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了收入,這保費不交也罷



作者| 貓妹

來源| 大貓好規劃


現在疫情衝擊了太多行業,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了影響。


大家心態都開始變得保守,想減輕債務壓力,這時候,保險很可能就赫然在列。


想必很多人收到保險續費的提醒時都不止一次犯嘀咕,買了這麼久的保險,也沒用到,要不就別交了吧?



如果說交保費讓你很不舒服,很不情願,有可能是一開始做保險規劃時,就在保費配置或者保險預算上出了問題。


比如,很多人買保險一點也不想「吃虧」,又想要保障,又想要錢,於是就買了返還型的兩全險。


但保險公司也不是傻子,你想要返還,那就得多交一份用於返還的保費。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沒什麼,大不了就當存錢了,但遇到現在的光景,你就會發現,錢短時間內返還不了,還得為了那點可憐的保障多交一份錢。


再比如,很多人買保險,覺得這個責任也有用,那個責任也有用,不知不覺預算就超了很多。


就拿重疾險來說吧,有保至70歲和終身的選項,那很多人就想了,肯定要保終身啊,不然過了70歲咋辦呢?


看了單次賠的重疾險,發現賠完一次合同就終止了,然後就又開始擔心了,萬一再患重疾怎麼辦呢?那要不買個多次賠的吧。


看完重疾險覆蓋的病種,又開始擔心,萬一沒患上這些疾病就去世了咋辦呢?那要不再加個身故責任吧,萬一沒得病,自然死亡,這份保險也能賠。


就這樣,配置加着加着,預算就上去了,當時可能咬咬牙也買了,畢竟會感覺買了一份很全面的保障,但之後每年要交保費的時候可能就後悔了。



其實,保險就是這樣一種商品,多數人的保費註定會「白交」,因為保險的本質就是拿多數人交的保費去幫助少數的人,能獲得理賠的一定是少數。


但是,為了避免我們在成為那不幸的少數人時,不至於孤立無援,保費該交還是要交的。


如果真要給保險「瘦身」,建議把錢花在刀刃上,這幾種保險還是要有的:


1、重疾險,患上合同中約定的疾病並達到標準,就直接賠一筆錢,可以用來治病,也可以用來康復療養,以及彌補收入損失。


建議家庭頂樑柱一定要保留,因為患上重病,並不只是醫療費的問題,後續的康復療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收入也會受損。


如果預算有限,可以保至70歲,起碼把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時期覆蓋了,至於多次賠付責任、身故責任也不要附加了,買點簡簡單單的,多買點保額,畢竟賠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2、百萬醫療險,醫保的補充,報銷額度上百萬,可以報銷昂貴的自費葯、進口葯、靶向葯,日均五位數的ICU病房也不在話下,報銷比例還能達到100%。


而它的保費卻便宜極了,年輕人最低一兩百塊錢,老人家也不過一兩千,建議人手一份。


3、定期壽險,在保障期限內不幸身故,能賠給家人一筆錢,他們的日子就還過得下去。


定期壽險保費通常也不貴,負擔不重,但是是給家人的一份保障,建議家庭頂樑柱一定要保留。


4、綜合意外險,大概是最便宜的了,獲得感也會比較強。


平時磕磕碰碰需要就醫就能用的上,如果不幸發生意外而身故或者致殘,還能賠一筆錢,每個人都要留一份。


按照這個配置,就不用花很多錢了,但是卻能把我們最承受不了一些風險轉移掉,這樣每年交保費時,才會覺得交的值。


如果太「貪心」,買了一些看似有用,實則沒啥槓桿的產品,那麼日後難免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