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國慶檔 吸金靠什麼?

國慶黃金周影市火爆依舊,前三天的票房成績就已超過去年七天假期的總票房19.08億。截至昨晚7點,《我和我的祖國》票房破13億 ,《中國機長》票房超過10億 ,《攀登者》票房也在5億以上。這三部影片為什麼如此吸引人?電影背後有哪些故事?《攀登者》珠峰登山隊中確實有女隊員正在熱映的電影《攀登者》重現了1960年和1975年中國人珠峰登頂的艱辛身影。為了照顧電影的可看性,影片在敘事上做出了一些藝術加工,熱血柔情的感情線成為了噱頭。影片中的改編與現實的出入也讓觀眾生出許多好奇,真實的人物和情形到底是怎樣的?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5分,三位中國登山隊員登上珠峰,他們分別是地質工作者王富洲、解放軍炊事員貢布、伐木工人屈銀華,這也是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上頂峰。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原型為王富洲。影片中,方五洲因為老隊長在雪崩中犧牲而臨時受命成為隊長,其實真實事件中還有第四個人——消防隊員劉連滿,他和王富洲一樣都沒有犧牲。因為在第二台階處甘當人梯耗盡了體能,劉連滿留守在距離頂峰只有200米的地方。劉連滿當人梯的情形也在電影中借用到了吳京身上。真實的王富洲在生活中經受着腦血栓及聽力、視力障礙的折磨。由於長期從事登山運動,手腳都有凍傷,他的多個手指比正常人短了一截,幾乎每年都會傷病複發,但他一直樂觀地活着,並致力於登山事業。王富洲在2015年去世。據悉,1975年初國家決定再登珠峰,並成立中國珠峰男女混合登山隊——近400名隊員中,女隊員有40多人,最終登頂的共有9名隊員,其中一位就是登山隊的副隊長潘多,當時她已經37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女運動員。與電影中的浪漫相比,真實的攀登更多的是相互扶助。《中國機長》3個月做出1:1還原模擬機雖說關於2018年川航「5·14」事件的新聞報道有很多,但在看電影《中國機長》時,觀眾仍然為當時的險情緊張不已。為了營造出真實感,《中國機長》搭建了一架1:1還原A319的模擬飛機。這架耗資2000多萬元、原本需要用10個月才能做完的模擬機,實際上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這架模擬飛機有哪些奧秘?《中國機長》模擬機艙軟件的技術負責人王寶撥說,其1:1還原了A319飛機,包括它的駕駛艙,唯一的區別就是模擬機分了三段,中間有一個800毫米的安全距離。「一段機頭、一段商務艙和部分經濟艙,還有機尾,這三個部分可以完成飛機俯仰、空轉、顛簸還有一些急降的動作。」王寶撥表示,在這個項目里,有兩點為國內首次嘗試,首先是三艙聯動,保持誤差不超過0.1度的精確度;其次是使用平板來控制飛機,屬於國內首創。此外,英雄機長劉傳健有駕駛戰鬥機的經驗,這是否對他處理這次危機有幫助?電影《中國機長》飛行顧問、1976年就參加飛行的老飛行員曹寶春表示,飛行員的訓練內容涉獵非常廣,「有人曾經做過統計,比如從進入東航到最後成為機長,大概要通過100多次考試,每次考試的通過率大概是30%。可以說,千錘百鍊才能培訓出一個合格的、遵守規章同時又具備精湛飛行技術的合格機長。」四川航空培訓中心標準部副經理、同為《中國機長》飛行顧問的謝鐵民說,要想成為一個機長,從作為飛行員那一刻算起,最少需要8年的時間。兩位顧問均認為,劉傳健機長豐富的戰鬥機、客機飛行經驗都促使他成功處置了這個事件。謝鐵民說,「劉機長有在部隊的經歷,教給了他對飛機的理解、磨練了心理素質,部隊造就了他能打仗、打硬仗的作風。他從驚嚇中恢復之後,在那種惡劣情況下的堅持和信心是很難的。」文/本報記者 肖揚圖書《我和我的祖國》全景式再現主創團隊心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集結了華語影壇7位頂級導演和50餘位優秀演員,組成了「電影夢之隊」。該片在國慶節期間上映,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七個故事經過七位導演的生動講述、精彩表達、藝術再現,讓那一個個歷史的瞬間變得光彩奪目。日前,商務印書館推出了圖書《我和我的祖國》,揭曉電影拍攝的過程,並收錄了導演手記。該書以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七個短片為單元,將拍攝腳本、導演手記以及劇照等收集在一起,全景式再現了該片拍攝過程中主創團隊的心路歷程。開國大典、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女排奪冠、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神舟飛船載人航天以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該書選取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民記憶深刻的七個歷史事件作為切入點,通過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七位著名導演的藝術創作,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個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表達了炎黃子孫深切的愛國之情。在同名圖書《我和我的祖國》中,電影拍攝的幕後故事悉數向讀者揭曉,主創人員也用文字講述了參與電影拍攝時的心路歷程。導演、製片人黃建新在書中坦言:「作為總製片人,從去年 10 月接手工作,陪伴導演們一路前行,終於在今年的 8 月 16 日完成了全部影片的攝製工作。目睹導演們的創作過程,時時被他們真摯的情懷、動情的訴說、激昂的熱情所感動,也使這幾百個日日夜夜有了嶄新的意義。」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統籌/劉江華