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是我國電影史上一部極為人們所稱道的佳片

品味經典

清人梁廷楠曾在《曲話》中這樣說過:「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可謂中國美學傳統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用這幾句話來為影片《城南舊事》的藝術表現形式作註腳,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根據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是我國電影史上一部極為人們所稱道的佳片。影片的基調是懷舊而傷感的,它包含着多個層次的情緒色彩,將它們以一種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緻細膩地表現出來。觀看影片時,觀眾們能夠體會到其中的一切都是慢條斯理、有條不紊,從緩緩流過的溪水,鈴聲悠揚的駝隊到閑行信步、不緊不慢的人群,沒有緊張匆忙和急迫慌亂,一切都彷彿回到了過去那個閑適幽靜的京城院落里,看着點點滴滴的歲月從身旁緩緩而逝……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渾然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有人這樣評論道:「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它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小說從一雙童稚的眸子中來看取京華古都的人事,又從一顆疲憊暗藏的心來整理和回味這些飽經風霜的情思。改編後的影片不只發揚了這一點,而且用電影的語言更為深刻地演繹了原作的主題。影片講述了三個家庭的故事:瘋女人和妞兒、小偷和他的弟弟、宋媽和她的兒女,暗示人性的被戕害以及人性的頑強。故事的最後,由三個串接起來的故事自然帶出最後父親的結局,飽滿而圓熟地表現了創作者的意圖。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領悟到,《城南舊事》絕不僅僅是對往昔故事的傷感緬懷亦非着意於描敘上世紀20年代的舊都故景,而是在傳達一種普遍的人生情緒和對人生終極命運的關懷,也就是如果對影片理解為是作者在體驗某種惆悵若失的經驗,未免失之皮相。影片實際上給人們帶來的是一股凄愴悲涼的氣息,而這種本應屬於成年人的哀慟,卻出自一個小孩子的純真心靈,未免顯得格外苦澀和酸楚。

影片發展了原著抒情的風格,吳貽弓導演在故事情節上不追求大起大落在電影手法上不雕琢,不求華麗,畫面的色彩也很淡,追求的是一種平淡、質樸、抒情的風格。「重複」手法的使用,給人們一種迴環綿密、一唱三嘆的婉轉感受景別的重複、音響的重複、節奏的重複和敘述上的重複,提高了形象的延續和積累,因而也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整部影片樸素、淡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以「離別」為基調,但這個基調僅僅是顯性的,影片用散文式的敘述方式帶給觀眾一種傳統水墨畫的效果,點染頓挫,留給了觀眾相當多的「留白」,讓觀者在離別」的背後讀到某種「拂之不去、一身還滿」的哀愁。

影片的畫面也組織得美而不華,淡淡的夕陽,古樸的鄉景民俗,為故事的開展提供了濃郁的京城色彩和20年代的社會環境。這詩一般的畫面,讓電影處處流溢着詩的韻味。同時影片由於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風貌中開掘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抒情而細膩地刻畫人物精神世界的活動,塑造出了一種深沉委婉、寧靜淡泊的意境,又具有了一種散文式的風格,所以電影評論家們都稱《城南舊事》是一首質樸的散文抒情詩。把吳貽弓的電影稱作「散文電影」。

台前幕後

《城南舊事》是著名導演吳貽弓的代表作,充分展現了他的導演藝術風格和美學思想。吳貽弓的成名作是1980年與吳永剛聯合導演的《巴山夜雨》獲首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這兩都影片有着相似的散文化風格—蘊藉、清新、婉轉、淡雅,《城南舊事》把這一風格更向前推進了一步,在藝術上更趨成熟。觀賞吳貽弓的影片,猶如漫步在園林小徑,在臨月迎風的水榭中品嘗飄散着淡淡幽香的龍井茶。

《城南舊事》是伊明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吳貽弓被這部散文詩般的小說所營造的那番風情,那般隱含的文化意蘊所深深感染了,這一切不僅與他的導演風格息息相通,甚至與他的人生經歷和文化積澱亦有相近之處。每個人都懷念自己的童年,哪怕是艱辛或是困苦的,而懷舊又是現代人的一種情緒趨向。吳貽弓在《導演闡述》)中說:「我覺得它是罩上一層陰影的散文紀事,是用(英子)天真的眼睛直觀那特定的愁雲慘霧的人世,因而尤為凄涼!尤為感人。所調『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就是從這樣的泉中滲出來的,它可以一直滲到你的心田裡去。」吳貽弓把讀小說感受到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為本片總的基調。

小說《城南舊事》發表於1960年。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幾乎有30年都在北京度過。她熟悉北京的生活,對北京懷有深沉溫暖的感情,她常常通過對自己作品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老北京的風情畫。林海音自己是這樣描述的:「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衚衕、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着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同樣的,《城南舊事》也從那個金色年代汲取了不盡的靈感。

她在小說發表時的《代序》中寫道:「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舊日京華的所在地。我們住過椿樹衚衕、帘子衚衕、良坊橋,梁家園,儘是城南風光。收集在這裡的幾篇故事是有連貫性的,讀者們別問我哪是真哪是假,我只要讀者分享我一點緬懷童年的心情。

《城南舊事》的一個「舊」字,活活勾勒出作家對她的第二故鄉(林海音青年時代接受教育是在北平,1948年她才舉家回到台灣)的拳拳眷戀之情,作家用筆編織她童年破碎的夢。也正基於這個「舊」字和離情別緒的惆悵,導演把影片總的色譜定在以土黃、青灰為主的基調上,而作曲也別出心裁選了一首古樸、憂傷典雅,特別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樂曲《送別》(美國JP奧特威作曲,李叔同填詞)作為貫串全片的音樂主題和樂思意境。全片中僅有英子的衣裳和秋天的楓葉透出一縷紅火,在黃灰色調中猶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更加襯出幾分惆悵氛圍,給人以往事如煙、哪堪回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