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林: 外形受限尋突破, 永遠年輕高占武

李亞林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塑造了許多具有時代標記的角色,他戲路寬廣、表演富有激情,情緒開合有致。他最開始多出演反派角色和中間角色,之後的《徐秋影案件》讓他走上正面小生的戲路,而《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的複員軍人高占武讓他成為一代人的大眾偶像。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轉做導演,李亞林同樣為觀眾奉獻出《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這樣深刻雋永的經典作品。

出生地:遼寧省安東

生平:1931-1988

工作單位:長春電影製片廠

認真演好小角色,第一次演正派就大放光彩

李亞林年少時的夢想是當航海家,但報考大學時因為肺部有問題而未能如願,於是轉而考入北京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前身)演員班。

在校學習期間,李亞林專業成績相當出色,畢業之後他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他出演了處女作《虎穴追蹤》,在片中飾演一名陰險狠辣的敵特分子,這也開啟了他早期作品的反派生涯,之後也多為匪兵甲、特務乙之類的角色,戲路難以打開。他也曾試戲去爭取角色,卻與《牧人之子》《寂靜的山林》等好幾部影片的男主角失之交臂。每次試鏡失敗,導演都對李亞林說,你的戲很好,只不過……很多導演習慣性將形象作為正面角色的首選條件,李亞林的外形條件多少限制了他的發展。但是,李亞林對此從未抱怨,即使很小的角色,也都認真對待,儘力將每一角色塑造得真實完滿,絕不臉譜化。

李亞林的表演也慢慢引起一些導演的注意,1958年導演於彥夫力排眾議,邀請他出演《徐秋影案件》中偵查科科長汪亮這一正面角色。不少人也替李亞林捏了一把汗,畢竟是正面角色還是男一號,擔心他應付不來。然而,李亞林做了大量功課,對汪亮這個人物的把握非常準確,將偵查科長的機智、勇敢、忠誠等品質很好地呈現出來。尤其在與特務周旋中,他不斷識破敵人設置的圈套,仔細偵查、縝密分析、去偽存真,表演拿捏得很準確,塑造了一個頭腦冷靜、有勇有謀的公安戰士形象。該片讓李亞林步入正面小生的行列,成為其藝術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與時代共鳴,令他成為大眾偶像

《徐秋影案件》之後,李亞林飾演的正面人物接連出現在銀幕上。《冰上姐妹》中的陳教練,《前哨》中的偵察員古大鵬,《烽火列車》中的列車司機劉風,而真正再次讓他大放異彩的角色,還是1959年《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的複員軍人高占武。

該片是一部反映有志青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作品,講述男主角高占武帶領全村青年立志改變家鄉落後面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故事。李亞林抓住了這個人物的性格核心和產生這樣人物的時代脈搏,成功地塑造出一個敢想敢幹,關心同志,富於犧牲精神,努力建設新生活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他演得樸實、自然,既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有鮮明的時代感,尤其受到青年觀眾的喜愛,成為大眾偶像。

李亞林在《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飾演高占武。

為了體驗生活,在拍攝過程中,整個攝製組都住進了山西汾陽的一座破廟裡。導演蘇里對演員放下話:咱們這是農村戲,所以不許任何人穿洋制服,更不許打扮得花里胡哨,一律都要比農民更農民。在片中飾演孔淑貞的女演員金迪和李亞林是一對銀幕搭檔,總共合作過三次,《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兩人的第一次合作。金迪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對我要求特別嚴格,記得拍《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時候,那時我很臭美,開始學時下的年輕人,也開始刷黑睫毛,李亞林過來就批評我『孔淑貞能刷睫毛嗎?擦掉擦掉!』我們的關係特別好,他是個好同志,當時表演的時候就像在真正生活一樣。」所以,觀眾看到的片中的角色,幾乎都是被太陽曬得黝黑的面孔,反而讓觀眾感覺到健康的美和真實的美。影片上映後大獲成功,李亞林和金迪這對銀幕搭檔也一同被選入22大電影明星之列。

沒時間去巴黎領獎,「我起碼還能再干10年」

1975年,李亞林和同為演員的妻子賀小書一起從長影廠被調到峨影廠。面對新的環境,李亞林有着冷靜的思考。他對妻子說,到了一個新單位,過去的成績就不算數了,得為峨影廠做出些什麼才能被承認。於是,他很快投入到影片拍攝工作中。「文革」後,他相繼在《春潮急》《孔雀飛來阿瓦山》《柳暗花明》中扮演了角色。1977年,峨影廠打算拍一部反映粉碎「四人幫」的電影《十月的風雲》,但是缺燈光照明方面的專家,李亞林就和一個同事去北京借調,為電影籌備的工作跑前跑後。當年秋天,電影順利上映,為電影忙活了大半年的李亞林,在片中飾演的只是一個小配角。

在做演員的過程中,李亞林已經慢慢顯現出導演的才能,這時候陸續有人找他商談執導影片的意向。1981年,李亞林與張其聯合導演了自己的處女作《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影片上映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其反映農村落後勢力對美好愛情摧殘的主題和新穎的表現形式,衝破了電影創作的禁區,給正在步入改革開放進程的中國電影業攜來了清新與活力。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成功之後,李亞林基本沒再演戲,身份徹底變成了導演。1985年,峨影廠準備拍攝反映改革內容的影片《巴河鎮》,要求兩個月內完成。這一重任落到了李亞林的肩上。有「拚命三郎」之稱的李亞林帶領劇組人員白天晚上連軸轉,現場人員對人工降雨、煙火控制得不好,他看着心中起急,就親自操作,甚至跳到河裡幫助推船。正好這時他之前導演的《為什麼生我》獲得法國巴黎電影節雄獅獎,組委會請導演出席頒獎典禮。那時能出趟國是難得的機會,但李亞林卻根本沒動心。對他來講,完成拍片任務遠比出國領獎重要。攝製組齊心協力,《巴河鎮》僅僅用了56天就完成了。

1987年,李亞林執導拍攝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井》,影片由潘虹和李志輿主演。一向健康有活力的李亞林,卻在這次拍攝中病倒了,但他仍然忍受着病痛堅持着,一邊服藥,一邊拍攝,直至身體無法再勝任工作,之後他的病被確診為腦膠質瘤。一向在任何逆境中都堅強樂觀的李亞林,拉着朋友的手,遺憾地說:「我起碼還能再干10年啊!」內心有太多的不甘。

新京報記者 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