪些行為讓自己感覺不舒服還是能很容易分辨的。所以要告訴孩子,當別人做出了令自己覺得難堪、不舒服、困擾的舉動時,就應該告訴大人,這樣大人才能及時幫助他們。另一方面,看到有人被欺負,也要設身處地地多為別人想一想,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地伸以援手,或者求助大人。

第三,除了成績,還要關心孩子的生活細節

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父母關注孩子的成績,當然無可厚非,但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不僅局限於一個個分數,父母除了關心成績,更關心他們這個人。

比如,有一次兒子放學回來生氣地說,他在學校上廁所時被同學圍觀,那些同學一邊看還一邊笑。

雖然我願意相信那些孩子在主觀上沒有惡意,但這種行為顯然已經給兒子造成了困擾。所以我告訴兒子,下次再有人圍觀就嚴肅地告訴他們,「要是你們上廁所也被這樣看,心裏也不會好受。如果再看,我就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和你們的媽媽。」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老師和家長還是有一定威懾力。

我了解到因為學校男生廁所里的蹲便的隔間沒有門,是造成孩子上廁所容易被圍觀的原因之一,這不僅關係到我家一個孩子,其他小朋友也會有類似的困擾,因為小學的孩子對自己身體的界限認知要遠遠大於幼兒園,所以我找機會向老師提出建議。希望大人能從看得見的地方,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第四,孩子不管是被人欺負,還是欺負人,家長都要及時處理

曾經遇到過一個媽媽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打,打人的家長和老師竟然都無動於衷,後來媽媽親自到學校找到老師,但一了解才知道,這位媽媽向來奉行的都是「被打就要打回去」的教育方法,所以每次有人來向她告狀,只要兒子跟她說是對方先動手的,她就不會追究。這次打她兒子的孩子,正是因為受不了他兒子長期的挑釁才動的手。說起來,兩個孩子全都有錯。

說起校園霸凌,那些自恃孩子人高馬大不會受欺負的家長可能覺得,它離自己很遠。孰不知少年之間不僅可以依靠武力來霸凌,孤立、言語攻擊,都可以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而那些經常挑起爭端的人,也有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得知孩子被人欺負當然不好受,但是自己的孩子從來不吃虧,也沒什麼值得沾沾自喜的。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把一切校園霸凌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

雖然現在國家和學校都已經在花大力氣,打擊校園霸凌,但是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可怕之處在於,在那些被打壓的施暴者眼中,一個受害者消失了(轉學或畢業),他們還會找下一個受害者。而等他們自己這一批霸凌者長大了,又還會有下一批霸凌者出現。

所以,身為家長,如果知道班上有一個孩子被欺負了,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事不關己,冷漠對之。

只有當每一個大人都不再做霸凌的幫凶時,我們才能真正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我想,這才是電影《少年的你》通過校園霸凌的設定,真正想告訴我們的事。

這是2019年發佈的第91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電影愛好者,

專註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

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